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我們這樣标注青島的曆史刻度

從古代青島到百年青島,從博物館到非物質文化遺産,城市從未停止新舊融合交疊的“進化”——

2021,我們這樣标注城市的曆史刻度

曆史是流動、發展、變遷的過程,需要捕捉與累積所曆之事迹,方能清晰獲得它現世“進化”的樣貌。

一年之中,我們目睹這座城市的“進化”,為它的每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長”留下刻度,那些記錄成長與進化軌迹的标記中,飽含曆史的餘溫,有我們對于城市文化遺産敝帚自珍的鮮明态度,亦彰顯城市發展與曆史文化生态保護之間漸趨和諧的進退有度。

顯然,沒有什麼比曆史文化的鮮活存在與呈現更具親和力的城市标記了,也沒有什麼比獲得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普遍的曆史認同和共同的文脈記憶更加澎湃的文化動力了。

古代青島的景深刻度

關鍵詞:探源青島 公衆考古 琅琊台 城陽半千子遺址

2021年,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考古”成為一個年度關鍵詞。年初全球直播的三星堆“考古秀”,年末确定漢文帝霸陵即江村大墓,兩大考古事件首尾相照,為2021年考古現場平添兩筆濃墨重彩,同時也讓“公衆考古”這一學術名詞大規模地進入大衆視野。

借助網際網路和高科技,公衆可實時共享考古現場,“冷門”且艱辛枯燥的考古,變為大衆可追的熱點,同時也表明,人們渴望了解自身的來處,這是對于文明源起的一份本能的認同與尊崇。

同樣,在青島,“發現古代”也賦予了居住于此的人們以集體精神回歸意義。長久以來,青島這座城市的年紀被牢牢鎖定在一百餘年的“青春期”,如同一張隻有局部特寫卻沒有全景氛圍的證件照。而其區域内持續推進的田野考古,卻讓這張特寫照片中那些看似遙遠又模糊的背景不斷顯現,景深不斷加強。

上周五,青島迎來了2022年度的首場城市大展,這是一場基于中國百年考古和青島地域考古的總結陳詞式展覽。它揭示了這座始終被視作近代新興之城的城市,于山海間孕育的獨特文明,這種獨特性在于,其兼具了厚重的黃色農耕文明與藍色海洋文明特色,且前者延綿萬餘年而不絕。新時代田野考古與水下考古一齊發力的青島考古氣象與碩果累累,将青島歸入精确的曆史時空坐标,讓我們看到城市更加真切生動的景深。

這場名為《探源青島:青島地區考古成果展》的大展,在2021年的最後一天既已開啟預展,成為一場“公衆考古”的集萃之展。“探源青島”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項以探尋發現青島古代曆史為目的的城市考古工程。在2021年,“探源青島”考古工程再行突破:西海岸新區的琅琊台與城陽半千子遺址的考古挖掘均取得進展。

曾經出現在《史記·封禅書》和《水經注》中的琅琊台,在2021年的考古發掘中繼續擴大遺址發掘範圍,發掘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階段性考古報告中顯示:系統的考古發掘,為山東地區戰國秦漢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新材料,為探索東周—秦漢國家祭祀制度發展演變提供了新線索,同時也為琅琊台遺址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了新的較為詳實的依據。

借助考古,文獻中的一句話甚至幾個字,由模棱變作信史。

城陽半千子遺址的考古發掘則是首次在崂山西麓揭露的一處史前時期的較大規模聚落遺址,對于了解青島曆史的演變具有重大意義。它告訴我們,4000年前生活在崂山西麓的青島先民們,已經具備了統一規劃聚落布局的想法和能力。這處隸屬于龍山文化早中期的遺迹,為探源青島考古工程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寶貴材料。

在2021年公布的“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中,這座年輕的城市有五處遺址入選,時間跨度從距今約7000年前直至1000多年前,即墨北阡、三裡河遺址、嶽石文化、琅琊台遺址、土山屯墓群,首度集中呈現了“千年青島”的獨特樣貌。盡管青島并沒有入圍國家百年百項考古發現的項目,在省内的考古發現中也并不占優勢,但考古中不同時期青島的種種樣貌的顯現,讓人們看到屬于這座城市更加厚重的積澱,似乎也從中找到了城市綿延數千年、在近現代日趨強勁的活力與生機之源。

