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智慧物流與供應鍊創新發展大會暨2018中國智慧物流與供應鍊創新技術展洽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德榮主持,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資深參事、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任玉嶺,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魏加甯,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裡研究院院長高紅冰等重要嘉賓受邀參會,分享未來智慧物流的發展趨勢。
會上,高紅冰發表了《新零售驅動新物流》的主題演講。高紅冰認為,新技術驅動的新零售,拉動新制造,對物流業帶來了巨大改變,新物流未來發展呈現三大趨勢:同城即時配物流興起,倉儲配送協同共享,C端場景物流創新與線上線下供應鍊融合。

以下為高紅冰的演講實錄整編。
很榮幸受到邀請來分享、讨論智慧物流。我分享的主旨是,新零售驅動新物流。具體來說,消費更新與網際網路革命這兩個因素推動了新零售業态的進一步發展,新零售的發展則又推動了物流業的急劇變革,物流業開始由标準化的大宗物流轉向個性化、快速響應市場的碎片化物流。
商業業态的變革導緻物流業的變革,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哪些重要變化?
我的第一個結論是:中國資料經濟在新零售、電商方面遠遠超過美國。
第一組資料,中國和美國在數字經濟的應用方向上發生了哪些量的變化?從交易到支付再到快遞單量這裡都給出非常鮮明的資料,中國的網絡零售總額現在是美國的2.5倍,移動支付交易額現在是美國的60倍,快遞單量也是美國的2.5倍。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也是一個網際網路應用的大國,帶來了網際網路應用創新驅動的零售、消費、支付,包括物流,都在許多方面超過美國的增長速度。
過去十年,中國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超越美國的背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兩個核心因素,一是市場化區域空間被打穿,形成統一市場的平台經濟,即平台不是一個簡單的賣貨的網站,它已經構成了一個上千萬的企業共同建立的統一大市場;二是這個大市場帶來了物流業的新現象,大家把它叫做“包裹經濟”。
今天中國包裹經濟的規模如此之大,去年實作了400億的快遞業務量,每天大淘寶平台産生超過7000萬個包裹。這背後有四個基礎因素,一是傳統的商業基礎設施匮乏,特别是在三四五線城市商業基礎設施不發達;二是第三次産業轉移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提供了大量産品和貨源;三是極低的物流成本,包括中國快遞員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四是城鎮化加速後形成人口聚集的規模效應,使得快遞送達形成了規模經濟。
在美國,衛星城與分散居住的特點,一個包裹沒有20多美元下不來,在中國,十幾塊人民币就可以做到。這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網際網路經濟發展背後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礎隐藏要素。
回顧一下傳統工業經濟領域,過去的沃爾瑪體系、奧特萊斯體系,是大型連鎖體系,大需求拉動大采購和生産制造,用大規模零售體系配大規模生産體系,來構成零售、商業和物流體系。
但是今天由于電商的發展,由于新零售的發展,一個由網際網路所驅動的新型資料經濟正在成長。淘寶包裹70%運輸半徑超過1000公裡,這已經不是過去大零售驅動的大規模生産制造和物流系統。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一個标志事件是2016年阿裡平台上的零售交易總額超過3萬億人民币,阿裡隻用了13年,而沃爾瑪用了54年。
所有的品牌商都在讨論一個問題,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咨詢公司麥肯錫在問,因為他們的客戶在問他們,接下來零售業會發生什麼變化?制造業會發生什麼變化?物流業會發生什麼變化?在這樣一個變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到底應該朝哪個方向投資?應該朝哪個方向布局業務?應該朝哪個方面重新改造自己的能力?形勢正處在十字路口,智慧物流應該如何引領未來發展方向?
