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孫武是一名隐士,在隐居時,已經寫成了《孫子兵法》;伍子胥知道這位厲害的人物,對強盛吳國非常重要,就向阖闾七次推薦孫子;就像三國時期司馬徽和徐庶向蜀漢劉備推薦諸葛亮那樣。
孫武帶着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阖闾贊歎不已,任命孫武為吳将;常常與軍師探讨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然後這位大師開始在曆史上大放光彩。
吳王阖(hé)闾(lǘ)九年,吳軍采取”因糧于敵”的政策,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經過五次大戰,隻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yǐng)。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孫武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隻得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
《孫子兵法》非常精彩,6075字,道盡了博弈的精華;孫子也非常灑脫,有機會做事就做事,不能做事就算了,就不玩了,退而再隐居。
簡要介紹下這位曆史老人的一些思想精華:

1.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shì),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zú)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敵人部隊前後不能互相策應;往往戰線拉得太長,導緻整個戰役的最終失敗。
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主力和小部隊不能互相依靠,官兵之間無法互相救應,使得敵軍上下失去聯系。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能使敵人士兵散亂而無法集中力量,隊伍集合起來卻不整齊;一亂自然就危險,亂了就容易被擊潰,亂了就能被取而代之。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符合我軍利益就行動,不符合我軍利益就停止。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僅僅為了争一口惡氣,而去與人搏鬥,白白消耗精力和時間;輸了内心更加嗔恨,赢了也沒實際好處。
2.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lüè)于饒(ráo)野,三軍足食;謹(jǐn)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進入敵國,已然深入敵境,士兵自然會專心作戰,孤注一擲,敵人是以不能取得勝利。
掠于饒野,三軍足食:在富饒原野上掠奪糧草,使得三軍有充足的糧食。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對部隊保障是非常重要的,缺乏甚至沒有,那就想盡辦法吃敵人的。
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小心儲存士兵體力不讓他們勞累,提高士氣積蓄力量,部署兵力施展計謀,使敵人感到我方實在是深不可測。
3.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xiáng)去疑,至死無所之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士兵在死地作戰,不需要治理,自然就有戒備之心。
不求而得:無須要求,就有作戰意識。
不約而親:不加限制就能親近團結,此時此刻,團結就是力量。
不令而信:不必嚴肅下達指令,就能信守紀律。
禁祥去疑:禁止迷信思想,消除疑慮。
至死無所之:士兵到死也不會逃走;因為在敵人境内逃跑,那就落單了,更麻煩。
4.将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zú)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yū)其途,使人不得慮
将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将軍要做到,冷靜而又深不可測,公正而又善于治理。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能夠蒙騙士兵耳目,使他們對軍事計劃毫無所知。一旦知道,勢必就會讨論,就會散播,更可能被敵軍捕獲;或者内部讨論來讨論去,覺得根本不可能取勝,而動搖軍心,對于整個戰争非常不利。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不斷變化作戰任務,經常改變行動計劃,使人無法識破用意。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不斷變化軍隊的駐地,挑選迂回的行軍路線,使人無法捉摸真實意圖。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因被夫差懷疑謀反,而賜劍自殺;他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争謀劃出力,轉而隐居鄉間,修訂兵法著作。
明代呂天成《曲品校錄.能品》:孫子十三篇,興吳,吳幾霸矣;功成身隐,蓋不欲為胥(xū)江之怒濤耳。
從退隐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壽終正寝,葬于吳都郊外。
東漢袁康《越絕書·記吳·地傳》:今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