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點選訂閱《雲栖科技評論期刊》

【卷首語】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2016年,谷歌CEO Sundar Pichai宣布谷歌戰略從Mobile First(移動優先)轉向AI First(人工智能優先),在此之後,谷歌不僅在AI領域持續投入,更把谷歌雲的主要競争優勢押注在AI領域。

  但在2018年,谷歌的AI First戰略受到了極大的打擊:9月,谷歌首席AI科學家同時也是谷歌雲AI負責人李飛飛宣布離開谷歌;11月,李飛飛的得意門生,谷歌AI中國中心總裁李佳宣布去職谷歌;與此同時,谷歌雲Diane Greene宣布将于2019年1月離開,接替她的是擁有豐富商業化經驗的甲骨文前高管Thomas Kurian。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12月中旬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對人工智能技術被濫用的擔憂是“非常合理的”,還特别強調:“我認為科技公司必須意識到不能先創造人工智能工具,然後再去完善它,我認為這樣是行不通的。”雖然Sundar Pichai在采訪時還補充說:“應該相信科技行業能夠負責任地規範好該技術的使用。”但他的這一番發言,還是在美國科技界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承認AI構成的潛在威脅,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舉動。這位出生于印度的工程師極為推崇自動化系統的世界形态,他甚至表示這些系統可以在沒有人為控制的情況下學習和做出決策。

 人們不禁要問:谷歌要改變AI First戰略了?谷歌雲的AI戰略在今年一系列的有關AI倫理道德讨論後,終于要向強監管和商業利益(特别是美國國防部的商業合作)妥協了?

  現在來看,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首先,從微軟、谷歌與美國國防部的合作,到諸多“反人格AI”的社會測試,這一輪AI浪潮有關AI倫理道德的讨論在2018年進入了最高峰,也促使谷歌等科技巨頭更加深入地反思AI法律監管、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

  其次,随着AI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居心叵測者開始利用AI滿足私欲,對社會安全、網絡安全、資料安全、個人隐私都造成了一定的挑戰,強化對AI技術在倫理道德方面的監管未必是一件壞事。

   最後,Sundar Pichai對AI監管持開放态度與AI目前的發展情況也有着一定關系:在技術發展初期,對技術進行監管是十分困難的,但随着技術逐漸成熟,建立一套規則變得相對簡單,特别是在技術公司與監管部門不斷加大對話的前提下。

1、“伺服器間諜晶片”事件公布最新調查結果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據路透社報道,由前美國聯邦檢察官 Daniel Nardello創立的外部調查公司Nardello&Co在檢查了超微(SuperMicro)向蘋果以及亞馬遜銷售的主機闆模闆、相關産品的軟體以及設計檔案等資料後,并未在超微伺服器産品中發現任何惡意硬體,也未發現伺服器主機闆存在惡意網絡傳輸行為。以此調查結果為基礎,超微公司高層向其客戶發送了一封公開信,再次強調超微有一套系統流程以保證産品的完整和可靠性。

  【小雲評論】一般來說,硬體生産商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來確定産品的可靠、完整和安全性,以超微為例,這套流程包括在生産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設定測試環節;測試過程由公司員工以及負責産品裝配的供應商共同進行;為了防止被篡改,任何一個員工、團隊或是供應商都無法獲得所有設計要素,在重重管控之下,想要植入硬體後門或是進行資料傳輸而不被發現,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作為一家重要的伺服器OEM供應商,超微如果是主動為之,那麼幾乎是死路一條,因為很多伺服器客戶都會在産品進入生産環境前進行嚴密的檢查,甚至是較長一段時間的封閉測試,類似的雕蟲小技很難不被發現。