博物館的故事刻度

關鍵詞:博物館之城 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 膠濟鐵路博物館 城陽區博物館 山東大學博物館 (青島) 航海博物館

青島持續推進的“博物館之城”品牌建設,在過去一年進入提質增效的高品質發展新階段。2021年的最後一天,随着膠濟鐵路青島博物館在青島火車站正式開館,青島博物館的總數已達108家,形成了海洋文化、曆史建築、鄉村記憶、工業遺産四大主題特色的博物館群。

2021年,青島市博物館擴建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建成後,面積将由原來的2.5萬平方米增至8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将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由現在的第十二位提至第二位;西海岸新區博物館新館的建設亦進入尾聲,即将于2022年正式建成開放;這一年,全市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新增11家,總數達到19家,增長138%,貝殼博物館等5家非國有博物館首度進入國家二、三級博物館陣列,實作了青島市非國有博物館定級零的突破;這一年,海軍博物館主辦的“人民海軍曆史基本陳列展”被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選中作為慶祝建黨百年精品展覽面向社會推介;青島推動海軍博物館、奧帆博物館等博物館相繼實行了免費開放,全市免費開放博物館達到93家,占博物館數量的87%,讓更多市民享受到文化惠民服務……而一大撥各具特色的新博物館的來襲,也讓2021年堪稱青島博物館的豐收之年。

近日,全國唯一的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落戶青島,有效填補了我國國家級水下遺産展示平台空白,青島将成為集聚全國海洋考古資源、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全國海洋旅遊新地标。位于青島藍谷的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規劃占地面積44畝,總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将是全省第一家“國字号”央地共建博物館。

2021年,還有四家博物館先後在青島開館。

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國内高校單體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這一全國高校博物館中唯一的曆史考古類國家一級館,在青島開出分館,單是其鼎字形狀單體建築的厚重氣場就已先聲奪人。啟明、大東、天下、物化、山大考古等五大單元展陳,以齊魯文明史為主線,以山大考古學科參與的遺址發掘為輔線,從石器、陶罐、銅器到玉器,講述不同時期人類曆史文明演變的曆程。秦始皇登臨青島琅琊台以及上溯到7000年前的即墨北阡遺址的曆史現場,也在這裡得以還原和呈現。

城陽區博物館,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的展品來自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近十年來的考古支援。考古所在地城陽開展的财貝溝墓群、後桃林漢墓、半千子遺址等考古發掘成果,不斷地重新整理和豐富着青島區域的曆史文脈,讓深埋于大地的文物在博物館“複活”,給予市民曆史次元的精神滋養。

青島市航海博物館,是青島首個航海類曆史博物館,原為具有百年曆史的青島海岸電台曆史建築,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以航海為主題,航海天文鐘、羅盤、船燈、沉船瓷器等館藏,最遠可追溯到宋代。

2021,我們這樣标注青島的曆史刻度

膠濟鐵路博物館外景。

膠濟鐵路青島博物館,趕在2021年最後一天進駐青島,講述這條成為濟南開埠動因、青島走向世界前奏的鐵路的百餘年發展史,以及随之而興的兩座城市的曆史變遷。

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去它的博物館。上周,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突然抵達青島文學館,在這座有關青島文學與中國文學發展軌迹的小小博物館内,耄耋之年的老作家重溫他所親曆與見證的文學史,與一衆舊識再“相聚”,并走進了這座城市的曆史深處。特色博物館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即在于此,它連接配接過去、現在與未來,賦予城市文化的記憶與底蘊,讓我們去到目力不及的城市繁華處。

精工細作的百年刻度

關鍵詞:舊城改造 城市更新 曆史文化街區 濰縣路19号 八大關—太平角

2021年,青島老城區的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取得了看得見的實質性進展。在市南區打造“最青島”曆史街區的規劃方案中,“建築可閱讀、街道可漫步、文化可傳承、城市可記憶”的目标定位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在老青島人熟悉的大鮑島四方路、濰縣路一帶,2021年圍繞濰縣路19号大型裡院進行的修舊如舊持續推進,伴随機械裝置的轟鳴,中山路及其周邊新一輪複興計劃項目實質性開啟。對于老城區這片地标式街區的未來,人們充滿期待。

