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舒明原創100年"一大食品店"——老十一

作者:真言貞語

百年"大食品店"

- 第11個舊角色

作者: 楊淑明

楊舒明原創100年"一大食品店"——老十一

在三(路)北緯六(路)中,有一家"前店後廠""濟南大食品責任有限公司",它始建于1912年6月,百年名,原名"大食品店",店址在泉城路,後來因道路拓寬和整修搬到了現在的場地,時間是在2001年4月和5月。

糕點在濟南俗稱"小吃"。《1927濟南快車》上對"小吃店"的介紹如下:"濟南人一日兩餐,不喜歡吃,是以小吃要求不是很高,隻為女性探親做紅開心的事情,雖然外觀顔色不是很差,但味道不是在尋求。"或許正因為如此,相比藥店、糧堆、碳堆、布店、布店等,過去濟南'小吃店'的數量非常少,老城區隻有稻香村、桂新寨、新芳齋、芝蘭齋、金香齋等等。在這些小吃店中,"一個大"和"米香村"比較有名。

"大"創始人叫周志全,浙江紹興人最早的店址在西街(今泉城路)9号。關于"大"标志,也有一個"錯錯錯"的短篇故事。店主周志泉為店面起家的字型大小是"天南倉庫",招牌是豎着寫的,而筆者有意無意地将"天"一字和"大"分開,讓很多顧客誤讀為"一大南倉",因而"誤改"繼續使用,成為城市通用名稱,後來, 該商店稱為"大型食品店",成為其真實的标志編号。

"南方大倉庫"原本主要銷售糕點、糖果等南方特色食品,後來由于南北文化的融合銷售,并考慮到食品保鮮的需求,于是商店開始生産,進而成為"一個又一個工廠的門店"模式,即其銷售的食品都是在後院加工而成的。由于其生産的糕點顔色、香味、口感好,以及注重品質的經營理念,以取悅人民,赢得人民,因而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特别是其蜂蜜三刀、羅漢蛋糕、牛舌薯片、開微笑等"北京八件"糕點,莫說是在濟南,在山東也很有名,成為最好的禮物。

關于當年"零食"的價格,《1927濟南快車》記載如下:"凡油、米飯、面條與糖雜點零食混合,每斤賣兩斤半到三分不等;是以看來零食的價格并不算太高,但那一年因為市民生活貧困,零食不是日用品食品,是以絕大多數家庭很少光顧零食店,除非是去拜訪朋友親戚或請人做生意,否則才叫兩英鎊, 作為禮物送去。

20世紀40年代中期,周志泉因為家族回歸原籍,他的侄子周博元繼任了"天南倉庫"的經理,但沒過幾年,他就因為家庭原因不想做。1948年秋,當他想關閉"天南倉庫"時,原來的店員景世一、劉青雲、趙錫軒、孫牛奶正、趙錫祿等人都不願意這樣做,他們共同籌集資金接管、清點店面,"一大南倉"的潮流改名為"大食品店"。但是,當年營業執照上登記的企業名稱仍然是"一個大聯名南倉",1950年注冊的企業名稱是"一個大聯名食品南店"。

1956年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的"一大食品店",濟南市商務局旗下煙酒公司下屬國有城門市廳,經過幾次搬遷後終于落戶泉城路173号,經營的仍以糕點為主,同時也通過煙酒和糖茶。在随後的三十多年裡,"One Big"既是煙草和酒類公司的營銷部門,也是下區國營食品店的公司名稱。在"某大食品公司"的名義下,已有20多家商鋪,其中"一大食品店",其中,同古名"紅鄉茶館"和"米香村",都是"大"公司"家庭"成員。

楊舒明原創100年"一大食品店"——老十一

紅鄉茶館始建于1930年,創始人是章丘老軍孟家孟建軒,店鋪位于四合院西街。"稻香村"分為蘇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蘇米"始建于1773年,"北方大米"始建于1895年,濟南稻香村時有"蘇米"或"北方大米"分店,最早的店址也在西街,至于什麼年份和月份進入濟南,具體情況不詳,但在《濟南快車》中,卻有"稻香村"的記錄。1956年公私合夥後,"紅鄉"和"戴香村"成為國有企業。如今,"紅鄉"已成為曆史的記憶,許多"稻香村"已不是過去的"稻香村"。

20世紀60年代中期,濟南煙酒公司(站)還成立了"大糕點廠",主要為"大"公司的業務配套生産糕點。文化大革命之初,"一大食品店"更名為"勝利門城部","一家大型糕點廠"更名為"勝利糕點廠","文化大革命"後,在恢複舊名"一大"店後,工廠再次分離。

