天天看點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趙子立頗有才華,而且比薛嶽年輕十多歲,是以當時薛嶽對其很是器重,專門培養趙子立,随着趙子立的地位逐漸提升之後,他開始有了屬于自己的想法,并且經常和薛嶽産生一些意見分歧。

在薛嶽的參謀長吳逸志被蔣介石撤掉參謀長之位調離之後,薛嶽推舉趙子立擔任自己的參謀長,可惜兩人這次合作相當不愉快,鬧出諸多沖突,甚至在整個合作的過程中,薛嶽明顯對趙子立不待見,這是為何呢?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吳逸志被蔣介石撤職

吳逸志和薛嶽兩人是保定軍校學習時期的同學,兩人年齡相似,一起學習,後來又一同參與作戰,并肩合作多年,關系基本算得上是情同手足,恰似老兄弟老朋友一般了,這也是薛嶽能夠一直和吳逸志共事的主要原因。

在薛嶽逐漸位高權重,并且取得三次長沙保衛戰的勝利後,薛嶽已經逐漸變得狂妄驕傲起來,在他眼中,基本上隻對蔣介石以及其親信陳誠還給一些面子,其餘的人薛嶽都不會給面子,甚至在很多時候,由于經驗作祟,薛嶽不太願意聽取别人的意見,恰似一言堂一般,這就導緻根本沒有誰願意或者能夠和薛嶽和平共事。

吳逸志與他人不同,靠着兩人多年積累的交情,得以跟薛嶽共事多年,并且幾乎也沒有鬧出過什麼大的沖突,隻是可惜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日軍大概兩年半時間不敢侵犯長沙的情況下,吳逸志這個戰區參謀長閑來無事,就寫了一篇名為《論亞洲戰場的重要性》的論文,随即呈報給遠在重慶的蔣介石“禦覽”。

蔣介石當時可能都沒有仔細看吳逸志所寫的文章,為了鼓勵将領保持善于思考的好習慣,蔣介石在文章上專門批字鼓勵了一番吳逸志,誰曾想身為中将參謀長的吳逸志在看到蔣介石的批複之後,頗為高興,一時間竟有些迷失自我。

事實上當時吳逸志寫的那篇文章,有很多東西是經不起推敲,并且不夠成熟的,正因為蔣介石沒有仔細看,也沒有引起重視,草草批複鼓勵吳逸志,才讓其産生錯覺,犯了一個蔣介石難以原諒的錯誤。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吳逸志在興奮之餘,竟然一時間頭腦發熱,将這篇文章托外交部工作的表弟轉給美方軍事将領看看,也許是巧合,這篇文章輾轉多處,居然去到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手裡,羅斯福估計抱着和蔣介石相似的心态,對這篇文章内容并沒有仔細審閱,隻是為了保持國民政府和美國之間的關系,羅斯福專門寫了一封回信給吳逸志,說會讓參謀長聯席會議專門研究一下他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方案。

很明顯羅斯福這句話就是一句客套話而已,可是在當時那種特殊的曆史背景以及吳逸志特殊的心态下,他居然将羅斯福的回信信以為真,天真地以為自己的這篇文章會引起羅斯福乃至美方的重視。

吳逸志在興奮之餘,立即打電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蔣介石,他認為蔣介石應該會表揚自己,誰曾想這次吳逸志觸及了蔣介石的底線,他興高采烈彙報完情況之後,得到的回複是:“免職,交由軍法執行總監部嚴辦”。

蔣介石向來不喜歡自己的部下私自和美方聯系,往小了說這是越權交流,往大了說可能是通敵叛國,身為一個上司人,對下屬這種行為當然是無法容忍的,吳逸志當時或許真是因為過于悠閑導緻頭腦發熱,才會幹出這種愚昧的事情。

很快蔣介石就撤去吳逸志戰區參謀長一職,将其交給軍法執行總監部嚴肅處理,本來最開始蔣介石打算直接将吳逸志關進大牢好好檢討檢討,好在薛嶽和吳逸志之間感情比較深,在薛嶽的周旋下,吳逸志才免除了牢獄之災,隻是被免去戰區參謀長等職務,調任軍事委員會進階參議的閑職,離開長沙前往重慶上班去了,至此,吳逸志和薛嶽之間的交集逐漸減少。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薛嶽推薦趙子立擔任戰區參謀長

趙子立比薛嶽年輕十幾歲,是正兒八經的黃埔出身,論資曆比薛嶽以及吳逸志這些老前輩要小很多,論親近程度,更是無法和吳逸志相提并論,畢竟薛嶽一直以來都不太喜歡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人員。

不過趙子立軍事才能以及各方面能力還是相當不錯,是以薛嶽在他還沒有顯山露水之前,就已經比較器重他,并且逐漸在重用趙子立,按理來說,薛嶽和趙子立之間的關系應該還是很不錯的。

可是趙子立随着地位逐漸升高之後,也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盡管這些想法在很多現實證明後,充分說明了存在不成熟性,可是趙子立還是堅持自己的主見,經常和薛嶽因為意見不合産生分歧,導緻兩人之間的關系和趙子立的地位上升呈現一種反比關系。

到吳逸志被蔣介石免職調離之時,實際上薛嶽和趙子立之間的關系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但是因為當時确實沒有人願意和薛嶽合作共事,綜合考慮之後,薛嶽也就隻能推薦這個曾經和自己一起共事過的年輕人擔此重任了。