青島最大裡院建築群——濰縣路19号的更新改造項目,也是市南區和市北區破除區域界線,合力打造運作的首個改造更新項目。這處建築面積超過16000平方米、總投資超過7億元的青島最大的裡院綜合體,預計在2022年上半年将部分開街,成為裡院文化展示地、潮趣打卡熱門地、旅遊和體驗式文化的聚集地。未來,其所在的周邊13片曆史街區将協同推進更新,錯位拓展産業空間,老建築+新消費、舊裡院+新經濟、原場景+新體驗,聚集起新技術、新業态、新的文化模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在此消費、創業、生活,使百年老城區煥發青春。

2021年,一系列老城區的時尚活動更可以看作是未來老城區街區場景的預演。距四方路不遠的甯陽路銀魚巷在這一年持續開展老街快閃活動,國慶“吉祥趴梯”等諸多時尚業态,入駐擁有雕花紋裡和榫卯結構的百年裡院建築“吉祥裡”,那一派熱鬧歡騰氣象是2021年老街複興的年度寫照。人們在這裡與來自各地的小衆獨立品牌邂逅,重要的不是購物,而是找到志趣相投的人與物。營運者想要從“修舊如舊”延伸到“用舊如舊”的老城更新理念,讓人驚喜。

同樣是在2021年,青島的另一處曆史文化街區八大關—太平角區域也進入了節點時刻。随着“太平角最美建築”太平角一路9号(英國駐青島總領事官邸舊址)的正式對外開放,由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和市南區聯合開發的“八大關—太平角萬國文化建築博覽彙”項目曆時五年收官。20餘棟曆史建築通過市場化手段植入文化、時尚、藝術、風俗、美食、民宿等元素,不僅實作了對建築本體的保護性利用,更打開了原本“熟悉又陌生”的八大關,激活了曾經“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太平角。青島市公布的首批22個市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中,八大關·太平角以精品旅遊服務業優勢成功入選,标志着這片最能代表青島城市美學風尚的曆史文化街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在這一年,老城區不僅是炙手可熱的文化發生地,還成為時尚主題的秀場。在青島人熟悉的大學路網紅角,一場彙聚青島原創服裝品牌的走秀,以美術館的紅牆黃瓦和百年法國梧桐作為背景,新與舊融彙交疊,營造視覺新銳獨特的城市公共藝術場景。2021年,也當是青島老城新舊融彙交疊、面向未來的開啟。

深入生活的非遺刻度

關鍵詞:非遺在社群 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 衍紙“非遺+”文創大賽

根植于民間沃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産,2021年反複出現在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的年度報告中,成為青島培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内容。

在這一年,作為全國“非遺在社群”八個試點城市之一,青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社群傳承傳播,突出紮根性、生活化、傳承性,培育了一批“非遺特色社群”,讓非遺被關注、被看見、被觸摸,打開更多“複興”傳統文化的想像空間,提升了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和參與感。2021年青島市增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項,省級項目19項,市級項目40項。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更需要聚焦群衆需求點、融合時代氣息的活動内容。這一年,通過組織開展“非遺+”文創大賽、“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膠東五市非遺創意市集等活動,青島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非遺伴手禮産品。不久前,青島的四位非遺傳承人更是聯手創制了一件聯名款青島非遺年禮,春和樓的醬香雞、周欽公流亭豬腳、一魯鮮熏制魚、精品崂山綠茶,在共同向市民遊客展示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和傳統技藝獨特魅力的同時,更讓這些老工藝老味道煥發出新的活力,為城市留住了深入生活的非遺刻度。

2021,我們這樣标注青島的曆史刻度
2021,我們這樣标注青島的曆史刻度

第三屆全國衍紙邀請展2021年在青島紡織谷展出。

非物質文化遺産可持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使傳統文化成為潮流年輕人追求的新時尚。其中不得不提及一門名為衍紙的手藝,2021年,一場衍紙大展在青島紡織谷開展,寬1厘米、長39厘米的彩色紙條,編織出中國共産黨百年發展曆程中的11個重要場景畫面,創作者用這門獨特非遺技藝,制造了一場紙的斑斓盛宴,創意滿滿地宣講黨史,在青年人中引發不小的轟動,在紡織谷創下了超人氣紀錄。

貫穿全年,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與青島大學非遺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非遺考察活動,也在2021年告一段落,考察活動對全市167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進行調研,并将創制完成“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這份圖典不是枯燥的資料彙編,而會成為一本可閱讀、可傳播、有趣味的非遺書。與之相關的文創手繪非遺地圖的開發也将提上日程。

一系列傳統文化創意活動更新疊代,激發着城市的文化活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