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演一部戲的時間講一堂課,賴聲川為什麼四天連上六堂課?

用演一部戲的時間講一堂課,賴聲川為什麼四天連上六堂課?

從希臘劇場、羅馬劇場、16世紀末莎士比亞形成的劇場文化、19世紀劇場結構,到21世紀新劇場變化,1月6日起,導演賴聲川在上劇場連講四天,通過六堂課與觀衆分享為什麼從古至今人們需要劇場,劇場給予觀衆的是什麼,“學習劇場、了解劇場,才有可能大膽走入劇場。”

用演一部戲的時間講一堂課,賴聲川為什麼四天連上六堂課?

在觀衆熟悉的編劇和導演領域外,賴聲川作為戲劇博士,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他笑言,自己上一次開講“西方劇場史”還是1999年。從學校退休多年的賴聲川,一直沒有機會再在大衆面前講解劇場史。2022年新年伊始,賴聲川重新整理劇場史講堂資料,把曾經的校内課程變成公開講堂,從1月6日到1月9日連講六堂課,與大家在“劇場史”學習互動中開始新的一年。

“什麼是劇場?劇場是幹什麼的?人為什麼需要劇場?沒有劇場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網絡時代,劇場怎麼跟網絡結合?劇場會不會有一天消失?”腦海中的這些問題讓賴聲川和他的團隊,一直都在探索新的劇場形式、堅持做原創的劇場作品。

用演一部戲的時間講一堂課,賴聲川為什麼四天連上六堂課?

從《如夢之夢》到《曾經如是》,賴聲川的作品一直嘗試打破傳統的鏡框舞台形式。觀衆在舞台中間,演員圍着觀衆表演的“蓮花池”,這種形式對賴聲川來說“不是因為絢麗才這麼做,是因為需要”。

賴聲川認為,一個社群需要共同的故事,“我們的故事定義了我們。對我來講,這些故事,不管是電影、小說還是劇場,都是在講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故事,但在劇場有獨一無二的氛圍。比如,在上劇場看戲,在座的人都會感覺到一種聯結,跟社會的聯結,觀衆的聯結,台上台下的聯結,這是劇場裡獨特的體驗。”

用演一部戲的時間講一堂課,賴聲川為什麼四天連上六堂課?

上劇場建在美羅城商廈,也是賴聲川對劇場空間的一個實驗。從2015年開幕至今,《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已經成為每年至少演出40餘場的駐場節目。堅持推出原創的上劇場團隊每年至少推出2部新作。“賴聲川大講堂”“丁乃竺會客廳”以及“泡戲劇”戲劇讀本類活動、“白日夢”藝術類沙龍活動、“好好”生活方式手作類活動,都變成觀衆周末生活“加油站”。越來越多的白領來上劇堂參加“戲劇創意工作坊”。“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戲劇、讓劇場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心打造的這個公共對話空間,希望成為激蕩創意和靈感的場所。”賴聲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