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廖治國看來,當下把曾做過的技術成果切實落地是企業應該做的事情。
穩紮穩打一直是AMAX的風格,這在被訪者廖治國的身上盡顯。作為AMAX(超集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區銷售及市場副總裁,在談及公司的技術發展與市場推廣走勢之時,廖治國沉穩、敏銳且邏輯清晰。
因在伺服器領域起步很早,并曾主導了在同濟大學部署國内第一個GPU叢集,AMAX現已經是中國各大實驗室伺服器的核心供應商,聲名遠揚。與Intel、NVIDIA、VMware等軟硬體巨頭常年保持深度合作,其過往成就亦比比皆是。但廖治國認為,對于AMAX來說,接下來的重點還是要腳踏實地得将研發成果落地,迎合時代變化,加速自己的轉型。

圖 | AMAX中國區銷售及市場副總裁 廖治國
人工智能浪潮下,AMAX迎來新機遇
成立于1979年,因随着蘋果、惠普、IBM等衆PC公司的出現,AMAX是在計算機産業的帶動下于矽谷誕生的。廖治國回憶道,“當時矽谷正在經曆一波PC潮,而這PC零部件行業中供應商以華人公司為主。AMAX CEO及創始人 Jerry Shih先生作為美籍華人,借助這樣的資源和機遇,開始了PC整機業務。”
與現在很多在AI浪潮下成立的公司相似,因借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矽谷的PC潮,AMAX從計算機硬體OEM業務開始了自己在科技市場上的探索,并在幾經網際網路浪潮沖擊和産業起伏之後,它将目光鎖定在了伺服器的生産、制造與部署。
數十年下來,伴随着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大熱,一直在伺服器市場深耕的AMAX不可謂不明智,其前路也可以說是一馬平川。對此,廖治國莞爾之餘卻多少有些感慨。
他介紹說,“其實在2010年,我們就已經開始探索用CPU+GPU的硬體組合和并行計算技術去加速伺服器性能,并投入研發了很多GPU為基礎的高性能計算解決方案,但當時它的市場認可度相對較低,因為那時隻有極少數的使用者能夠了解和認可這一方案的優越性,是以前期我們投入了很多人力和市場宣傳的力量去教育訓練我們的客戶使用。”
圖 | AMAX産品 HC2X
正如很多新興市場需要科技公司去培育一般,在高性能計算伺服器市場還未如今日一般火熱時,AMAX就已在培育市場這件事上發力。而後在最近兩三年,随着人工智能産業的興起,AMAX一直堅持的硬體架構方案成為深度學習算法的最優選擇,其業務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發展至今,AMAX的客戶已經遍布美國、加拿大、亞太和中東等衆多地區。在國内,它提供了包括硬體制造、品牌定制、業務生産和高性能計算的解決方案等服務,并備受業内認可。
順勢而變,不拘泥“形式”
一如客觀事物的發展,偶然之下其實暗含必然。反觀AMAX當下的成功,不難看出本質上還是其對技術的深入了解和獨到眼光使然。然而僅對技術有着敏銳的嗅覺不足以支撐公司曆經産業沉浮而不倒,對于市場,AMAX亦洞若觀火。
在提到2010年大力滲透國内市場的原因,廖治國就指出,其實源于當時對這部分市場活力的察覺,“我們的美國高層在參加了廣交會等國内重要商業交流會議,發現國内計算機産業包括硬體産品和銷售管道發展都十分向好,整個産業的環境氛圍和政策導向也十分有利,是以我們開始逐漸切入國内市場。”
在經過近十年的嘗試與布設,憑借過硬的技術能力和豐富的經驗,AMAX成功在國内伺服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赢得了包括大部分高校以及商湯等AI獨角獸在内的客戶認可。
然而廖治國卻看見更多,“在與客戶的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人工智能不僅滲入到了應用場景中,它也已經對産業合作模式産生了影響。”
廖治國提到,因為當下以應用場景需求為主成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核心所在,是以在合作過程中,AMAX其實是需要在不同場景下變換自己的身份。比如在與創新奇智的合作中,因合作場景需求的不同,公司的身份就會在合作夥伴、客戶和供應商間自由轉換。
他解釋說,“以和某鋼鐵企業的合作為例,我們就發現這一過程中其實需要第三方合作夥伴來一起配合,把我們的計算資源和計算平台與應用做一個好的銜接。換句話來說,就是計算資源與資料應用中間存在缺口,這裡就需要創新奇智去’填補’,這時它就是合作夥伴。”
如廖治國所言,技術變革不僅會颠覆傳統生産模式,亦會為産業合作創造新的需求。某些程度上,這些新需求的誕生也暗含産業走勢,因而這也給技術公司指引了方向。作為一家國際公司,AMAX十分敏銳,是以也看見了更多機會。
圖 | AMAX類腦智能計算一體機
迎合産業變化,立足場景開辟獨有商業模式
人工智能産業發展至今,在這波大勢下,無論在硬體領域還是算法領域,AI公司都早已數不勝數。現如今,技術能力不再是第一位也早已成為業内的共識,如何将技術與應用結合起來成為了業内最重要的話題。
深入市場,廖治國很有體會,“我發現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帶領這波浪潮興起的人工智能算法技術已經十分普及,現在大家也不會把全部精力放在算法本身,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的落地上,比如具體如何落地在金融、醫療、制造等領域上。”
但這并不容易。
正如大多數以算法起家的AI公司在深入應用過程中因硬體能力缺乏而受阻一般,AMAX則更缺軟體技術能力,對此廖治國毫不避諱,“我們知道自己在軟體算法層面存在嚴重的短闆,是以現在的目标是要彌補這一方面,從過去純硬體解決方案的姿态來往軟硬結合的方向去調整。”
他接着介紹道,“這兩年除了硬體本身,我們已經在進行硬體的底層架構軟體研發。而制造業資方的注資,也給我們帶來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機會。通過近期與富士康在智能制造層面的合作,我們希望在制造業這一特定領域把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入落地。”
最後
曆經技術的幾波浪潮之後,在保有靈活應對行業變化的柔性之上,AMAX骨子裡還有着一份尋常公司難有的沉穩。
對于當下的人工智能行業的機遇,興奮之餘,廖治國有的更多是思考,“在接下來的一兩年,我們不應該過分關注資本的運作或者算法層面的深入。我個人認為,大家需要把過去做過的研發或者算法好好落地。資本不可能永遠支援大家往前走,我們應該加深對于人口紅利的重視和落地應用領域的商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