是以,今天到底什麼發生了變化? 2016年8月份我陪馬總到雲南讨論跟雲南省政府戰略合作的時候,他跟省長、書記交換意見時講到 “五通一平”。他說,你要發展經濟不能隻按照房地産那樣去搞五通一平,你要做新的“五通一平”,要做電商通、金融通、物流通、技術通、資料通。當時講的是這五通,要打造一個公平的競争市場環境。
到了10月份,他在雲栖大會上又提出了“五新一平”。阿裡巴巴提出新零售,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種說法,隻有新零售。也就是說,未來十年電子商務已變成一個傳統行業,不再是新興行業,隻有把線上線下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新零售。
但是新零售絕不隻是一個零售端的問題,一定伴随新制造,而新零售、新制造的背後一定靠新的物流進行連接配接。本質上,物流仍是連接配接生産和消費的,這是智慧物流所不能丢失的重要定位。
2012年前,電子商務的邊界非常清晰,一開始是那些小店主們上來開店,緊接着是實體店的店主同時開淘寶、天貓店,後面大家發現制造業企業也上來開店,品牌商也上來開店。網上開店的這些人就是零售商嗎?不是,他們基本上把消費、零售、生産、制造、服務業,甚至連品牌、打造、設計、創意全部融到這個統一大市場當中來,形成了今天大衆看到的“無商不電”。
這個時候,商業的邊界、網際網路的邊界被進一步融合和打破,形成新的市場、新的邊界。如果按照聯合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電子商務市場法的定義,電子商務是利用數字資訊進行的商業活動,這個定義比較粗糙,按這個定義,今天中國所有的商業都是電商,當所有人都是電商,就沒有電商。這些專家、學者、國際組織機構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非常抽象,讓人無感。對于企業和産業,我們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商業在網際網路時代,到底什麼發生了重大變化。
1995年到2010年,大家都在談論電商,我所說的是基于PC上網的電子商務,當時還沒有 “線上”的概念,但是今天,每個人的手機永遠“線上”。2010年後移動網際網路大量普及,移動網際網路在改造颠覆整個商業系統,也改造颠覆網際網路産業。手機今天已經把所有消費、零售、制造業連接配接起來,也把物流連接配接起來。你目力所及的各種商業應用場景,都可以用到線下掃碼付款。買貨的時候,電子商務的邊界已然全部被打破,基于移動網絡和實體空間的結合,會産生無數新的商業場景。
是以,移動時代的來臨是最大的推動力,在這個推動力背後可以看到幾個主要發展趨向。前十年,物流的合作方式主要是産業的關聯,組織方式是加盟與直營,C端是包裹物流形态;後十年,物流的合作方式重點已經是供應鍊重構,組織方式在向協同共享演化,C端是場景物流形态,這是今天智慧物流必須看到的方向。
總體而言,未來新物流發展有以下三個發展趨勢。
第一,新零售時代,快遞進入新常态,同城即時物流成為新增長點。電商的快遞包裹過去是經濟黑馬,但我們現在發現同城物流在快速崛起。從2010年到現在,快遞從以往超越50%的包裹增長速度降到2018年上半年的27.5%,而同城配送2017年已經接近100億,同比增長超過300%。2016年一季度,同城即時配單量僅占快遞業務量的5%,到2017年四季度已經占到30%。
第二,市場自下而上開啟共同配送模式,與發達國家殊途同歸。在倉和配系統當中,之前物流企業自立門戶,今天變成大家要在一起建立共享、共創的平台。自發的共同配送系統變成大趨勢,也意味着物流業在随着消費端的個性化和制造端的柔性化以後,帶來的必然趨勢就是物流的社會化。
而社會化所需要的必須是共享經濟,是以企業内部的物流系統必須開放出來跟更多社會上的物流企業來共享資源、共享運力,共享倉儲空間,共享配送資源。
日本7-11由大零售體系驅動,日本高集中度的物流産業決定了日本自上而下的共同配送體系的建構。而在中國我們看到了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形成的共配形式。江蘇省沛縣的飛馬配送是典型案例,六家物流公司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分揀內建中心,原來六家每天運送兩次共需12次運送,而現在集合起來後一天隻需要送4次,節省了30%以上人工成本,大家也都得到了更好的價值共享。
第三個趨勢,實體零售從店面轉型到供應轉型。實體零售企業的物流和供應鍊物流進一步打穿,實體零售供應鍊與電商供應鍊進一步融合改造,實作線上線下一盤貨。
原來企業把貨放到倉和供應鍊,今天的貨其實大量時間跑在路上。制造端的物流、庫存逐漸轉向批發商、零售商,最後轉向消費者家裡,很多人買了許多東西放在家裡,不一定有用。今天的貨不再是靜态的形式在倉庫裡存放,一個分揀中心的貨一兩個小時必須出去,倉儲庫存周期越來越短。當下,貨在快遞員的車上,在快遞員的手裡……随着智慧物流的進一步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就是——貨在路上。
跨界競争大幕已經降下!這場數字經濟的革命帶來一個新現象,就是很多跨界業務成長帶來的“颠覆式創新”。最後,我想用四個例子結束今天的發言。
以前在大超市結賬付款的地方會放一些口香糖,你排隊無聊時就會去沖動消費,但是iPone出現以後,由于等待結賬的碎片化時間被手機占據了,是以口香糖的銷量掉下來了;原來的食物是放你們家冰箱的,當外賣大規模發展起來後,冰箱的銷量連續四年持續下滑,進一步發展,外賣可能會把冰箱消滅掉;ATM機制造商原來是市場寵兒,但随着移動支付的出現,銀行ATM制造與服務行業的業績迅速下降。
物流業本身,除了這些悲觀局面以外,物流和快遞業也出現新的機會——為了防止這類事情出現,很多物流企業開始未雨綢缪,主動研究3D列印,主動擁抱變化。當然,物流企業還有個空前的機會,由于可以把貨最終送達消費者,是消費者觸達的第一界面,是以物流公司有機會變成百貨公司,變成商業零售業态的核心觸達樞紐。
最後,我們看到:新零售驅動了新物流,反過來,新物流也正在創造新零售。
謝謝大家。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7-23
本文作者:阿裡研究院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阿裡研究院”,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阿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