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人處事要讓你的德行配得上你的才華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其文字簡煉明隽,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随筆,而有随筆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為人處事要讓你的德行配得上你的才華

心事宜明 才華需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的内心思想像青天白日一樣光明,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君子的才華應像珠寶一樣珍藏,不應該輕易炫耀讓别人知道。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在封建時代,假若鋒芒過露,炫耀才能,不知道收斂,不僅會被人認為是輕浮或恃才傲物,嚴重的還會招緻忌恨排擠乃至殺身之禍。

東漢末期的楊修為“一盒酥”和“一根雞肋”而喪了命,就是因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楊修是東漢建安年間舉為孝廉,任郎中,後為漢相曹操主簿。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駕齊驅,聲名顯赫。

公元219年,曹操聚集兵隊想要進兵漢中,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曹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于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禀請夜間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雞肋!雞肋!”夏侯惇傳令衆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讓随行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撤兵。有人報告給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驚,于是請楊修至帳中問道:“您何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号令來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進兵不能勝利,退兵讓人恥笑,在這裡沒有益處,不如早日回去,來日魏王必然班師還朝。是以先行收拾行裝,免得臨到走時慌亂。”夏侯惇說:“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後也收拾行裝。于是軍營中的諸位将領,沒有不準備回朝的。

當天晚上,曹操心煩意亂,不能安穩入睡,是以便用手提起鋼斧,繞着軍營獨自行走。忽然看見夏侯惇營内的士兵都各自在準備行裝。曹操大驚,急忙回營帳中召集夏侯惇問是其原因。惇回答說:“主簿楊德祖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楊修叫去問原因,楊修用雞肋的含義回答。曹操大怒的說:“你怎麼敢亂造謠言,亂我軍心!”便叫刀斧手将楊修推出去斬了,将他的頭顱挂于轅門之外。

原來楊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限制,屢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園。造成時,操前去觀看,沒有誇獎和批評,就叫人取了一支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義。楊修對工匠們說,“門"添活字,就是”闊“字,丞相嫌你們把花園門造得太大了。于是重建立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去觀看。曹操很喜歡,問道:“是誰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楊修!”曹操雖表面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嫉妒。

還有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着‘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指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着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為他覆寫。曹操立即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的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惟有楊修知道了他的意圖,下葬時歎惜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更加厭惡楊修。

曹操的三兒子曹植,,愛慕楊修的才華,經常邀請楊修談論,,終夜不休息。曹操與衆人商議,想要立曹植為世子。曹丕知道這件事情後,秘密地邀請朝歌的長官吳質到他家裡商議,因為怕有人覺察到,于是把吳質藏在大簏子中,隻對外說裡面是絹匹,運到曹丕府中。楊修知道這件事情後,直接來告訴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門口觀察。曹丕知道後驚慌地告訴吳質。吳質說:“不要擔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裝上絹匹,還運進府中來迷惑他們。”曹丕按照吳質的話,又用大簏子載了一些絹運進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絹匹,就回報曹操,曹操是以懷疑楊修誣陷曹丕,更加讨厭楊修。

曹操想要試試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指令他們各出邺城的城門;卻私下裡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準他們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去,曹丕隻得退走。曹植聽說後,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就把他們斬首就行。”曹植聽信了他的話,等到了城門,士兵阻攔住他,曹植大聲叱罵他說:“我奉王命出門,看誰敢阻擋!”随即就斬了攔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後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麼幹的。”曹操大怒,是以也不再喜歡曹植了。

楊修又經常教曹植十多條怎麼回答的好,隻要曹操問他問題,曹植就依照楊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問曹植軍國大事,曹植對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後來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來告訴曹操。曹操見了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騙我!”那時就有了殺楊修的心思,如今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楊修死時才四十四歲。

在一個充滿猜忌的社會裡,必須牢記因才招禍的教訓,要學會明哲保身、玉韫珠藏,要善于把道德修養、禮賢謙讓的一面展示于世,讓人放心。這是中國古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生存之道”。今天,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古人為了生存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而不應恪守教條于古人字面之訓。古人有古人的生存環境,我們有我們的生存環境,若想在現代社會生存,你就必須施展才華,适應競争。

為人處事要讓你的德行配得上你的才華

閑時吃緊 忙裡悠閑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一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則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我們每天看到天地好像無聲無息不動,其實大自然的活動時刻未停;早晨旭日東升,夜晚明月西沉,晝夜更替,而日月的光明卻永恒不變。是以君子閑暇時要有緊迫感,作一番打算;忙碌時要做到忙裡偷閑,享受一點生活中悠閑的樂趣。

