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網際網路數字經濟時代的“風口”,聚焦大資料、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中國制造2025、“網際網路+”等公認的“暴漲”行業,直接催熱了國内各大高校的大資料專業。大資料專業悄無聲息的就一下子成為了大學的"新寵",232所高校競相布局大資料相關專業,搶抓新機遇,立求在大資料時代占有自己獨有的一席之地。
2017年3月,在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增專業名單中,有32所高校成為第二批成功申請“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大學新專業的高校。第一批成功申請該專業的高校共有3所,為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及中南大學,于2016年2月獲得教育部準許。
時隔一年的2018年4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确定了2018年經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的非國家控制高職專業和教育部審批同意新設的國家控制高職專業共計733個。在高職院校新增專業中,“大資料技術與應用”專業成為熱門——全國總計有143個大資料專業獲批新辦。倆專業學制都為四年,授予工學學位或理學學位。
大資料産業迅猛增長,人才缺口高達150萬
我國大資料産業迅猛增長,相關人才高度稀缺。2016年,近六成企業已成立大資料分析相關部門,超過1/3的企業已應用大資料,中國大資料市場規模168億元,預計2017-2020年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長。根據麥肯錫公司分析報告, 2018年,國内大資料科學家的缺口在14萬到19萬之間,懂得利用大資料做決策的分析師和經理崗位缺口将達150萬。
在市場需求和人才供應的不均衡下,大資料人才問題日漸嚴峻。人才緊缺帶來的最直覺的現象就是薪酬的提升。
日前,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的一場招聘會現場,來自各地的300多家機關提供了14000多個人工智能專業相關崗位。企業為人工智能、移動終端、雲計算、大資料等相關專業應屆生開出的年薪約為30萬元到40萬元,大資料專業畢業生可謂炙手可熱。
兩年光景,高校大資料專業迅速擴張
2016年2月
第一批”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專業”獲批名單

2017年3月
第二批”資料科學與大資料技術專業”獲批名單
2018年4月
高職專業中與大資料相對應的是“大資料技術與應用”專業,它是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專業,2017年,部分高職院校以“大資料技術與應用”專業開始招生。
首批準許設立大資料專業的高職院校有54所,而到2018年,共有143所高職院校的大資料專業獲批。可以看出,大資料專業在高職院校的“落地”,今年呈現出“放量”的迹象。
目前全國共計197所高職院校獲批開設大資料專業,具體名單如下:
結語
目前,新一代資訊技術正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聚焦新經濟、新産業發展,高職院校在辦學和專業設定上,也面臨“推陳出新”的新局面。對高職院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大資料專業強調交叉學科特點,以大資料分析為核心,以統計學、計算機科學和數學為三大基礎支撐性學科,培養面向多層次應用需求的複合型人才。是以,如何跟随産業變化,培養滿足技術和企業發展需要的大資料人才,是學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7-19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CDA資料分析師”,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