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你吃過黃色的火龍果嗎?

海南三亞阿裡數字農業基地,一批貧困戶種出了這個深秋最精貴的果子——黃金火龍果,直供即将到來的天貓雙11。

在這個基地裡,他們是不一樣的農民:用手機遙控種地,看資料多過看天氣,提前了解預計訂單的銷量,更知道種出什麼甜度的水果是消費者最喜歡的。

據悉,在中國農村的廣袤土地上,有1000個農業原産地将與阿裡巴巴合作,利用後者的大資料沉澱和科技指導,建設成數字農業基地,此舉将帶動200萬人“更新”為新型農民,不必經年面朝黃土,日子累月漸漸富足。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這位農民叫董文榮,把火龍果捧到眼前時,黃金果果身一絲褶皺都沒有,而他卻滿手皺紋。回想前段時間種出黃色火龍果時,“感覺真像自己孩子長大那麼開心”。牽着最小的孩子來地裡看,孩子抿着嘴唇:“爸,這什麼味道的?”董文榮笑笑,“我也不知道。”畢竟它太精貴了,一顆在市場上就能賣100多元。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黃金果又叫燕窩果,是阿裡數字基地從南美國家厄瓜多引進的品種,由台灣農業專家組研發引種。董文榮說,這種果的糖度能超過20%,而普通紅色火龍果隻有15%。“聽說果肉很甜,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的感覺。”相比黃金果,他更願意看基地入夜後LED補光燈的那片金黃。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這是董文榮所在坡型農田。火龍果的成長需要更多光。入夜的田地光束綿延數千畝,如同黃河,九曲回腸。它也是阿裡着力打造的1000個農業基地之一。今年10月10日,阿裡數字農業事業部亮相、組織更新後,基地模式将成為阿裡助農新的業務支撐,打破以往零散的小農經濟,田地集約化、科技化。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海南陽光猛烈,扣草帽、遮面紗、戴手套是海南農民的三件套。可黃金果的培育精緻到毛刷,數字農業的開展精确到厘米。當地普通火龍果基地,一般成熟期在45天,而跟着阿裡種地卻要精耕細作90天。要轉型成新型農民,就必須在亘古不變的古老行業裡種出差異化。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董文榮的手機挺新的,他打字速度并不快,也不怎麼聊天。很大一部分時間,他在用手機種田。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掌握更多科技,是新型農民的标志之一。手機會成為新農具,直播會成為新農活,資料将成為新農資,區塊鍊将成為農産品的“身份證”,新型農民不再面朝黃土。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有水肥一體化設施幫你灌溉,有LED補光燈幫你曬太陽,有檢測儀器幫你防控病蟲害,有無人機幫你施肥、撒藥。董文榮高興,他對孩子說:“我們種田的都走進新時代了,你以後可要努力學習啊,要不種地都不要你啦。”其實他沒對娃說出口的是:“等你長大了,靠自己賺的錢,也能吃上黃色火龍果。”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水果從出生到入口,另一大痛點就是物流。誰願意吃爛果子?事實上,以前很多水果都是還未成熟就被摘下枝頭,因為要和遙遠的路途拼鬥。在天貓雙11這個全球最大的狂歡購物節上,阿裡巴巴動用了海陸空力量,保證海南火龍果新鮮不隔夜,物流次日達北上廣深等11個城市。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成熟後再采摘,是對消費者口感的承諾。可一枚火龍果也必然經曆從枝頭到舌尖的 “生死時速”:2小時抵達分揀中心,4小時将“果溫”從38°C降至7°C以保持新鮮,3分鐘完成打包裝車,6小時坐飛機抵達上海。當它抵達消費者手中的那一刻,還保持着零上7℃這一最佳的舌尖口感。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其實離三亞農業基地不到一小時車程,就能聽見潮起潮落。但對于農戶董文榮們,無暇看滄海,隻關心桑田。他家裡孩子多,赤貧;他身邊的黎族同胞窮過,曾經年收入不到4000元。現在農業進步了,他們的收入也增加了,當地部分貧困戶的年收入也向5萬元邁進,翻了十倍。

[轉]三亞果農種出稀有黃色火龍果,自己和孩子從未嘗過

日照當頭,汗水順着董文榮臉頰的紋路靜靜淌下來。他抹了把臉,有點不好意思。用手一指遠處的坡田,“你看,那片地比我好看多了。”他笑着說,以後一定要買一身好衣服,也來張自拍,背景就是這塊地。

那不就是希望嗎?

轉自創頭條,原文連結:

http://www.ctoutiao.com/2415630.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