在20世紀70年代,"一家大型食品店"是一座三層樓的建築,有五個房間,一樓有一個營業廳,二樓和三樓有一個辦公空間。與泉城路的三房店相比,"大食品店"看起來更寬闊。中間是一扇寬敞的大門,上面挂着金色的垂直牌匾,每側有兩個大玻璃窗,一塵不染,明亮,與大多數商店不同,習慣于使用玻璃窗作為玻璃窗。此外,"大食品店"的門檻在六七級以上,甚至連泉城路上最大的百貨公司都比不上。在我記憶中,"一個大"店廳,北、東、西三面都是櫃台,因為地形高,采光好,是以特别寬敞明亮。

說到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零食價格,據我們這些六十(歲)的人回憶,雞肉蛋糕每斤超過九根毛,長壽蛋糕每斤超過八根毛,桃片每斤超過七根毛,蜂蜜食品每斤超過六根毛。今天,說起這個價格年輕人可能會覺得相當便宜,但是在當年人均工資三四十元的時候,這個價格還是挺高的,以至于像我們這些普通的孩子和年輕人一樣,一年到最後都很少能吃到幾點零食。當時買零食輕錢不好,還需要有食品券,買一斤零食需要半公斤的食品券。食品券需要換成計劃的食物,當計劃的食物不足以吃時,大多數家庭将有額外的食品券來購買零食。我在那裡的時候經常去"一家大食品店",但我不是去那裡買零食,而是買那些供應煙草,酒精和糖茶的門票。我是一個特别的人,喜歡蜂蜜,我仍然喜歡。我記得每次在櫃台裡看到蜂蜜,我都忍不住垂涎欲滴。記得剛加入前幾個月的工作,每次付了錢,我都要去"大"買半公斤蜂蜜溶液。

如果隻在糕點包裝的情況下,現在的包裝與過去不一樣,因為當時的糕點包裝相當精緻。銷售員先把好的零食代碼寫在包裝紙上,還要盡量整齊,然後進行包裝。把它包起來,在上面放一個紅色的标志,然後用紙繩把它綁起來。紅色标志有點像廣告紙,上面印有商店的名稱,位置,電話和"Sgt."字樣。那年有個城市笑話,說有家戶戶去親戚家,買了兩斤桃片,老闆無意中在包裝紙上留下了痕迹,沒想到兩個多月後,這兩包桃子薯片好幾次翻回家中,此時包裝紙上已經沾滿了糕點油漬。

改革開放初期,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逐漸提高,"大"企業也越來越受歡迎,客戶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這種情況。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随着泉城路的繁榮,"一大"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2005年4月,"大食品公司"由國有企業轉變為民營"濟南大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大"改制後,在老"大"人中,即現任董事長王雲安和總經理王少春的上司下,堅持百年名聲,繼承傳統工藝和原有配方,以精細的材質,精心制作,在糕點口味"不失時宜"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創新, 使其産品不僅保持原有的特色,而且豐富了内容,提高了營養價值。同時,為了保證品質,他們尊重始終堅持自我推銷的原則,杜絕盲目擴張,其自産糕點隻在自己的店面上出售,而且大部分當天,即使有少量的盈餘,也必須在72小時内上架, 它的品質讨人喜歡,以信待人的經營理念,讓"大糕點",尤其是桃片、蛋糕、油炸糖、長壽蛋糕、羅漢蛋糕、牛舌薯片、蜂蜜三刀、上百個蛋糕等,至今仍是濟南市民最喜愛的美食,客戶自然會喜歡。

楊舒明原創100年"一大食品店"——老十一

1998年12月,"一大"被國内貿易部授予老漢字,2005年6月,中國工商聯合會也将其吸收為"老中國人"會員機關,2007年4月被山東省經貿委認定為"山東老",2013年1月被濟南市商務局認定為"濟南老"。

百年"一大",播種方華,傳承品牌,精神值得稱道。

楊舒明原創100年"一大食品店"——老十一

作者簡介:楊淑明(男),濟南人,豫園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下層地區作家協會會長。出版了《歲月無影無蹤》《流淌的歲月如水》《心路不遠處》《刁刻在記憶中》《光與影的印記》等七部散文集,《有話要說》《明話》兩次回顧專著;《齊魯晚報》有一位直言不諱的專欄作家,主編有《濟南的味道》、《市區》、《詩曆》、《民間故事》等書籍,曾獲得冰心散文獎、齊魯散文獎、泉城文學獎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