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寫作業拖延不好管?這四個方法很好用,建議收藏

“煩死了,我兒子也太能磨蹭了。昨天下班回到家,做飯前讓他自己去寫作業,做完飯去看,他還在看電視。吃完飯我盯着他寫,把我氣的哦。他一會弄弄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根本就管不住。别人30分鐘就寫完了,他磨磨蹭蹭地寫了兩個小時才寫完。”

早上剛到公司,就聽到同僚劉姐在吐糟她兒子寫作業的事情。每天回家看孩子寫作業,就跟打仗一樣,跟她兒子鬥智鬥勇,弄得精疲力盡,比白天上一天班還累。

我忍不住問劉姐:“你兒子小時候不是很乖的嗎?”

“是啊,自從上國小有作業就變成這樣了。你是不知道,小時候那叫一個聽話……”

劉姐話頭一轉,開始講她兒子小時候的趣事,我卻有點走神。

确實,環顧周圍的朋友,大多是這樣的。國小以前,小朋友既聰明又可愛,父母每天在朋友圈曬個不停,好像不曬出來,别人就不知道他家有個孩子一樣。國小以後,父母發朋友圈的頻率就慢慢變少,相反,吐槽孩子的開始變多。

仔細想想,小朋友拖延、貪玩、不自律,都是自控力缺失的表現。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其實都是父母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疏于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

寫作業拖延不好管?這四個方法很好用,建議收藏

自控力就是一個人面對外界誘惑時,對自身行為習慣的控制能力。

那麼,這種能力是基因遺傳,還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後天培養?

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稚園進行的心理學實驗,這大概是最早對于自控力的探索。

“在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傳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品質指數,以及其他名額。”

而現代一項發表于《心理科學》的研究發現:幼兒在棉花糖面前的堅持程度與日後取得的成就有關。但是幼兒在棉花糖面前能否堅持,卻跟幼兒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息息相關。

也就是說,兒童自控能力不是基因遺傳,而是在所處環境以及接受到的教育影響下,慢慢形成的。

寫作業拖延不好管?這四個方法很好用,建議收藏

既然是後天培養的,那麼更多像劉姐家兒子一樣,拖延、貪玩、不自律的小朋友,肯定也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慢慢改善的。

現代腦科學發現:“大腦前額皮質”是與自控力相關的腦部區域,而“大腦前額皮質”在3-4歲基本發育完成。是以,聰明的家長在3-4歲就可以開始關注和引導小朋友自控力的發展,避免國小以後出現“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情形。

在培養兒童自控力的時候,可以試試這四個方法。

運動:自控力跟個人意志力是直接相關的。運動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長期堅持運動,在強身健體的同時,能夠很好地鍛煉意志力。一個人意志力強,在面對外界誘惑的時候,自然能擁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正念冥想,培養積極情緒:負面情緒往往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傷害作用。人在負面情緒下,往往會喪失對自我的控制,做出言語傷人甚至動手打人等讓人後悔不及的事。而在積極情緒下,自控能力明顯上升,人們可以理性思考,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階段性挑戰自我,慢慢适應:學霸的各科成績都很好,但是每個人都有喜好,他不可能喜歡所有的學科。關鍵在于,即便不喜歡,他也能控制自己,去做該做的功課。平時可以讓小朋友做一些類似的挑戰,比如不喜歡的功課(或者站着看電視、吃飯不說話等),堅持學習5分鐘,适應之後挑戰10分鐘,适應之後再慢慢提升。通過階段性挑戰,提升自控能力,加強對不喜歡的學科的适應能力。

用好習慣替代壞習慣: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看電視、打遊戲等,可以讓兒童産生極大的快感。想要改變的話,可以嘗試用有益的行為習慣替代原有的習慣。運動、讀書、看話劇、看電影等行為習慣,同樣可以讓人産生愉悅感。隻要找到兒童的興趣點,就可以用新的有益的好習慣替代原有的壞習慣。進而達到改善兒童行為習慣、提升兒童自控力的目的。

自控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需要堅持,我們父母也同樣要堅持。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您,覺得有幫助就幫忙點個贊吧。

(圖檔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