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地名裡為何常有“州”字,蘇州、杭州自古就有嗎?

在中國古代的地名中,我們經常會見到“州”這個字,在一些成語、俗語中也經常看見。如“九州大地”“大意失荊州”,再如人們用“青州從事”這個詞來形容美酒。現代城市中也有不少名字帶州的,如廣州、蘇州、杭州等。那麼,“州”是什麼意思,這個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

上古時代的州

《說文解字》中記載,“水中可居曰州”。大意是指古人習慣居住在靠近水邊的地方,以州代表居住區域。

早在上古時代,古人就以“九州”代指漢地。最早記載了州的典籍,是《尚書·夏書·禹貢》。書中記載大禹治水時,分天下為九州。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古代地名裡為何常有“州”字,蘇州、杭州自古就有嗎?

禹貢九州圖

《呂氏春秋》對九州的地理位置,也作了大緻說明。河、漢之間為豫州,兩河之間為冀州,河、濟之間為兖州,東方為青州,泗上為徐州,東南為揚州,南方為荊州,西方為雍州,北方為幽州。從這裡看出,九州是依據主要河流、東南西北方向來劃定的。

上古時代的九州,是根據河流、四方劃定的居民居住區域,九州之間沒有明确的界限,也沒有設定專門管理一州的官職,是以,此時的州隻是地理區域上的稱呼,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

西周之時分封諸侯,神州大地上建立起一個個諸侯國,于是人們便用國來稱呼地方。戰國時出現郡、縣這種正式的行政區劃,郡設郡守,縣設令長。秦統一六國時,将郡縣制推廣到全國。此時大家便直接用某某郡、某某縣作為地名,州則不常使用了。

從監察區到行政區劃

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加強地方控制,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全國除京畿之外的地區劃分了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于是州這一古老的地區稱呼又重新登上曆史舞台。

此時的十三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每個州部設刺史一人,職責是“以六條問事”,其中五條是針對監察郡守、尉、王國相,另一條針對監督地方豪強。刺史沒有固定的治所(辦公地點),是作為中央的派出官,定期監察地方,彙報給中央。州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而是監察區。

東漢時沿襲了州刺史制度,做了一些局部調整,把朔方并入并州,交趾改稱交州,又将司隸改稱司州。刺史的權力比西漢時擴大了一點,有了地方選舉劾奏權。

古代地名裡為何常有“州”字,蘇州、杭州自古就有嗎?

東漢十三州地圖

到了東漢中後期,刺史逐漸獲得了地方行政權,有了固定治所州由此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黃巾之亂後,刺史又獲得了領兵權,部分重要州的刺史改稱“州牧”。又增加了雍州,漢末時總計十四州。

三國時十四州沿襲東漢,部分州的治所、下轄郡縣範圍發生變化。西晉時統一全國,又增加了幾個州,合計十九州。東晉和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林立。有些政權,所轄地區,隻有幾個郡,為了提高官員的官階,便将原來的一個州劃分為好幾個州,這樣可以多安置幾個刺史。

東晉時,為了安置北方來的僑人,朝廷又新設了很多僑州,如南徐州、南兖州等。于是,州的數量迅速增加,而且,各個政權更疊頻繁,設立的州郡縣名目不一,行政區劃十分混亂,層次和機構都過多。

從郡縣制到州縣制

這種情況一直到隋朝統一時發生了改變。公元583年,隋文帝考慮到州的數量過多,有些州甚至比郡的範圍還小,于是下令“罷天下諸郡”。取消了郡的建制,把東漢以來州郡縣三級變成了州縣兩級,又合并了一些州縣,使行政區劃更加合理。延續了800多年的郡縣制從此退出曆史舞台,開始實行州縣制。州下面直接轄縣,此時州的地位下降,州刺史相當于原來的郡太守,大部分州刺史隻能治民,沒有軍權。隋炀帝一度又将州改回為郡,但唐初又改回州縣制。

唐太宗為了加強地方控制,又在全國劃分了10道,設定按察使來監督道内各州刺史、縣令。這有點類似于漢武帝設州部,道隻是監察區,并非正式的行政區劃。

古代地名裡為何常有“州”字,蘇州、杭州自古就有嗎?

唐代15道圖

宋朝基本上沿襲唐朝州縣制,不過宋時的州刺史,并不是一州真正的長官。此時州的長官,是采用宋特有的差遣系統,“知某州事”,例如廬州的長官,稱為“知廬州事”,簡稱就叫知州。一州除了知州,還有通判,用以監督知州工作。

宋朝與州同級的區劃還有府、軍、監。其中府主要設在要地,如東京開封府,北京大名府等。在後來,府的數量增加,地位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州被改成府。此外,宋也效仿唐朝設立大監察區,稱為“路”,一路轄數州,但路隻是中央派出機構,并非地方一級政府。

唐宋之時,可以稱之為天下遍州,州作為正式的行政區劃遍布于全國各地。現代城市中帶州的名稱,大部分在唐宋時就已存在。

古代地名裡為何常有“州”字,蘇州、杭州自古就有嗎?

元代分省圖

融入地名的州

宋朝之後,州作為行政區劃,地位和數量均在不斷下降。元朝時行政區劃分五級,行省、路、府、州、縣。州從原來的地方一級行政區劃降至第四級,僅比縣高。

到了明清時,地方行政等級,變成了省、府、縣三級,府徹底取代了州,成為縣之上的行政區劃。隻有部分特殊地區,才保留了州,剩下數量不多的州,分為直隸州和散州兩種。直隸州直屬于省,散州則和縣一樣屬于府。

明清的州,盡管不再作為普遍的行政區劃,但州這一古老的名稱卻被沿用下來,深深地印入老百姓的腦中,成為地名的一部分。很多府的命名中都帶了州這個字,比如揚州府、徽州府、登州府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