薛嶽此舉,一方面是考慮到趙子立多多少少和自己還有一些交情,算是自己人,在平時的工作中,好歹他還會聽從自己安排,另一方面是薛嶽也有自己的私心,要是不推薦趙子立擔任戰區參謀長一職,萬一蔣介石空降其餘親信人員來擔任,那對于薛嶽而言就更加糟糕了。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薛嶽最開始以為趙子立會聽從自己的安排,同時也認為自己的所有想法肯定是正确的,可是接下來的戰争,卻讓薛嶽自己都始料未及。1944年5月,通過各方收集到的情報顯示,日軍可能會發動大規模戰争。

趙子立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就不斷提醒薛嶽,說明日軍可能有大動作,叫薛嶽做好準備,可是薛嶽認為日軍已經被自己打怕了,根本沒有什麼實力發動大規模戰争,再說了,就算發動大規模戰争,自己的天爐戰法也是完全可以将其擊敗的。

兩人在這件事情上發生了很大沖突,薛嶽當時也有些狂妄驕傲,對趙子立這種行為相當不滿意,逐漸将其排除在權力中樞之外,趙子立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完全蒙在鼓裡,一點也不知道。

這次的戰役果然如趙子立所言,日軍發動了大規模戰争,薛嶽的軍隊根本抵抗不住,很快就潰敗不堪了,眼看戰局已定,薛嶽自己也擔心會承擔責任,就帶着親信撤離,在撤離之前,幹了一件很不道地的事情。

薛嶽自己帶着親信撤離,卻叫趙子立堅守陣地,一開始趙子立以為薛嶽是打算把長沙的所有戰事交給自己負責,可是等到趙子立發現第四軍軍長張德能的防禦部署明顯存在問題,打算以參謀長的身份指揮長沙一切軍事工作時,張德能卻告訴他,這是薛嶽的安排。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趙子立氣得不行,當即打電話詢問薛嶽,誰曾想薛嶽告訴他軍事方面的事情還是聽張德能的,他留在長沙主要負責聯絡工作就行,要知道趙子立當時不管怎麼說還是戰區參謀長呢,隻能留在長沙聯絡,卻沒有什麼實權,這個參謀長有何用處?

後來趙子立才明白,原來薛嶽此舉是為了把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敗責任甩鍋給自己,随着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敗後,蔣介石開始對主要負責人員進行問罪,因為當時趙子立是留在長沙的最高指揮官,是以毫無疑問被追究責任,蔣介石都打算将其槍斃,幸虧趙子立的黃埔同學較多,在大家的幫助下,趙子立得以将當時戰場上的真實情況反應給蔣介石。

經過一番審訊後,蔣介石确認當時趙子立在戰場上沒有實際指揮權,是以才沒有将其槍斃,隻是撤去其戰區參謀長的職務,保送到陸軍大學将官甲級第一期學習去了,當時不聽指揮的張德能,則沒有任何疑問被槍決了。

經過此事之後,趙子立和薛嶽之間的關系已經完全沒有緩和的餘地了,後來趙子立逐漸向白崇禧靠攏,可是依舊得不到重用,在解放戰争後期擔任過第127軍軍長,眼看解放戰争中國民黨軍隊占據下風,最終趙子立于1949年12月26日率領第127軍在四川巴中宣布起義,加入到解放軍中,新中國成立後,趙子立還擔任過全國政協的委員和常委。

為何薛嶽不待見趙子立?

說完兩人之間的沖突之後,我們再來詳細分析一下為何當時薛嶽不待見趙子立呢?實際上我們從人情世故以及政治利益兩個角度來分析,就足以得出兩人之間沖突的根源了。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從人情世故而言,趙子立最開始就是薛嶽提拔的,在薛嶽的信任和重用下,他才一步一步往上爬,得到了不錯的職位,

可是随着自己的職位上升,趙子立不僅沒有感激薛嶽當年的知遇之恩,反而經常當着大家的面和薛嶽産生意見分歧,這讓薛嶽面子上明顯過不去

,最為關鍵的是,事實證明趙子立反對薛嶽的很多意見,都是錯誤的,這就更加尴尬了。

用現在的話來說,趙子立似乎有些不懂人情世故,并且還有點杠精的感覺,明明自己的意見經不起推敲,還要堅持和薛嶽争個高下,這已經影響到薛嶽在軍隊中的威信了,是以薛嶽自然越來越不待見趙子立。

從政治利益而言,薛嶽一直以來都不喜歡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人員,剛好趙子立就是黃埔畢業的學生,薛嶽對其不夠信任,甚至有些排擠他,也是當時的政治利益所決定的

,畢竟當時國民黨内部的抱團取暖現象是比較明顯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後來趙子立跟随白崇禧依舊得不到重用就可以看出來,白崇禧信任桂系人員,而趙子立又并非桂系出身,白崇禧為了政治利益,自然也不會多麼待見和重用趙子立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趙子立當時恰似一種邊緣人的存在,不管是對蔣介石、對薛嶽還是對白崇禧而言,他都無法走入其核心圈子,是以他不受待見是很正常的事情。

薛嶽為何不待見趙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還有政治利益的考慮

結語

不得不說薛嶽雖然在軍事方面确實很有才能,三次長沙會戰取得的勝利,讓薛嶽這個名字在戰争史上永垂不朽,可是他的性格還是有些狂妄自大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緻薛嶽并不受蔣介石待見,尤其是去到台灣之後,薛嶽的處境更加糟糕,晚年居然因為付不起房租鬧上法庭,也實在是讓人歎息啊!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