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畔大學之在湖邊 ● 暢談1号位的技術觀

       “企業1号位要不要懂技術?”,這是第七期“在湖邊”活動的主旨論題。和以往已經成功舉辦的六期不同,本期活動有一個特色,除了按例繼續邀請湖畔大學兩位學員大咖外,還邀請了“奇葩大會”和“吐槽大會”的編劇人員面對面指導入選的12位CEO,讓他們以辯論和吐槽的方式深度參與該活動,以激發現場近百位來自各行各業參會的CEO或CTO等人員的深入思考。

湖畔大學之在湖邊 ● 暢談1号位的技術觀
       作為 阿裡雲MVP ,有幸成為12位CEO中的一員,經曆了集訓,上場,點評,複盤四個環節的全過程。每個過程都讓人耳目一新,感觸頗深。

集訓● 打破自己

       CEO出身有好多種,有銷售出身,有CFO财務,還有CTO出身。最有未來的是CTO出身的CEO“,大家剛風塵仆仆,從天南海北提前一天來到湖畔大學1号樓,還未深入讨論辯題,CEO和CTO集一身的鄭小華,鄭總就抛出這個頗有争議性的話題。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出身的CEO自然對這種觀點各執一詞。來自超級辯手團隊的肖揚的一兩句話,便平息了這場有硝煙味的争議,“觀點是通過證據來支撐的,多陳述證據,少表達觀點”。

       “創業公司要不要超配CTO?”記得這個辯論的論題剛剛在群聊中抛出的時候,我就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辯題是“創業公司要不要超配CTO”,而不是創業1号位要不要懂技術?因為辯論CTO是不是超配的問題本身,潛意識就認為技術很重要了,會弱化1号位要不要懂技術這個主題,帶有傾向性,不那麼中立了。

       得到的回答還是頗有深度的:議題是跟螞蟻金服的團隊商讨的,判斷“超配”在辯論上能延伸的深度,可能會大過“一号位懂技術”。并且辯論各方會有30分鐘的陳述時間,我們判斷“一号位”更有可能會發生内容重複的問題。

       12位CEO,每組四人,共分為三組,辯論正反各一組,吐槽一組。湖畔一期學員駐雲科技創始人蔣爍淼,蔣總帶隊辯論的反方,湖畔四期學員恒生電子CEO劉曙峰,劉總帶隊辯論的正方。

       我本來就對“吐槽”有想法的,記得《奇葩說》第五季流傳這麼一句話“在吐槽和辯論之間,隔了100個李誕”,聽了給人的感覺,“辯論”高大上,“吐槽”似乎有些Low,并且辯論正反方,還是湖畔大學學員大咖直接帶隊,一下子就有些心理落差了。

       無論當時是否開心和情願,我和自謙不懂技術的醫學博士楊怡、加拿大歸國華僑大資料分析專家趙強,還有90後創業者任兆生一起成為吐槽組隊員。沒有想到的是,給我們吐槽組做導師的大雄老師,居然是做物聯網出身的,這給我些許安慰,想必不用我開口,物聯網很多有意思的槽點,了然就在大雄老師心中了。

湖畔大學之在湖邊 ● 暢談1号位的技術觀

       晚飯後的集訓,我是第一個被大雄老師輔導,想梗,想槽點的。也許是做技術太久了,腦子裡缺少了必要的靈氣,太囿于我實際所經曆的各種事了,一時竟難以跳出我給自己劃定的圈。“藝術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講自己經曆的事,一定要考慮閱聽人群,太過于技術和行業的事,其實大部分聽衆不容易了解,特别是作為吐槽,如果沒有引起聽衆共情,是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大雄老師的這些話,似乎有些點醒了我。雖然當晚沒有理出具體的思路,但是大雄老師也肯定了我的一些想法,希望我按自己的意思,先寫一個初稿。

       經過一夜的醞釀,第二天一早便順利寫出了初稿,交上稿件才知道,史炎老師率領吐槽團隊連續工作到淩晨3點,才把其他三人的吐槽稿整理完畢,非常敬業。本以為我寫的稿件不需要太多的修改就可以定稿了,後來才知道我的想法有些太天真了。一是梗不夠多,也不夠好,并且文氣太重,不接地氣,此外字數也不夠,五分鐘的吐槽,正常語速要1000字左右,我的語速偏快,1200個字左右才差不多。經過整整兩個小時的調整和潤色,史炎和大雄老師才把我的吐槽稿打磨完畢。

       畢竟是第一次“吐槽”,内心還是有些忐忑的,大雄老師安慰說,還是比較喜歡我這類嘉賓的,過程中細摳每一個字,這意味着,打算按稿去說了,隻要按稿去說,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請大家相信每個優秀的内容一定是來自千百遍的打磨。

上場 ● 現場碰撞

       雖然臨時把出場順序進行了調整,吐槽組先于辯論組出場,但是楊博士第一個出場的吐槽演講,效果卻出奇地好,赢得了滿堂彩。“當我要搭建線上平台時,第一反應就是找一個實力出衆的CTO,因為我不懂技術;是以我也很快找到了,因為我不懂技術”,“像所有愛情故事一樣,一開始我們的感情是甜蜜的。直到公司來了一個産品經理,他們每天吵架,花完我的錢以後,他們都走了。”類似的金句和槽點層出不窮,令大家在大笑之餘,深入思考,原來選擇一個合适而不超配的CTO還是蠻難的。

