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 “城市大腦”實踐,瞭望未來城市源起

幾天前,北京市通州區宣布引入“城市大腦”治理環境。這是個有趣的話題。

人類的生産與生活行為形成了他所在的生活空間。在古希臘,這個生活空間叫城邦。柏拉圖曾言,每一個城邦的大小取決于一個公民在市政廣場發言所能傳遞的最大半徑。借助人類科技的進步,城邦逐漸演化為規模更大,居住人口更多的城市。車輪技術與道路基礎設施的修建,鑄就了“條條道路通往”羅馬古城;運河與船舶技術的發展形成了威尼斯這樣的水上之城;鐵路與蒸汽火車的發明為 “淘金時代”美國建造了一座座工業樞紐城市。在全球一體化的現代,構成超級版圖的各大城市正在技術革命下走向人類的“數字之城”。

網際網路突破傳輸效率極限

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超級城市已經替代了上世紀的跨國企業,成為了互聯互通的載體。互聯互通帶來的是人、物、資訊等資源傳輸效率的提升。無論是人聲的最遠傳播距離,還是地鐵的超長距離營運,城市的發展曆史中始終貫穿着一個基本的原則:資源的傳輸效率。科技進步的實質乃是改進了資源的傳輸形态,增加傳輸效率的同時擴大了傳輸的範圍。城市,正是在這個原則上不斷擴張,容納了更多的人口。“大城市病”也是傳輸效率的極限表現。

美國、新加坡、香港等現代化城市曾經是中國城市發展的典範。但是,在我們不斷學習海外管理經驗的同時,網際網路技術革命已經開啟了城市管理的自主模式。當今,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實作了城市居民的互聯互通,物聯網的普及讓數以萬億計的事物得以實時呈現在城市管理者面前。小到城市角落的下水道井蓋,大到東方明珠這樣的地标建築。人與物的互聯互通已經呈現出最高效率的資源傳輸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城市管理與發展面臨着一次革命性的系統式更新,而非傳統管理模式的更新檔式更新。

“數字之城”可精細化營運

随着物聯網、5G、AI技術的發展,人、物、資訊等資源逐漸轉變為可供彙集與分發的資料。由此,未來城市注定是一座提供超級算法的“數字之城”,一座可以精細化營運的數字城市。

多年前,IBM公司在智慧城市戰略初期通過智能井蓋來擷取城市下水道的水位情況,實時監控地下城市管網。在地面上,龐雜的交通系統是城市居民每日必然産生的行為資料,也是衆多智能城市建設的切入口。

阿裡雲于2016年啟動的“城市大腦”則希望建構一系列數字城市基礎設施,可以在網絡上建構一座與現實相映射的“孿生城市”。交通資料、食品供應鍊管理、醫療藥品追蹤體系都成為物聯數字。如今,城市大腦通過接管杭州1300個路口的信号燈,4500路的視訊,将杭州城市裡散落在交通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百億級的資料彙聚起來,搭建完整的城市交通動态網,實作“城市的方方面面都跟大腦有關系”。

數字城市加快資源傳輸速率的同時,也拉近了人、物、事之間的關系,城市治理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時,也更貼近民生、服務民生。網絡基礎設施已經為資料的高效傳輸提供了實體基礎,如何主動讓資料跑起來,不斷為城市大腦提供新鮮的血液,就在于轉變城市治理的單向度理念,形成居民主動參與城市共建的互動式理念。

城市互動理念更新

互動理念首先在于政府級别将資料互聯互通。城市治理中,政府與居民之間的互動一直是政務改革的前進方向。在目前的政務資訊化建設中,阿裡的“資料中台”有效拉近了政府與居民之間的關系,針對省級與群衆辦事最密切的100個事項,在資料意義上建立統一規範的标準系統,将70多億條資料彙入統一的資料倉,進而實作共通共享共用。

政務服務的資料化改革從優化政府審批流程切入,從理念、制度到作風的全方位深層次變革,不僅簡化了政務流程,而且建立了居民與政府之間的互動式交流平台,讓居民主動、暢通地與政府交流,共同參與城市資料的傳輸與流動。這也是回應型政府理念的應有之義。例如一些市政建立的“物業城市”系統,将市民主動回報的城市環境資訊納入到市政管理體系中,與市民共建美好家園。

位于雲端的大腦用進階的數學分析模型來處理海量的實時資料,同時又實時回報資料給人、物、事,進而實作了居民的生活與生産效率的提升。又如“城市大腦”幫助杭州試點區域的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也縮短了一半。不久前IDC MarketScape報告顯示,阿裡雲憑借政務領域的研發投入和實踐,拿下了政務雲市場戰略第一。這些行業先行者,将實踐出更多的城市互動新模式。例如,城市大腦在探索城市的實時停車位管理,解決“哪裡難、有多難、為何難”的治理問題。

阿裡雲推動的“新城市化”

總體而言,“數字城市”是中國城鎮化2.0版本,是“新城市化”。過去,中國城鎮化的目标是讓村民上樓,将農村逐漸發展為城鎮的一部分。城鎮化1.0版本的實質乃是居民各類生活、生産活動的城市聚集化。而“新城市化”是讓居民上線,将居民各類生活、生産活動轉變為精确地資料,進而提供高水準的精細化管理與服務。數字化時代的中國城鎮化并非遙遠不可企及。城市大腦城市的實踐,正是做好居民上線的基礎工作。

一旦中國的城鎮化獲得了巨量的線上居民,那麼,中國的城市群發展戰略也将得到技術的支援。資料傳輸效率的提升決定了城市邊界可以超乎人們想象的擴張。當今世界有紐約、北美五大湖、東京、巴黎、倫敦五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正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闆塊。2018年,杭州都市圈擴容後,實則打通了長三角都市圈金南翼的通道,輻射範圍向西南邁進,蔓延至中部地區。

未來的全球一體化,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将從超級城市過渡到超級城市群的競争。本質上,城市競争的關鍵在于城市管理系統的競争。誰能為超級城市群提供更為高效、更為整合的資料傳輸系統,誰就能占據全球化的制高點。在這個意義上,阿裡雲在杭州的創新實踐不僅是單個城市的治理系統更新,更為未來都市圈。 (作者:徐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