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鞋子給視障人士導航!這款“導盲鞋”可檢測4米外障礙物,振動提醒躲避,一雙2w5

80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視障人士。

這是中國盲人協會2019年5月的資料,也就是說,我國視障人數的數量已經增長至1731萬人。

随着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視障人士的出行逐漸得到了重視和保護。

去年11月,谷歌就推出了一款應用程式Guideline,幫助視障人士參加馬拉松比賽。

據了解,這款程式能夠在不聯網的情況下運作,隻需要使用者将其佩戴在腰間,連上耳機,程式就能通過相機鏡頭追蹤道路上的指引線,判斷使用者的位置。如果使用者在指引線左邊,左邊的耳機就會發出較大的聲音進行提醒。

身為盲人的Guiding Eyes for the Blind負責人Thomas Panek就利用Guideline成功完成了紐約市中央公園5公裡的馬拉松跑步。

一年之後的現在,視障人士想要跑完馬拉松,已經不需要帶手機,他們需要做的,隻是穿上這款特殊的鞋子。

據了解,這款鞋子名為InnoMake,每隻鞋的鞋尖部分都裝有防水的超音波傳感器,最遠可以檢測到4米外的障礙物。

使用者穿上鞋子後,如果越靠近障礙物,鞋子就會發出頻率更高的振動,就像汽車後部的停車傳感器一樣。在障礙物附近時,鞋子還會發出振動并發出聲音。

身為開發公司Tec-Innovation的創始人,Markus Raffer本身也是一名視障人士,他表示:“當靠近障礙物時,使用者會受到振動和/或聲音信号警告,這非常有效。這是我的自身經驗告訴我的。”

InnoMake目前售價2700英鎊,其中包括了兩個裝置,一雙鞋子(或安裝在現有鞋子上)以及USB充電器。

能給予視覺回報給盲人的智能鞋子?下個版本還将嵌入機器學習

根據挂網介紹,InnoMake内置的警告系統包括距離傳感器,用于檢測腳部運動的傳感器,振動單元,超亮LED和處理單元,以及與智能手機的無線連接配接。

當檢測到障礙物時,警告系統會提供預選的回報。該回報可以是觸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或視覺的。振動回報将會直接在鞋中提供,使用者可以憑借回報感受到前方是否有障礙物。聲音回報通過智能手機提供,系統在面對障礙物時将會發出警告聲,并通過耳機提醒。

可能不少人會納悶這個視覺回報是怎麼回事。

這就需要配置在鞋子上的LED單元登場了,尤其是在黑暗中,LED閃爍的光能提供額外的資訊幫助。

鞋子的内置電池可通過智能控制系統毫不費力地應付日常生活,并且根據使用情況,電池可持續使用時間長達一周。

官網連結:

https://www.tec-innovation.com/en/home-en/

目前,Tec-Innovation正在努力嵌入AI驅動的相機,作為産品新疊代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如今還隻是InnoMake的第一個版本,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研究一種內建基于攝像頭的識别系統,該系統由機器學習進行驅動。

嵌入式攝像頭捕獲的圖像将比現在能檢測出更多有關每個障礙物的具體資訊。

TU Graz的Friedrich Fraundorfer說:“我們已經開發出了以神經網絡為模型的最先進的深度學習算法,該算法在檢測并解釋了圖像的内容之後可以做兩件事。首先,該算法能夠從腳的角度使用錄影機圖像來确定沒有障礙物的區域,其次,該算法還能對障礙物進行識别。”

Raffer表示:“不僅要警告使用者他們正面臨障礙,而且還要與其當下面臨的障礙資訊相關,因為牆壁、汽車和樓梯,處理的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同時,Fraundorfer說:“按照目前的情況,隻有穿鞋者才能從鞋子走路時收集的資料中受益。”

如果這些資料也可以作為導航輔助工具提供給其他人,那将更具可持續性。

對此,Tec-Innovation表示,他們也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希望将在穿鞋時收集的資訊整合到一種“視力障礙者的街景導航地圖”中。目前,公司正向奧地利研究促進局FFG送出資金申請,以使導航圖實作,研究人員表示這很可能會在“遙遠的将來”發生。

不用眼睛也能“看見”世界!面向視障人士開發的應用還需要更多

正如開頭所說,衆多科技公司如谷歌都已經開始聚焦于盲人的出行與生活問題上來。

比如2017年7月,微軟就推出了一款面向盲人的移動應用程式Seeing AI,主要通過手機攝像頭與AI識别程式相結合,識别周圍的物體,并播報給盲人聽。

聽起來有點像是戶外版的VoiceOver。

除此之外,瑞士eyra公司也研發了一種助讀裝置。據了解,這種裝置由三部分組成:挂在耳朵上面的骨傳導耳機及其上面的高清攝像頭,還有AI處理器。

AI處理器可以将文本轉化成有聲小說,同時通過骨傳導,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噪音幹擾,給視障人士的生活帶來便利。

去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世界最大消費類電子産品展會上,一款智能手機可以通過語音講述周圍的世界,賦予視障人士和弱視使用者更豐富的視覺體驗。該應用還可适配智能眼鏡,可将使用者的智能手機攝像頭變成使用者的眼睛。

據介紹,其利用人工智能識别攝像頭指向的視覺資訊,包括食品包裝、海報和顯示屏,比如超市的商品資訊、車站的顯示投屏、街邊的海報。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夠将微型攝像頭捕獲的圖像轉化為光信号,進而形成“視覺”。

2019年,來自德克薩斯州貝勒醫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神經外科醫生團隊,為6名患者開展了外科手術,他們利用一種将圖像直接連接配接到大腦的轉換植入技術,通過一台置于眼鏡上的錄影機,恢複了盲人的部分視力。

雖然患者沒有清晰的視力,但他們擁有了基本的視覺,可以分辨人行道和草地的位置,或者窗戶的位置。“雖然還不能恢複完整的視覺,但能夠擁有部分視力。這對于那些多年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的人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六個實驗對象之一的Benjamin Spencer說道。

今年3月,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神經工程學(LNE)的研究團隊負責人Diego Ghezzi就提出了一種“人造視覺”,相關論文也發表在了Nature子刊上。

據介紹,該系統擁有一個嵌入在智能眼鏡中的攝像頭,可以在佩戴者的視野中捕獲圖像,并将資料發送到位于其中一個眼鏡頭中的微型計算機。計算機将信号傳輸到視網膜植入物中的1萬多個電極,每個電極都可産生一個光點,進而産生類似“光信号”的圖像簡化版本。

但佩戴者看到的不是真實的外部世界,而是與我們的系統類似的東西,于此,他們必須學會識别這些光點排列組合代表的形狀和物體。

雖然中國的視障人士數量龐大,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很少能夠看見他們,這其中除了視力受損行動不便外,現實中的盲道設計、沒有提示的紅綠燈、拒絕導盲犬進入的交通工具和餐廳等等,都把視障人士拒絕在了社會之外。

希望未來,随着相關技術的逐漸發展,視障人士也能和正常人一樣,自信地走在大街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