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9日,瑞士·蘇黎世。一行32名俄羅斯人正在火車站等車離開。對于他們的動向,車站中人們的态度大緻分為兩種:支援者正在高唱《國際歌》歡送,反對者則在高喊“無賴、叛徒”。由于現場太過“火爆”,以緻鐵路都被堵塞了一陣,最後好不容易火車開動了。
火車是由德皇威廉二世提供的,其目的卻是促進俄國革命,以期俄國能夠退出一戰,減輕德軍的壓力。而火車中坐的不是别人,正是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即大家熟知的“列甯”。

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列甯結束了流亡的生活,傳回了俄國聖彼得堡。在那裡“二月革命”剛剛結束,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臨時政府接過了最高權力,卻沒有退出一戰的意思。
普魯士的尖刀和無産階級鐵拳
列甯傳回聖彼得堡的消息引起了各方關注,德國陸軍司令部發給外交部的消息中這樣寫道:“列甯進入俄國是成功的,他正在按照你們的希望的那樣行動着”。
這看起來似乎像是一個政治悖論:皇帝與革命家聯手?但這實際上正踐行着一條古老的外交準則:“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德國人的意圖就是,希望列甯回到俄國後能夠打破俄羅斯現狀,進而使俄國能夠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減輕德軍在東線的壓力。
毫無疑問,他們成功了......
追根溯源,這個想法最初是由一個俄羅斯猶太人“以色列·拉紮雷維奇·格爾芬德”提出來的,當時他化名為“帕爾夫”。
1914年底,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向德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提出:讓“普魯士的尖刀與無産階級鐵拳”結成同盟的建議,他聲稱德國與俄國革命者的利益是一緻的。在經曆了最初的懷疑之後,格爾芬德的建議獲得了德國人的重視。
以色列·拉紮雷維奇·格爾芬德
布爾什維克中的“資本家”?
格爾芬德第一次到德國還是1891年的時候,當時他化名“帕爾夫”為各種左翼報紙撰稿,也同卡爾·考茨基、列甯、托洛茨基等人見了面。但由于格爾芬德喜愛奢華,身邊又圍繞着大批女性,生活上與其它人格格不入,是以列甯等人并不信任他。
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沙皇的軍隊進行了強力的鎮壓,還逮捕了一大批革命者,格爾芬德正在其中。最終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但最後他還是設法逃脫了,前往君士坦丁堡。
後來,格爾芬德經商大獲成功成為一個富人,甚至還有了自己的銀行。這讓原本就不待見他的列甯、托洛茨基等人徹底與他分道揚镳,托洛斯基甚至還為他寫了份“訃告”,頗有些“有些人還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的意思。
雖然如此,但突如其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給了格爾芬德發揮的空間。1915年2月,在拜訪了德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後,他前往柏林受到了德國外交部的接待,正是在那裡他寫了一份“俄國革命的劇本”。
俄國革命的劇本
在德國,格爾芬德用了23頁紙寫出一份“劇本”,詳細的描述了“如何在德國的支援下,實作俄國革命”,而這正是後來一系列事件的“路線圖”。一個月後,德國财政部批了200萬馬克的款項,用于支援俄國革命的宣傳。
他對俄國革命者說:“我帶來了奧爾加的問候”。根據這句話表明俄國革命者得到的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宣傳,還有各種各樣的實物,包括槍支、彈藥等。而這些都是格爾芬德送過去的。
不得不說,格爾芬德确實很有能力。由于戰争,通往俄國的道路被阻隔,他就帶領着助手們通過與芬蘭接壤的一個瑞典村莊走私,武器、布料、金屬,甚至是魚子醬,他什麼都運。
格爾芬德的背後,是由德國駐哥本哈根大使負責協調的,他認為:“如果支援列甯等人能夠摧毀協約國的聯盟,那麼對德國來講就是正義的”。
也可以用俄國的錢來撼動德國?
格爾芬德的計劃奏效了!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樂爾号的一聲炮響,“十月革命”爆發了。俄國的資産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布爾什維克成功上位,不久俄國就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俄國人來說這是革命的成功;對德國人而言,這是戰略上的成功。毫無疑問,格爾芬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充當了布爾什維克與德皇之間的中間人。但一些不待見他的德國人諷刺他為“帝國主義的嫖客”。
最終,格爾芬德在1924因中風死于柏林。但無論是蘇聯還是德國,都對這位在兩國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人保持了沉默。
至于列甯,他曾一度被一些人批評為“資本主義代理人”。但是在1918年處決了沙皇一家之後,他在會議上反駁到:“他從未否認在德國資金的支援下實作了革命”,但他更堅信“将在德國用俄國的錢發動一場類似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