2、英特爾解密全新晶片布局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英特爾公司近日在美國加州的Los Altos舉辦架構日活動,揭露未來數年的架構布局,以及未來英特爾應對市場挑戰将采取的政策。在活動中,英特爾披露了包含異構計算生态布局、CPU 核心架構、GPU 核心架構、存儲技術、資料中心方案等在内的多領域的進展,其中大部分最快在2019年即可面向市場實作商業化。英特爾方面表示,由于計算産業的轉變,未來英特爾在架構設計上也會越來越靈活,不但核心架構本身的設計會更加實際,同時也更強調不同場景的計算适配。從産品形态來說,英特爾所提供的處理器将不止 CPU 或 GPU,而是通過引入更多計算概念構成 xPU 生态,從各種方向去解決未來計算領域會面對的各種問題。

  【小雲評論】在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53年之後,英特爾的每一個競争對手都在不斷呼喊:“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甚至就連英特爾都很少在公開場合再提摩爾定律,并在幾年前放棄了遵循摩爾定律極為規律的“Tick-Tock”晶片釋出機制。但摩爾定律即使失效,也沒什麼可擔心的:從英特爾在此次架構日上所提出的3D封裝、專用晶片等理念來看,很有可能随着半導體材料、制程工藝、封裝方式的突破,結合晶片專用化的發展趨勢,人類可以超越摩爾定律,創造出新的、比摩爾定律更快的晶片發展定律。

3、Chemputer:可以控制藥物合成的計算機系統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利用價格适宜的、子產品化的化學機器系統來合成重要的藥物分子,他們将這一系統稱之為Chemputer。Chemputer 系統由不同的子產品構成,包括反應子產品、内部過濾子產品(可加熱或冷卻、自動化的液-液分離子產品以及溶劑蒸發子產品,它利用一種新型的通用标準,來開發和共享化合物配方,其關鍵在于開發一個應用在化學領域的一般性概念,然後利用計算機程式實際生産化合物。

  【小雲評論】Chemputer系統的關鍵作用,在于将化學工程轉變成一種“數字工程”,實作化學數字化:通過将全過程标準化、數字化,Chemputer将幫助全球的化學家把他們的配方轉變為數字化方案,進而通過線上分享實作價值最大化,正如該研究團隊負責人Lee Cronin教授所說:“Chemputer有望實作複雜分子的(數字化)制備,一個簡單的APP軟體和Chemputer系統就能夠在全球各地實作新分子的開發與制備。”換句話說,資料科技将可以為化學家們提供一個全球數字化科研協作平台,并進一步實作研究課題的全球協同。

4、人工智能創造“數字嗅覺”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英國拉夫堡大學、愛丁堡西部綜合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方法,可以分析人體呼吸中的化合物,并可用于檢測癌症等疾病。該團隊利用深度學習網絡及癌症治療患者的呼吸樣本,訓練出一個專門讀取氣味痕迹的 AI 系統,可以辨識呼吸中的特定化合物,例如醛類物質。此外,加拿大初創公司Startuscent正在開發化學傳感器晶片,結合雲上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平台,可以實時辨識并量化環境中的化學成分,目前已經在食品、烹饪裝置、智能家居、健康保健等領域開始進行測試。

  【小雲評論】動物甚至植物都使用嗅覺來識别空氣中的數百種物質,但人類的嗅覺并不如其他動物發達,基于這項原因,人類并沒有特别意識到有很多豐富的資訊資訊在空中傳遞。現在,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類建立高度敏感的嗅覺系統,并以此通過嗅覺來感覺化學物質及背後可能隐藏的資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通過 AI 嗅覺來檢測醫療疾病,仍須經過長時間驗證,才能面向市場商業化,畢竟很多“味道”人類可能才剛剛通過人工智能“聞到”。

