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阿裡巴巴攜手36氪,啟動了“AI賽道明星班”項目。8月20日,“AI賽道明星班”第一次集結,開啟為期四天的教育訓練課程。活動第二天,啟迪之星總經理兼主管合夥人劉博從投資人的視角分享了打動她的創業者類型。
劉博認為:
- 每個機構與投資人對項目和創業者的判斷标準都不一樣。
- 不同行業、不同階段,對創始人的要求亦不同
- 最看重的創始人兼具家國情懷、學者智慧、商業思維、江湖行動能力
- 評估團隊時會從比對性、互補性、合理性、穩定性考量
- 基于總結過去失敗經驗,有16種情況一定不投
36氪認為這部分内容很有價值,是以也對分享做了詳細梳理。以下為對分享的整理。

更多創業服務請通路: 阿裡巴巴創業孵化平台
每個機構與投資人的判斷标準都不一樣
實際上每個投資人真的不一樣。剛才有一位同學問你們投資機構怎麼看估值。其實每個機構不一樣,我可以告訴你,每個機構的資金、投資範圍,都是由他的背景、經驗、習慣和他所見到的東西決定的,是以每個機構都不一樣。大家不要以為這個機構這樣,那個機構那樣,但是有普遍規律,不代表一切,因為投資的事情,相對來說慎重、偶然的。
實際上我們這麼多年形成的投資的政策,包括以下幾條。
第一就是要有技術,今天三位我們投的企業也比較典型,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技術領域,表現的非常頂尖這樣的團隊,我們所投的項目,所打交道的人,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人。當然跟市場上很多機構不一樣,因為很多機構他也很喜歡市場,商業化能力非常強的人,但是源于我們這樣的基因,是以我們這麼多年來,打交道的人,基本上都是背景,或者是學術,或者在工作,在各自領域,都相對來說比較頂尖的一批人,他擁有的技術,基本上都還是創新的,或者在這個領域的技術,最好的實驗室,或者在這個領域這個技術,最好的行業,最好的公司出來的人,這樣的人居多,是以我們比較關注技術。
第二是人。早期投資技術固然重要,但是技術的壁壘,技術的領先性是有時限的,最重要的還是這個人,他到底能走多遠,否則再好的技術走不遠也沒用。實際上,雖然啟迪之星是圍繞着科技做投資,但也最關注團隊。
第三,雖然我們不追求快速的賺錢,但是我們也是追求賺錢。很多項目其實啟迪在萌芽期投的,但是過了兩年變成風口了。再一個階段,當有一些産業向下沉澱的時候,我們基本上進入的時機就在這。但是這也有特殊性,這時潛在創業者基本上都在實驗室、研究院所和大集團裡面。
概括來說,就是投背景經驗這樣的判斷,以及能創業的決心和商業化的能力,在這個階段更多是大浪淘沙下來,比較堅持的人。是以投資人這兩個階段進入,後面還有上升的空間。
投資技術公司的節奏,實際上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階段,對人的要求不一樣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充分條件更多的就是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創始人需要什麼樣的要素,現在創始人有沒有,将來能不能擴充。
不同行業、不同階段對創始人的要求亦不同
另外我想分享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階段,對人的要求不一樣。2B、2C看的人不一樣的,沒有一類人一定好,一類人一定不好。我們首先要分析這個行業的關鍵要素是什麼,這個行業在不斷階段他需要什麼樣的人,這個人有沒有現在這樣的能力,在下一個階段他能不能快速學習到需要的能力。
當然對于投資來講,成長性是唯一不變的标準。不管在哪個行業,包括2B也有成長性和擴充性,整個2C很難,但是2B也有很大的企業。中國過去最大的市場是2G,上市公司大多數都是做資訊化的廠商。這個市場可以和美國企業服務市場對标的。每一個行業邏輯不一樣的,是以我覺得企業服務這件事情,雖然中國在趕超美國,但是在過去的十年,也有中國自己的邏輯。
像技術類的企業,我們必須關注,有沒有持續的創新能力,創新體系,創新架構。像營運類的企業,就看團隊能不能大,最後能不能活下來,打了之後,能不能堅持下來。營運類的行業是非常苦的行業,剩者為王,是以在營運類的企業裡面,我們需要一個高執行力的團隊。
當然還有一類企業叫行業型企業,市場非常大,相對比較成熟,行業飽和性非常強,政策驅動性非常強,對資源的要求非常強,是以在這類企業的投資上面,我們更看重創始人對自己行業更新的了解,對這個行業資源的整合。
看重的創始人=家國情懷+學者智慧+商業思維+江湖行動
今天說怎麼投人,如果是簡單分享的話,一句話提煉就夠了:家國情懷,學者智慧,商業思維,江湖行動。
家國情懷就是使命,是後來能夠堅持下來很重要的原因,包括你的擔當,你的責任,你的胸懷,都原自于你是不是真正的想做這件事情。
我們投的項目,大多數非常好的創業者有非常好的知識的底蘊和經驗,是以呢,學者智慧這點上,我們投的不太缺,但是很多人缺商業思維和江湖行動。
有人問我,什麼叫江湖行動。我覺得一個是對江湖兇險的了解,另外一個就是要有較快的市場的了解能力、融合力,适應力和抗挫折的能力,這就是江湖能力。比如金融行業,風險很高,很多做到半路就很難轉行或者停下。
