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上朝如何聽懂各地方言的呢?

中國自古以來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的人民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語言特點和發音,這就形成了每個地區各有的“方言”,如果不同地區的人們如果用方言交流,完全就是“雞同鴨講”。是以方言這一問題也引發了衆人的思考,古代皇帝上朝時,面對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由于國語的曆史隻有400多年,那麼皇帝上朝時是如何面對各地方言的轟炸呢?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上朝如何聽懂各地方言的呢?

國語宣傳智語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雖然沒有“國語”一說,但是仍然存在可以讓大多數人交流的語言。據《說文解字》中記載:“諸侯力政,不統于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漢語方言确實紛繁複雜。為了解決方言太多,差别太大,人們難以交流的問題,就出現了所謂的“通用語言”,簡稱為“通語”,不同曆史時期對于通語的具體稱謂也全然不同。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上朝如何聽懂各地方言的呢?

古代官員上朝

夏商周時期太過遙遠,至今考古界也難以考證這一時期的通語的具體稱謂。先秦時期通語名為“雅言”,《爾雅》中對于“雅言”一詞解釋為逼近正音,是以雅言就是先秦時期合乎規範的古代标準語。秦漢時期以“通語”稱之,隋唐時期又名為“漢音”,至于宋元時期則稱之為“正音”,明朝時期直至清末年間,又将這一标準語稱作“官話”。1909年,晚清政府成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以後,“通語”又被稱之為國語;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共同語的通俗叫法被定名為“國語”。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上朝如何聽懂各地方言的呢?

古代通用語言表

今天中國人所說的國語,就是以北京官話為标準音所定制而成的通用語言。既然中國古代就存在“通語”,那麼古代社會所使用的“通語”,又是根據哪種方言的标準定制而成的呢?其實各個時期的通語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以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的方言為基礎。先秦時期到隋唐時期,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中原一帶,是以這一時期的通語,主要以河南洛陽、陝西關中地區的方言為基礎。

宋元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開始向東遷徙,是以宋元所使用的“通語”,主要以北京一帶,以及河南、河北地區的方言為基礎。

古代沒有國語,皇帝上朝如何聽懂各地方言的呢?

古代韻書

到了明朝初年至明朝中期,由于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經徹底偏移至南方,是以這一時期的“通語”,以南京一帶的方言為标準。明中期以後,政治、文化中心又遷徙至北京,是以又形成了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通語”。即便是清軍入關以後,北京方言在通用語言中也占據着重要地位,甚至在清末年間成為了“國語”。由此可以看出,其實自先秦時代起,統治者已經認識的語言統一的重要性,是以這才出現了具有标準音的“通語”。既然古代就已經有全國通用的語言,那麼政府官員也一般都會講“通語”,縱然有些官員的口音濃重,通語講得不好,皇帝上朝時也絕對不會每天都被各種方言狂轟亂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