5、澳洲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金屬空氣半導體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在《Nano Letters》發表論文,宣布他們正在研究用金屬和空氣來代替半導體作為半導體的主要元件,并以此為基礎開發金屬基場發射空氣通道半導體(ACT)。ACT器件無需半導體材料,它使用兩個面内對稱的金屬電極(源極和漏極)隔開小于 35 納米的氣隙,底部用金屬栅極調節發射場。納米級氣隙寬度小于空氣中電子的平均自由路徑,是以電子可以在室溫下穿過空氣而不會散射。研究團隊的Shruti Nirantar表示,ACT有許多優點,它使得制造半導體基本成為鋪設發射器和收集器并限定氣隙的單步過程。盡管 ACT 生産工藝采用标準的矽制造技術,但由于不需要摻雜、熱處理、氧化和形成矽化物等一系列步驟,生産成本大幅削減。

  【小雲評論】雖然該研究團隊所說的“延續摩爾定律20年”仍有待證明,但是用金屬和空氣來代替半導體作為半導體确實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嘗試,而這也證明,晶片産業遠沒有到告别摩爾定律的時候,通過在制程工藝、材料、3D封裝等方面的創新,不僅摩爾定律肯定可以延續,晶片也許會進入全新的高速發展階段。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包括ACT在内的一系列創新,很有可能并不适用于傳統PC,随着未來數字裝置形态的多元化,晶片也會随之多樣化和專用化,比如ACT可能就更為适合可穿戴裝置。

6、谷歌CEO:擔憂AI做壞事很合理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人工智能技術被濫用的擔憂是“非常合理的”,但同時應該相信科技行業能夠負責任地規範好該技術的使用。他表示,新的人工智能工具,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和疾病檢測算法等,都要求科技公司設定道德護欄并思考什麼是對該技術的濫用,“我認為科技公司必須意識到不能先創造人工智能工具,然後再去完善它,我認為這樣是行不通的。”不過,桑達爾·皮查伊也強調,他對人工智能的長期益處持樂觀态度。

  【小雲評論】前沿科技的前景是光明的,而有關道德、倫理、善惡的話題将持續被讨論,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技術的“道德觀”,都隻是其創造者和使用者道德觀的再現和延伸,即使是人工智能技術也是一樣。是以,對人工智能持批評态度人士對人工智能可能會被用于侵入性監控、緻命武器和錯誤資訊傳播的擔憂很合理,在創造人工智能技術時也确實應當考慮如何管理和確定人工智能被正确地應用,不能走“先創造,再治理”的道路,但關鍵是,首先要讓監管者了解人工智能的價值、邏輯和含義,并将監管施于人,而非技術本身。

7、IMAX将關閉全部VR影廳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據IMAX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送出的檔案顯示,該公司決定于2019年第一季度關閉剩餘的三座VR影廳,并取消對部分VR内容的投資。從2016年開始,IMAX在全球陸續開設了7座VR體驗中心,其中包括位于中國上海的一座。但因為經營狀況不佳,從今年6月開始,7座中心已經關了4座,其中也包括上海的這一家。這一次的關店計劃将面向IMAX在全球僅存的三座VR影廳,分别位于洛杉矶、曼谷和多倫多。在這之後,IMAX将完全退出VR内容放映市場。

  【小雲評論】VR硬體帶給普通消費者的新鮮感已經褪去,而VR内容、VR體驗方式的短闆還未補齊,盡管 IMAX 投入了5000萬美元扶植 VR 内容,但迄今為止隻有一部《正義聯盟 IMAX VR 版》在11月上映,這也就導緻IMAX 的7個 VR 體驗中心也成為了一項入不敷出的生意。事實上,不僅僅是IMAX,今年10月,VR 電影公司 Jaunt 宣布轉向增強現實創作,微軟放棄了在今年6月将 VR 帶入 Xbox 的承諾,VR 相機制造商 Lytro 也在3月份關閉。在成為主流内容消費形态之前,VR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醫療、制造等專業領域,VR倒是因為颠覆的浸入式體驗,開始有了用武之地。