對于人尤其是創始人的評估,我們有四個次元,第一個是人性,第二個是能力,第三個是經驗,第四個知識。
這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越往上越難改變。下面的問題,對投資人隻是看不同階段不同行業的問題,但是上面的問題,是根本性的問題。
是以我們投人的時候會把它分成不同的層次看,到底缺哪些能力,哪些能不能改。在人性方面,顯然就很難改變。這我們希望他是一個有擔當、誠信、有道義、感恩、充滿着情懷、有開拓精神、能夠冒險、在曲折的路上能夠堅持、堅信、有利他精神的人。
另外,我們覺得他成長的能力很關鍵。不管是自己還公司的,都有清晰的定位,能自己挑戰自己,在挑戰自己的時候,有一些總結性的感悟,能夠幫助自己成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是利他的,能夠聚焦到更多的一幫人。很多上市公司做不大,都是因為創始人的格局和胸懷不夠。
從能力方面,決策能力非常重要。很多創始人在早期的時候,他的選擇非常多,我們認為一個創始人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決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剛才提到換位思考,實驗調整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其實核心還是能不能快速學習,快速成長,快速調整的能力。
經驗的話,更多的是看和你幹的事是不是比對,你的經驗是不是這個行業最需要的。另外,我們看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經驗限制了想象力,很多人因為有了經驗不敢去做,失去了開拓精神。一般在投資的時候,見創業者的時候,都會問你過去的經曆是什麼,我們聊天的時候都是很輕描淡寫的,但是後面其實都還是有我們自己判斷的想法和邏輯的。
第四個就是知識,這個層次是最簡單的,我們在投資的時候,我們見的人基本上在他的知識和技術領域都是非常強的。我們看的時候,第一就看知識是不是你相關的知識,比如說有一些人學機械的,最好稿電子,有沒有相關性。第二就是知識的壁壘、高度和長度,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超越的,我們要去判斷這個知識到底能領先多長時間,他長持續多長時間,他有沒有持續創新的能力。第三就是他的知識體系是否有系統性,這個與能否可持續的創新有相關性。
評估團隊:比對性+互補性+合理性+穩定性
我們在看團隊的時候,比較看這幾點:比對性、互補性、合理性、穩定性。
第一就是比對性。很多人講項目的時候,我基本上都問你們是什麼背景,為什麼要幹這件事情。我們希望有限的錢,能投到我們篩選出來機率比較高的項目上,是以我們基本要求對團隊一定有相關的經驗和相關的背景。
第二就是互補性,一個團隊,光一個人打拼肯定不行,在未來的成長當中,肯定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團隊。對于特别早期的項目,可能更多的就是考驗創始人的格局和影響力,在稍微成長一點,有商業模式的時候,就要看是不是團隊作戰的團隊,團隊裡面是不是技術、市場、管理、營運能夠互補。
第三是合理性。創業公司融資的時候,經常被問你們的股權現在是什麼樣的情況,它涉及到公司能夠發展多長遠。
第四是穩定性,穩定性就是這個團隊有沒有默契,有沒有背景。我們發現,在創業公司快生快死的創業公司裡面,大多數的問題都是創始人不合,包括性格上、價值觀上。是以在投資的時候,我們就會判斷,到底是什麼樣的緣分讓他們走到一起,他們的性格是不是互補的,能不能調整,在他們驅動力方面,價值觀方面,是不是保持一緻,有時候細節的事談不明白,就要從價值觀的角度去談。
堅決不投的類型
剛才講的都是成功的規律,但是我覺得成功都是偶然的,失敗基本上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尋的,是以這些企業我們不投,可能連看也不用看了。
第一,人雲亦雲。
第二,創業決心不足,不投錢不幹。這種我們基本上不投,因為沒有創業決心。
第三,單打獨鬥、 沒有團隊。目前為止,我們投的有一百多個企業裡面,有兩三個表現不好的,過了兩三年都還是一個人,核心團隊都是一個人,股權都還在自己的手裡,這樣基本上做不成事。
第四,年齡偏大、 身體不好、眼神飄忽。我們投過的企業裡面有兩位創始人去世了,創始人一旦去世,或者一旦離開,對整個公司的影響是緻命性的,是以我們現在要求45歲以上的創始人,在拿投資的時候做體檢。
第五,沒有契約精神,不誠信, 不靠譜。
第六,狂妄自大、 好高骛遠、華而不實。
第七,情緒不穩定、 缺乏自控力。
第八,凡事找外因。
第九,同時做多家公司,不專注。
第十,不懂尊重、 不知感恩、缺乏分享精神。
第十一,沉迷玩樂 (喝酒、德撲、 高爾夫)。
第十二,思維僵化保守、視野格局不夠。
第十三,滿足于賺生意錢、缺乏遠見和戰略思維 。
第十四,報喜不報憂、 溝通不順暢。
第十五,異想天開,沒有相關經驗和積累。
第十六,不能言簡意赅清晰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