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赵子立颇有才华,而且比薛岳年轻十多岁,所以当时薛岳对其很是器重,专门培养赵子立,随着赵子立的地位逐渐提升之后,他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并且经常和薛岳产生一些意见分歧。

在薛岳的参谋长吴逸志被蒋介石撤掉参谋长之位调离之后,薛岳推举赵子立担任自己的参谋长,可惜两人这次合作相当不愉快,闹出诸多矛盾,甚至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薛岳明显对赵子立不待见,这是为何呢?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吴逸志被蒋介石撤职

吴逸志和薛岳两人是保定军校学习时期的同学,两人年龄相似,一起学习,后来又一同参与作战,并肩合作多年,关系基本算得上是情同手足,恰似老兄弟老朋友一般了,这也是薛岳能够一直和吴逸志共事的主要原因。

在薛岳逐渐位高权重,并且取得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后,薛岳已经逐渐变得狂妄骄傲起来,在他眼中,基本上只对蒋介石以及其亲信陈诚还给一些面子,其余的人薛岳都不会给面子,甚至在很多时候,由于经验作祟,薛岳不太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恰似一言堂一般,这就导致根本没有谁愿意或者能够和薛岳和平共事。

吴逸志与他人不同,靠着两人多年积累的交情,得以跟薛岳共事多年,并且几乎也没有闹出过什么大的矛盾,只是可惜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日军大概两年半时间不敢侵犯长沙的情况下,吴逸志这个战区参谋长闲来无事,就写了一篇名为《论亚洲战场的重要性》的论文,随即呈报给远在重庆的蒋介石“御览”。

蒋介石当时可能都没有仔细看吴逸志所写的文章,为了鼓励将领保持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蒋介石在文章上专门批字鼓励了一番吴逸志,谁曾想身为中将参谋长的吴逸志在看到蒋介石的批复之后,颇为高兴,一时间竟有些迷失自我。

事实上当时吴逸志写的那篇文章,有很多东西是经不起推敲,并且不够成熟的,正因为蒋介石没有仔细看,也没有引起重视,草草批复鼓励吴逸志,才让其产生错觉,犯了一个蒋介石难以原谅的错误。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吴逸志在兴奋之余,竟然一时间头脑发热,将这篇文章托外交部工作的表弟转给美方军事将领看看,也许是巧合,这篇文章辗转多处,居然去到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手里,罗斯福估计抱着和蒋介石相似的心态,对这篇文章内容并没有仔细审阅,只是为了保持国民政府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罗斯福专门写了一封回信给吴逸志,说会让参谋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一下他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方案。

很明显罗斯福这句话就是一句客套话而已,可是在当时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吴逸志特殊的心态下,他居然将罗斯福的回信信以为真,天真地以为自己的这篇文章会引起罗斯福乃至美方的重视。

吴逸志在兴奋之余,立即打电话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蒋介石,他认为蒋介石应该会表扬自己,谁曾想这次吴逸志触及了蒋介石的底线,他兴高采烈汇报完情况之后,得到的回复是:“免职,交由军法执行总监部严办”。

蒋介石向来不喜欢自己的部下私自和美方联系,往小了说这是越权交流,往大了说可能是通敌叛国,身为一个领导人,对下属这种行为当然是无法容忍的,吴逸志当时或许真是因为过于悠闲导致头脑发热,才会干出这种愚昧的事情。

很快蒋介石就撤去吴逸志战区参谋长一职,将其交给军法执行总监部严肃处理,本来最开始蒋介石打算直接将吴逸志关进大牢好好反省反省,好在薛岳和吴逸志之间感情比较深,在薛岳的周旋下,吴逸志才免除了牢狱之灾,只是被免去战区参谋长等职务,调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的闲职,离开长沙前往重庆上班去了,至此,吴逸志和薛岳之间的交集逐渐减少。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薛岳推荐赵子立担任战区参谋长

赵子立比薛岳年轻十几岁,是正儿八经的黄埔出身,论资历比薛岳以及吴逸志这些老前辈要小很多,论亲近程度,更是无法和吴逸志相提并论,毕竟薛岳一直以来都不太喜欢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人员。

不过赵子立军事才能以及各方面能力还是相当不错,所以薛岳在他还没有显山露水之前,就已经比较器重他,并且逐渐在重用赵子立,按理来说,薛岳和赵子立之间的关系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可是赵子立随着地位逐渐升高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尽管这些想法在很多现实证明后,充分说明了存在不成熟性,可是赵子立还是坚持自己的主见,经常和薛岳因为意见不合产生分歧,导致两人之间的关系和赵子立的地位上升呈现一种反比关系。

到吴逸志被蒋介石免职调离之时,实际上薛岳和赵子立之间的关系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但是因为当时确实没有人愿意和薛岳合作共事,综合考虑之后,薛岳也就只能推荐这个曾经和自己一起共事过的年轻人担此重任了。