湖畔大學之在湖邊 ● 暢談1号位的技術觀

       在史炎老師吐槽山東口音的笑聲中,我上場了,“我們做物聯網的開展客戶非常難,很多客戶都不知道你是幹什麼的,是以我們特别希望企業都能超配CTO,至少有人可以多懂我們一點,因為物聯網是投資未來的事,但客戶隻能看到眼前的。我們希望客戶能吃着碗裡的,也看着鍋裡的,這個鍋你們自己不願意背,我們幫你背“,”項目洽談的時候,客戶總問我,技術夠不夠新,技術夠不夠成熟,在多少現場實施過。這就像姑娘找男朋友的時候,過來就問你戀愛技巧夠不夠高,在多少前女友身上驗證過,最後呢,還希望你是個小鮮肉”。類似的段子和槽點,都是吐槽組的老師精心設計的,聽衆大笑之餘,就會明白,物聯網+AI雖然是未來,但是具體的落地業務開展還是蠻難的,當經過更深層次思考後,就會明白傳統行業更需要CTO類似的角色來迎接未來。

       吐槽環節之後,接下來是4對4辯論賽,正方和反方開始圍繞“創業公司要不要超配CTO”這個問題進行辯論。雖然雙方你來我往,唇槍齒劍,很是精彩,不過聽着聽着,心下卻暗自慶幸,幸好配置設定到吐槽組。畢竟随機應變,根據對方辯友的觀點,重新組織語言找論據打辯論,遠不如吐槽自成一體,不僅可從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讓聽衆更深入地了解你。

       辯論之後,接下來上場的是蔣爍淼和恒生電子的劉曙峰兩位CEO。身為技術出身的蔣總,一上場就告誡我們警惕僅用技術視角去看待業務,要用客戶視角,做真正對客戶有價值的事,解決客戶實際營運中遇到的問題和痛點。而銷售出身的劉總則恰恰相反,一直在講技術,講5G,講區塊鍊等等最前沿的技術對金融業的沖擊和影響,提醒大家務必要“逆勢思考,順勢行動”。

       是以兩位大咖演講過後,還是湖畔黑衣人總結的到位:你看,号稱技術出身的人,不談技術,而大談營運,客戶視角,從管理和業務的角度談未來公司的發展。而自謙非技術出身的人,卻大談AI,5G,區塊鍊等新技術對業務的促進,也許缺什麼就想補什麼吧。

       确實,從現場回報來看,一般CTO出身的CEO,都不太贊同超配CTO,相反非技術出身的CEO,反而更傾向于超配。也許世界就是這樣,CEO技術,非技術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CEO和CTO等核心崗位,對企業發展的願景,使命,價值觀,二者要保持高度一緻,隻有技術和企業發展方向深度融合,企業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才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點評 ● 觀點升華

       最後讓我們感到驚豔的是神秘嘉賓,浙商總會秘書長、湖畔大學顧問鄭宇民先生的點評:

       “我們這裡讨論要不要超配CTO,在中國做技術的為什麼長期以來感覺沒有地位。其實這和國家發展的曆程相關。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靠什麼改起來的?靠地球資源起來的、靠城鎮化起來的、靠市場的廣義覆寫起來的、靠投機起來的、靠泡沫起來的,技術哪裡會有地位呢?

       不過目前中國發展方式改變了,人家也在教育我們,特朗普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是以我們要高品質發展、高水準存在,野蠻到優雅、野心到匠心、地球資源到技術資源。

       今天的話題非常好,他觸及到一個世界變革、中國轉型、企業家換軌的一個特殊時期。”

       格局,視野,眼光,站得高,才能看的遠。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這麼多年,已然來到的一個拐點上,過去粗犷式的發展,必然要回歸到精細化發展的軌道上來。就如Web2.0之父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在《未來地圖:技術、商業和我們的選擇》一書中就說:“技術是影響未來世界走向的四個主要颠覆性力量之一。” 是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為了未來長久的發展,每個公司都應該以超配的心态去配置CTO,去重用CTO。

複盤 ● 未來已來

       “關于吐槽+辯論的形式讨論真實的商業問題,是我們正在打磨的一種方式,是以會後我們會立刻做複盤;參賽的各位選手,我們特别希望邀請大家能一起參加,聽聽大家過程中的體驗感受,給我們一些改進的建議”,這是大會主辦方湖畔大學的從業人員星辰的一番話。

       以前參加過很多次活動,會後需要複盤的,這是第一次。“要相信專業的力量”,無論是我們作為吐槽或辯論中的一員聆聽吐槽和辯論老師的指導,還是每次參與湖畔大學以培養有情懷的企業家為宗旨的活動,我們内心深處總是湧動這樣的感觸。是以在複盤發言中,每個人都比較激動,無一不表達了對這種形式的喜歡。

       其實無論是吐槽,還是辯論,又或是專家點評,這隻是一種形式,一種可以讓我們進入深入思考的形式。思考當今這個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能做什麼?怎麼去做?才能不辜負這個時代--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創業者去深思。

       送給正在創業的您,如果您有新的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必看爆文:

猶記得“在湖邊”活動第四期的時候,我參與了當時的活動,寫下了

《技術創業者如何繪制戰略“一張圖”》

的文章,62萬+的閱讀量成為我技術布道路上的一個裡程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