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作者:機智的畫闆MD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視訊加載中...

“死後方生”似乎已經成為文藝圈的一種亂象,很多人藝術家生前雖才華橫溢,但卻終生窮困潦倒,無人問津。在其離開人世之後,卻名聲大噪,備受關注。比方說奧地利作家卡夫卡。他所撰寫的《變形記》、《審判》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在中國也有一位像卡夫卡一般的作家,他就是作家王小波。如今的年輕人提及王小波能夠想起的是他給些李銀河的情書,想起他寫的《時代三部曲》。這些書打開了年輕人對于愛情的新世界,讓人們對愛有了新的看法。可這些被封為神作的作品,在王小波生前卻連出版都做不到,甚至一度被誤解為“禁書”!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生而懷揣文學之夢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之是以會取名為小波,是因為父親在特殊時期被扣上了“異己分子”的帽子。家裡人希望這場風波因為王小波的到來而盡快度過。不過雖說王小波出生之後風波已遠離他們家,但他的人生卻因為在這場風波受到了很嚴重的影響,最大的展現就是在身體上面。

母親懷他那年,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營養跟不上。導緻王小波出生之後就有着嚴重的缺鈣現象。而且其長相也不同于同齡的孩子那般天真可愛,小時候的他,經常一個人待着,閉目塞聽,與人溝通也是愛答不理的樣子,像極了異類。

當時家裡的人都曾懷疑過這個孩子在胎中是否受到刺激,導緻腦袋出了問題。好在随着年紀的增長,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多,王小波的狀況才逐漸好轉起來。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小時候,王小波的父親就跟抵觸孩子們學文科。在他看來,文科不僅沒有發展前途,還會喪命。比方說當代文壇很多的知名大家都是在成名之後不幸喪命的,是以,家裡五個小孩有四個都讓學了理科。

可文學的夢在王小波極小之時便駐紮在他的心中。在王小波懂事的年紀,他就經常會去父親的書櫃裡面偷書看,尤其是那些外國文學,王小波經常看到廢寝忘食。比方說奧維德的《變形記》他看了不下數次。

所謂文學底蘊都是靠積累而成的,由于經常翻看文學著作,王小波萌發了對于寫作的渴望。16歲那年,他用鋼筆在鏡子上寫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詩。雖說最終将這面鏡子寫成了藍色,但此舉更是激起了他的創作欲。在那之後,王小波對于文學的熱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1978年已經26歲的王小波走進了人大的校園。在進人大之前,他遇到了一個讓他十分焦灼的問題,那就是學文還是學理。

于他而言,文學就好像是他的精神食糧一般,能夠給予他豐富的精神世界。但理科卻是父親一直希望他選的,并且學理對以後的生活也确實會有很大的幫助。在經過了諸多的考量之後,王小波最終還是選擇了理科專業。

雖說,在專業上選擇了理科,但是日常生活中王小波卻離不開文學。與他而言,文學是他的全部養料。是以在上學期間,他總是會找三五好友一起去看書,一起高談闊論,談古論今聊人生。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大學四年,瞬間而逝。大學畢業之後,王小波并沒有像其他的同學那樣着急的找工作,而是在北京大學社會所負責資料統計和計算機維修的工作。工作雖繁瑣,卻十分安逸。

雖已安穩參加工作,可王小波終究不是一個尋常人,就好像他之前寫的一本書“一直特立獨行的豬”的寓意一樣。他不安于現狀,不想過别人眼中四平八穩的生活。他想要遵從内心,做好自己,希望能夠從文學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是以,在北大工作幾年之後,王小波毅然決然的辭掉了教職工作,開啟了寫作曆程。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人們常說,想要成功,需要另辟蹊徑,走别人未曾走過的路。因為衆人都走過的路,往往就沒有果子留下了。或許當時的王小波也是這樣想的吧!隻可惜,在那個年代他的小說并不受書迷的歡迎。

他不過是一個在黑夜裡面趕路的人而已,孤孤單單無人問津。其實當時的王小波,也曾覺得自己活得十分窩囊。自己的老師是教授,有名望,有實力。而自己呢?隻是一個做着夢的小說家而已。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心血用盡終孤寂

“以後活不下去,就當個貨車司機吧”。這句話是在王小波的作品一直未被出版社認可,不能發表之後,考了貨車司機駕照時說的。

在王小波在家的四年時間裡,他寫了多部小說這其中包括了《紅拂夜奔》,《萬壽寺》、《似水柔情》等等多部小說。雖說這些小說在如今看來具有極為深遠的文學價值。但在當時那個時代卻不被認可,甚至被很多出版社的人命名為“黃色小說”。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其實,對于書籍出版這件事情,王小波也是費盡心思的。比方說1996年,一個在《北京文學》任職的編輯給王小波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對于他寫的小說的熱愛。還承諾要将他的作品發表出去。

可承諾離現實還相差很遠,即便這位從業人員極力的為王小波辯駁,甚至以删字的方式妥協,但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樣的,沒有辦法發表。面對現實的困境,王小波最終隻能向現實妥協,考取了貨車司機的駕照。希望有一天能夠通過開貨車來謀生。

時運不濟

李銀河曾經說過: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因為在1997年的4月10号,王小波因為心髒病猝死在北京的家中,年僅45歲。那個将貨車司機作為自己最後退路的作家,最終還是告别了人世。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在1997年4月10日晚上十一點半,鄰居聽見王小波的房子裡面傳出了兩聲慘叫。而到了第二天下午,鄰居依舊不曾見王小波出門。擔心之餘便敲開了王小波的家門。沒想到的是,此時的王小波已經離世。

得知夫妻去世消息的時候,李銀河當即趕回家為王小波處理身後事。她知道王小波的喜好,知道他不羁,愛自由,不屈于一方土地之中。找了諸多的墓地之後,選擇了昌平佛山靈園的一塊大石,在石頭的地下鑿了一個洞,便将骨灰盒放置其中。

1997年王小波死前曾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發現牆上有深深抓痕

小結:

讓李銀河沒想到的是,生前默默無聞的夫妻,去世一個月後他最看重的《時代三部曲》居然被出版社出版,并且産生市場的反響十分強烈。甚至在書本出版的第二年,中國現代文學館也對王小波的小說召開了學術研讨。

在研讨會上,不少的專家學者表示,王小波筆下的“性”雖是大膽直白的,但卻并不是頹廢的日常化生活态度,而是精英化的價值倫理,是應該從藝術層面去剖析的。甚至連高曉松在看完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後都表示王小波是他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可惜的是,這一切中肯的好評來的太晚了。那個用一生去撰寫小說的人,那個費盡心血要發表小說的人,早已離開了人世。縱觀王小波的一生,隻能用“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來概括。他活着的時候,不被認可,凄苦潦倒。死後卻成為了他人生的閃光時刻。

就好像尼采曾說的:我的時代尚未到來,有的人死後放生。或許對于王小波來說正是這樣吧!他跨越時代的觀念,他超前的思想,需要的是時間的沉澱,需要的是人們慢慢的感悟!

如果你也想讀一讀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和喬伊斯”的王小波,傾注20年心血寫成的《時代三部曲》,可以點選下方連結購買。

XL17 王小波精品集 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時代三部曲 ¥98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