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黃庭堅。1067年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起初,他仕途順暢,但哲宗親政之後,推行新法,黃庭堅被人诋毀,遭到貶黜,被降職到偏遠的黔州。

黃庭堅的親友都為他的前途擔憂,而他自己卻毫不在意,依舊躺上床便酣然大睡。後來,黃庭堅得罪了趙挺之,趙挺之便在皇帝面前進讒言,黃庭堅又以詩中“幸災謗國”的罪名被流放到宜州。

在宜州,黃庭堅住在一所破敗不堪的小房子裡,旁人都覺得難以忍受,可是黃庭堅依舊坦然,後來他索性搬到邊防駐軍的小瞭望樓上去了。黃庭堅為人淡泊名利,性情耿介,雖然在政治鬥争的疾風驟雨中幾經沉浮,但他始終以灑脫平靜的心态面對榮辱得失。

黃庭堅在《和答趙令同前韻》寫到:“人生政自無閑暇,忙裡偷閑得幾回。紫燕黃鹂驅日月,朱櫻紅杏落條枚。詩成稍覺嘉賓集,飲少先愁急闆催。親遣小童鋤草徑,鳴驺早晚出城來。”詩歌寫出了詩人在一段難得的閑暇時光中對生活的美好感受,清脆悅耳的鳥鳴、柔美蔥茏的樹枝構成眼前美好的景緻;作詩、飲酒讓詩人“忙裡偷閑”盡情享受,怡情悅性。

黃庭堅的“人生政自無閑暇,忙裡偷閑得幾回”并不是指幹點雜事,而是指空下來,什麼都不幹。在忙很多事情的時候,還能悄悄地空下來,讓自己放松一下,這是非常難得的。有一句話叫作“偷得浮生半日閑”。其實通過“偷閑”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這個成語的妙處,它非常形象地展現了一種文人的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發揮才智、造福國家,但是還要忙裡偷閑,張弛有度。“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現代人學習、工作壓力很大,壓力大會造成效率低下,反而不利于學習和工作,若能夠忙裡偷閑,自我調節,放松心情,輕裝上陣,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忙裡偷閑并不等于偷懶,偷閑之後,還是要回到忙的狀态,隻是這一刻的偷閑,能夠讓人無比的輕松愉悅。

古人教導我們要“藏有時,動有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師法自然,學會調理。現代經濟發展中,誰能藏動有度,誰就能抓住機遇。

為人處事要讓你的德行配得上你的才華

快意回首 拂心莫停

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身處順境得到恩寵時,往往會招來禍患,是以一個人志得意滿時應該及早回頭,盡早覺悟;遭受挫折後有時反而會使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是以不如意時,千萬不可就此罷休,放棄追求。

公元前496年,吳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阖闾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着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範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吳國撤兵後,勾踐帶着妻子和大夫範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赢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

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複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适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挂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範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弱為強。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争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争霸成功,稱霸于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争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範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羞愧難當,遂拔劍自刎。

有時候身處逆境會使人更加堅強、勇敢,也會激發出一個人的潛力。該成語故事告誡人們不要輕易就被困難打倒,要學會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為人處事要讓你的德行配得上你的才華

心地放寬 身死恩垂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一個人待人處事的心胸寬厚,才會使你身邊的人沒有不滿的牢騷;死後留給世人的恩澤要流傳得長遠,才會使後人有不斷的思念。 廣施則無不平,厚恩則無不思。

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孝容易了解,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在曾國藩家書裡,一般都以為他給孩子寫的信最多,事實上他寫給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間關系的重視。曾國藩有段著名的評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隻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還特别強調“勤以持家”。這個勤以持家在曾國藩那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克勤克儉,一是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曾國藩說的這些,他自己就能一絲不苟地帶頭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第二個兒子曾紀澤喜歡西方社會學,曾紀鴻喜歡數學和實體學,曾國藩雖然一竅不通,也能盡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學一點。這樣的父親,才不愧是一個真正“勤以持家”的父親。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曾紀澤總是會親自教孩子們學英語、數學、音樂,還教他們練書法、寫詩文、講解經史典章,不論再忙,每日總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陪家人,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是以,曾國藩子孫、曾孫,甚至玄孫裡,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