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應該如何給需求排序?

摘要: 需求管理是一門藝術。

我們應該如何給需求排序?

開發産品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沒完沒了的需求,有的來自外部使用者的回報,有的來自内部團隊的idea,有的是産品的BUG,有的是新的功能...

看起來隻要實作所有需求,産品就可以變得更好,然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接着賺更多的錢,之後招更多的人,再完成更多的需求...

問題是,需求會源源不斷地進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清空所有需求,996也做不完,這輩子都不可能。

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将需求排序,實作優先級最高的需求。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給需求排序?

以使用者為核心确定優先級

喬布斯曾經說過: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

使用者真的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嗎?很多時候并非如此。

我負責産品,每天都會和使用者交流,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功能,有時會做好簡單的互動設計、幫忙想想算法、甚至給我開源代碼。

問題在于,使用者隻是産品的使用者,他們對于産品的了解沒有我們那麼深刻,是以他們提出的需求有時會偏離問題的本質,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與挖掘。

我們不是喬布斯,沒有能力創造需求;我們也不是張小龍,沒有1億人教我們做産品。是以,我們應該多與使用者交流,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确定優先級:

  • 使用者回報或者吐槽的時候,耐心一些,聊得更深入一些,同時做好記錄
  • 修複BUG,優化功能或者新增功能時,與感興趣的使用者主動聯系,他們會給你更多的回報
  • 定期做使用者調研,聽聽沉默的大多數是怎麼說的
  • 對于使用者所提的需求,根據回報使用者多少、影響範圍、難易程度進行排序

當我們做産品的時候,創造的欲望是非常驚人的,總會有一些新的idea讓我們激動不已,恨不得明天就能上線。但是,我們應該克制自己的創造欲,尊重使用者的意見。我們的産品是給客戶用的,不是給自己玩的。

流量紅利已經枯竭的時代,擷取一個新使用者比留住一個老使用者難太多了,是以提高留存率顯得非常重要。重視每一個使用者回報,及時修複他們發現的BUG,優先實作他們想要的功能,是提高留存率最有效的方式,沒有之一。

BUG的優先級高于新功能

墨菲定律是這樣的: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程式員應該都知道,代碼怎麼可能沒有BUG呢?很多時候隻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是知道了卻沒有及時修複。

然而,對于目前産品的BUG,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可能是BUG隐藏的太深,我們和使用者都沒有發現;可能是使用者發現BUG,但是沒有回報;也可能是我們選擇性失明,覺得問題不大。

事實上,使用者對産品品質的要求非常嚴格,再小的問題他們也會發現,也會吐槽。使用者回報的話我們還能知道,否則我們可能很晚才發現BUG,如果沒有監控的話。

還有一種微妙的情況,當使用者回報貌似不可能出現的BUG時,我們會本能的覺得産品應該沒有問題,問題應該出在使用者那裡,大概是他的浏覽器或者網絡,或者某種無法解釋的原因導緻的。其實,這隻是我們在逃避問題,代碼的運作方式是确定的,沒有什麼不能解釋的地方,如果什麼地方不太對勁了,那基本上是BUG。這裡分享一個我們的經曆:

某個使用者回報,他在邀請成員加入團隊的時候發現,偶爾會有那麼一次邀請失敗。

我們檢查了一下監控資料,發現确實有失敗過,影響的使用者不止一個,但是很少。

然後,我們檢查了一下前後端代碼,發現沒有問題。

既然業務代碼沒有問題,那應該沒有BUG,這事大概是什麼奇怪的原因導緻的,我們什麼也不用做吧...

後來,又有幾個使用者回報同一個問題,報錯也越來來越多,我們不可能再騙自己了!

再次檢查,業務代碼确實沒有問題,但是報錯的代碼位置的行号和列号都偏移了,這麼詭異?

不難猜測,生産環境運作的是舊代碼!檢查一下果然是這樣。

接着,不難發現部署的Docker配置檔案有問題,導緻某個節點部署的後端代碼是舊的...

我們總是這樣,不停地向前走,不斷地追求新的成就,逃避當下的問題。聽着是不是很像我們的生活?

對于産品BUG,我們應該第一時間修複,或者設定一個Deadline,新的功能可以稍微延後。

如果我們不停地開發新功能,那當初開發這個有BUG的舊功能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忽略目前使用者回報的問題,那我們費這麼大勁拉新是為了什麼?

結論

需求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考慮和權衡的東西很多,暫時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優先級排序,僅供參考:

  • 使用者回報的BUG
  • 自己發現的BUG
  • 使用者回報的需求
  • 自己想出的需求

嚴格按照這個順序操作是不可能的,這是給大家提供2個思考次元。實際工作中,每個需求的影響範圍、緊急程度、難易程度也需要考慮。

你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嗎?歡迎留言讨論!本文作者為Fundebug的技術總監,歡迎添加微信交流:KiwenLau。

參考

關于Fundebug

Fundebu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