8、Facebook 680萬使用者私人照片遭洩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最新報道,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已經承認,多達680萬名使用者的私人照片被洩露在本不應該看到這些照片的應用程式中。Facebook表示,這次洩露事件發生在9月12日至9月25日之間,該公司在25日發現了這個漏洞,而受影響的使用者将收到通知——他們的照片可能已經被曝光。Facebook承認,這一漏洞與Facebook登入及照片API有關,後者允許開發者在自己的應用程式中通路Facebook照片,所有受影響的使用者都使用Facebook賬戶登入了一個第三方應用程式,并允許它們檢視自己的部分照片。

  【小雲評論】略顯諷刺的是,就在事件披露前一天,Facebook還在紐約向人們展示如何在該網站上“管理自己的隐私”,接下來就被披露因為登入及照片API的問題,導緻多達680萬名使用者的私人照片被洩露。今年以來,Facebook已經多次被爆出使用者資料洩露事故,特别是年初被曝光的“劍橋分析事件”,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的大部分事故,都不是黑客引發的,而是源于Facebook自身的問題,特别是Facebook對開發者合作和資料共享機制松懈的監管,這足以讓國内的網際網路公司敲響警鐘:在安全領域,内部松懈遠比外部威脅更可怕,所造成的結果也更嚴重。

9、5 G時代對自動駕駛汽車網絡安全帶來挑戰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網絡安全巨頭Avast公司的進階研究員Martin Hron近日在接受《安卓頭條》網站的采訪時表示,目前很難預測5G技術對于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會産生哪些直接影響,但是一旦5G技術大規模推廣,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狀況隻會變得更糟,“現在還說不準,但是極有可能的是,無人駕駛汽車更多的部件和系統借助5G網絡與外部世界連接配接時,會增加受攻擊的範圍。” Martin Hron在訪談中表示,安全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有記錄的缺陷和概念驗證都超過了真正的攻擊案例,但是汽車制造業需要借助現有的研究保持這種安全優勢,并且在技術上持續領先于黑客,同時持續加大在車輛網絡安全機制方面的投入。

  【小雲評論】對于無人駕駛汽車來說,無論是否處于5G時代,都應當在最初的産品設計階段就将安全防護詳細化。同時,即使今天的汽車産業正在利用像人工智能(AI)這樣的前沿技術解決無人駕駛的安全問題,甚至AI将成為保障日常交通運輸安全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AI及AI軟體的安全性也未必高于傳統解決方案。是以,汽車制造商們在安全領域的工作其實與以前并沒有什麼差別,那就是:盡一切努力,讓車輛變得更安全,特别是要從車輛設計開始就考慮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

10、甲骨文再訴美國防部

雲栖科技評論87期:建立AI規則非常重要 但充分對話更重要

  【新聞摘要】 據TechCrunch報道,甲骨文公司上周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再次指控美國國防部與單個公司簽訂為期10年、價值100億美元的“聯合企業防禦基礎設施”(JEDI)合同是不公平和違法行為。今年8月份,甲骨文曾向美國政府問責局(GAO)提起類似申訴,當時其引用了同樣的理由。不過,GAO上月的裁定駁回了甲骨文的訴求,稱國防部的做法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因為該機構是從政府的最佳利益出發。

  【小雲評論】美國政府問責局在11月駁回甲骨文訴訟時表示,美國國防部選擇單一供應商的做法是符合政府最佳利益的,或者說,如果将美國國防部作為企業客戶,那麼選擇單一供應商是符合客戶利益的。美國國防部認為:“許多商業雲提供商都有完善的線上市場,但促進雲基礎設施的快速應用能力和營運能力才是考量供應商的重要标準。”而且“雇用多家公司會更複雜,成本更高,安全性更低”,甚至會“阻礙國防部迅速提供新的能力,并影響企業級雲計算提高作戰人士的效率”。換句話說,美國國防部與許多企業客戶一樣,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雲計算基礎設施,而是數字化轉型的整體解決方案,這也将是未來雲服務商的主要競争領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