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量子化的高速變革的時代。智能手機的深度普及帶來海量資料的瞬間連結,一個事件或者産品出來,秒級間全世界都會知道;人工智能技術的進展和中美關系的變化,又更進一步增大了商業環境的不确定性。傳統的資訊化和經典的戰略觀已經不能适應數字業态的需要。企業如何創新存活、如何突破業務增長的極限,成為了衆多企業家關注的焦點問題。
基于阿裡巴巴的商業實踐,阿裡雲重磅釋出了《新一代數字化轉型白皮書》, 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阿裡雲研究中心戰略總監宿宸、畢馬威中國數字化咨詢合夥人毛健及畢馬威中國CIO咨詢總監柳曉光共同出席了白皮書的線上直播活動、并就新一代數字化轉型的方法論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

“數字外場”成為數字化商業業态的重要特征
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表示,目前全球近30億部智能手機,萬千連結産生的海量資料将商業環境的變化速度和幅度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對于與消費者直接産生聯系的行業,媒體社會化與社會媒體化事實上造就了一個連接配接了億萬人群的“超級數字外場”:一方面,企業的商業決策所産生的影響可以在網絡的扁平時空中快速放大;另一方面,所有消費個體的行為和選擇,也都可以通過高度連接配接的網絡對商業本身産生巨大的影響。這意味着,任何一個公司與機構都需要“小”看自己,思考如何面對一個30億人可以瞬間互動的外場,它是大機遇,也是大風險。到2020年,全球聯網裝置将逼近300億台,這構成了一個更為廣大的外場,采用數字化科技的企業與機構,面臨着指數級别的成長機遇,進而對企業與機構的前台-背景模式帶來巨大沖擊。
▲量子特質的數字化商業vs牛頓力學特質的非數字化商業
重構,還是增長?企業戰略與數字化轉型的比對
在數字化的商業形态和生産營運方式下,資料成為企業最核心的資産,這對企業的戰略制定和運作決策機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對于正在尋求建設數字化商業形态和生産營運模式的企業,則必須設計出與數字化技術相比對的戰略模式和機制,才能保證數字化轉型的成功。
在白皮書中,以是否改變商業模式為界限,阿裡巴巴把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劃分為“數字化重構”和“數字化增長”兩大類别,并對應不同的商業戰略和數字化戰略。在數字化實踐的過程中,企業應當明确自身所處于的轉型類别,選取合适且比對的方案政策。
對于以重構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企業應當注重新的商業模式如何建構,在商業能力和數字技術能力兩方面并行搭建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建構合理的全域資料體系,以先進的方式存儲、辨識和連接配接這些資料,并靈活地使用它們,是數字化重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技術方向。對于以增長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企業更多的是以解決局部問題為切入點,利用高效的資料技術,基于現有的業務模式進行營運優化和技術創新;通過先進的資料技術和算法,擷取更低成本和更好體驗之間的平衡,降低營運成本,或為業務提供增量。
▲數字化重構vs數字化增長
數字化轉型實施的核心成功因素
阿裡雲研究中心戰略總監宿宸也分享了自己基于大量實踐調研,總結出的數字化轉型實施的4個核心成功因素:
1、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企業資源的重新配置設定,能夠驅動企業全局資源的上司力,往往是成功的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成立跨部門轉型小組,并且建立從轉型終局出發的資源适配體制,是保證新型業務順利成長的基本措施。
2、在數字化的形态下,資料作為生産資料,流程的概念被弱化,業務鍊條與傳統業态相比被極大的縮短,是以也不再需要複雜的管理結構。扁平化、靈活的小業務單元集合,往往成為數字化商業形态下應對高度不确定商業環境的合适選擇。
3、當集中于前端的、面向“數字外場”的數字沉澱模式逐漸趨于明确時,企業應當基于細顆粒度的市場資料流,在智能資料的基礎上重構企業營運和決策流程,實作企業通盤智能決策、成本優化。
4、傳統上認為,雲計算隻是IT設施的更新,但是在數字化的生态裡,雲更是網際網路平台聚合生态的基礎和底座。雲上部署的企業級網際網路架構,可以支援數字化生态裡多變的業務要求和全域資料的治理使用,實作多邊的網絡協同。
畢馬威中國數字化咨詢合夥人毛健也特别提到,企業數字化應從CEO的高度和企業整體的視角,明晰戰略、促進技術方案與業務場景的銜接。過程中關鍵要把握企業的核心産品力,立足于自身差異化的競争優勢與資源,再借鑒網際網路行業所擅長的持續優化産品與服務的疊代能力,快速适應外部變化。畢馬威中國CIO咨詢總監柳曉光還分享了一些大型企業的轉型經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心是從企業應用的數字化、客戶觸點的數字化向數字化商業模式演進,通過數字内外場的銜接、協同、突破,實作差異化、跨越式發展。以金融行業舉例,中國的金融支付基礎設施上不及歐美日韓發達,但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能裝置線上線下金融消費場景的連結,衆多中國的銀行與支付金融機構實作了從卡金融到APP金融的跨越式發展。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11-13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阿裡研究院”,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