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體的4種維護(更正性、完善性、預防性、适應性)的差別

版權聲明:本文為部落客原創文章,未經部落客允許不得轉載。 https://blog.csdn.net/qingfeng812/article/details/8966016

軟體的維護活動是指需要提供軟體支援的全部活動,包括:

傳遞前完成的活動:傳遞後運作計劃、維護計劃

傳遞後完成的活動:軟體修改、教育訓練、幫助資料

一般我們将其分為以下的4種:

(1)更正性。由于系統測試不可能揭露系統存在的所有錯誤,是以在系統投入運作後頻繁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就有可能暴露出系統内隐藏的錯誤。診斷和修正系統中遺留的錯誤,就是糾錯性維護。糾錯性維護時在系統運作中發生異常或故障時進行的,這種錯誤往往是遇到了從未用過的輸入資料組合或是在與其他部分接口處産生的,是以隻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發生。有些系統運作多年以後才暴露出在系統開發中遺留的問題,這是不足為奇的。

(2)适應性維護。适應性維護時為了使系統适應環境的變化而進行的維護工作。一方面計算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硬體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的作業系統和原來作業系統的新版本不斷推出,外部裝置和其他系統部件經常有所增加和修改,這就是必然要求資訊系統能夠适應新的軟硬體環境,以提高系統的性能和運作效率;另一方面,資訊系統的使用壽命在延長,超過了最初開發這個系統時應用環境的壽命,即應用對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機構的調整,管理體制的改變、資料與資訊需求的變更等都将導緻系統不能适應新的應用環境。如代碼改變、資料結構變化、資料格式以及輸入/

輸出方式的變化、資料存儲媒體的變化等,都将直接影響系統的正常工作。是以有必要對系統進行調整,使之适應應用對象的變化,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3)完善性維護。在系統的使用過程中,使用者往往要求擴充原有系統的功能,增加一些在軟體需求規範書中沒有規定的功能與性能特征,以及對處理效率和編寫程式的改進。例如,有時可将幾個小程式合并成一個單一的運作良好的程式,進而提高處理效率;增加資料輸出的圖形方式;增加聯機線上幫助功能;調整使用者界面等。盡管這些要求在原來系統開發的需求規格說明書中并沒有,但使用者要求在原有系統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并且随着使用者對系統的使用和熟悉,這種要求可能不斷提出。為了滿足這些要求而進行的系統維護工作就是完善性維護。

(4)預防性維護。系統維護工作不應總是被動地等待使用者提出要求後才進行,應進行主動的預防性維護,即選擇那些還有較長使用壽命,目前尚能正常運作,但可能将要發生變化或調整的系統進行維護,目的是通過預防性維護為未來的修改與調整奠定更好的基礎。例如,将目前能應用的報表功能改成通用報表生成功能,以應付今後報表内容和格式可能的變化,根據對各種維護工作分布情況的統計結果,一般糾錯性維護占21%,适應性維護工作占25%,完善性維護達到50%,而預防性維護以及其他類型的維護僅占4%,可見系統維護工作中,一半以上的工作室完善性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