薛岳此举,一方面是考虑到赵子立多多少少和自己还有一些交情,算是自己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好歹他还会听从自己安排,另一方面是薛岳也有自己的私心,要是不推荐赵子立担任战区参谋长一职,万一蒋介石空降其余亲信人员来担任,那对于薛岳而言就更加糟糕了。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薛岳最开始以为赵子立会听从自己的安排,同时也认为自己的所有想法肯定是正确的,可是接下来的战争,却让薛岳自己都始料未及。1944年5月,通过各方收集到的情报显示,日军可能会发动大规模战争。

赵子立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不断提醒薛岳,说明日军可能有大动作,叫薛岳做好准备,可是薛岳认为日军已经被自己打怕了,根本没有什么实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再说了,就算发动大规模战争,自己的天炉战法也是完全可以将其击败的。

两人在这件事情上发生了很大冲突,薛岳当时也有些狂妄骄傲,对赵子立这种行为相当不满意,逐渐将其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赵子立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完全蒙在鼓里,一点也不知道。

这次的战役果然如赵子立所言,日军发动了大规模战争,薛岳的军队根本抵抗不住,很快就溃败不堪了,眼看战局已定,薛岳自己也担心会承担责任,就带着亲信撤离,在撤离之前,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情。

薛岳自己带着亲信撤离,却叫赵子立坚守阵地,一开始赵子立以为薛岳是打算把长沙的所有战事交给自己负责,可是等到赵子立发现第四军军长张德能的防御部署明显存在问题,打算以参谋长的身份指挥长沙一切军事工作时,张德能却告诉他,这是薛岳的安排。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赵子立气得不行,当即打电话询问薛岳,谁曾想薛岳告诉他军事方面的事情还是听张德能的,他留在长沙主要负责联络工作就行,要知道赵子立当时不管怎么说还是战区参谋长呢,只能留在长沙联络,却没有什么实权,这个参谋长有何用处?

后来赵子立才明白,原来薛岳此举是为了把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责任甩锅给自己,随着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后,蒋介石开始对主要负责人员进行问罪,因为当时赵子立是留在长沙的最高指挥官,所以毫无疑问被追究责任,蒋介石都打算将其枪毙,幸亏赵子立的黄埔同学较多,在大家的帮助下,赵子立得以将当时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反应给蒋介石。

经过一番审讯后,蒋介石确认当时赵子立在战场上没有实际指挥权,所以才没有将其枪毙,只是撤去其战区参谋长的职务,保送到陆军大学将官甲级第一期学习去了,当时不听指挥的张德能,则没有任何疑问被枪决了。

经过此事之后,赵子立和薛岳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没有缓和的余地了,后来赵子立逐渐向白崇禧靠拢,可是依旧得不到重用,在解放战争后期担任过第127军军长,眼看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占据下风,最终赵子立于1949年12月26日率领第127军在四川巴中宣布起义,加入到解放军中,新中国成立后,赵子立还担任过全国政协的委员和常委。

为何薛岳不待见赵子立?

说完两人之间的矛盾之后,我们再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何当时薛岳不待见赵子立呢?实际上我们从人情世故以及政治利益两个角度来分析,就足以得出两人之间矛盾的根源了。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从人情世故而言,赵子立最开始就是薛岳提拔的,在薛岳的信任和重用下,他才一步一步往上爬,得到了不错的职位,

可是随着自己的职位上升,赵子立不仅没有感激薛岳当年的知遇之恩,反而经常当着大家的面和薛岳产生意见分歧,这让薛岳面子上明显过不去

,最为关键的是,事实证明赵子立反对薛岳的很多意见,都是错误的,这就更加尴尬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赵子立似乎有些不懂人情世故,并且还有点杠精的感觉,明明自己的意见经不起推敲,还要坚持和薛岳争个高下,这已经影响到薛岳在军队中的威信了,所以薛岳自然越来越不待见赵子立。

从政治利益而言,薛岳一直以来都不喜欢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人员,刚好赵子立就是黄埔毕业的学生,薛岳对其不够信任,甚至有些排挤他,也是当时的政治利益所决定的

,毕竟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抱团取暖现象是比较明显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来赵子立跟随白崇禧依旧得不到重用就可以看出来,白崇禧信任桂系人员,而赵子立又并非桂系出身,白崇禧为了政治利益,自然也不会多么待见和重用赵子立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赵子立当时恰似一种边缘人的存在,不管是对蒋介石、对薛岳还是对白崇禧而言,他都无法走入其核心圈子,所以他不受待见是很正常的事情。

薛岳为何不待见赵子立?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

结语

不得不说薛岳虽然在军事方面确实很有才能,三次长沙会战取得的胜利,让薛岳这个名字在战争史上永垂不朽,可是他的性格还是有些狂妄自大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薛岳并不受蒋介石待见,尤其是去到台湾之后,薛岳的处境更加糟糕,晚年居然因为付不起房租闹上法庭,也实在是让人叹息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