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輸不起的魏武卒: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大變革時期,在這期間,百家争鳴,名将輩出。稍微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最後是秦國勝出,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一、戰國初期,真正有實力統一六國的并非秦國,而是魏國。

在戰國初期,剛剛從三家分晉走出來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下,強力改革,銳意進取。通過著名的“李悝變法”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在軍事上,魏國訓練出了堪稱中國第一代特種兵的“魏武卒”。

輸不起的魏武卒: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荀子議兵篇》中記載: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在一天内能連續急行軍一百裡的士兵,才可以成為魏武卒。

二、這樣嚴格選拔出來的魏武卒強悍到什麼程度呢?

據史書記載,戰國初期至齊國崛起之前,魏武卒幾乎保持不敗戰績,其中最開始三十餘年内“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打平”,并在陰晉之戰中,以5萬新兵大敗50萬秦軍,幾十年内無敵于天下。

輸不起的魏武卒: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就是這麼豪橫!

三、擁有這麼強悍武力的魏國最後為什麼衰落了,魏武卒又為什麼最終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了呢?

答案是:魏國的戰略方向上出現了一次緻命的錯誤。

輸不起的魏武卒: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看地圖可見,魏國地處中原中心地帶,堪稱戰國的“十字路口”,這有利也有弊,好處是通過便利的交通,魏國成為交通和貿易的樞紐中心,在經濟上,給魏國帶來滾滾财源。但是壞處就是地處四戰之地,西邊是秦國,東邊是齊國,南邊是楚國,北邊是趙國。

這給魏國提出了一個變态的要求,那就是魏國每一代國君都必須英明神武,稍微平庸一點就霸業不保,如果遇到昏聩之主,那就會有亡國之憂。

相比于魏國,秦國的地緣優勢就很明顯了,秦國自春秋時期的秦穆公之後,直至秦孝公,接近300年的時間裡,出了16代庸君,就這樣,秦國居然還沒被其他諸侯國滅絕,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中原衆諸侯國,估計早就被滅好幾回了。這得利于秦國無以倫比的地緣優勢,賈誼在《過秦論》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國絕佳的地緣優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崤山山脈把地處西北邊陲的秦國和中原諸國分開,隻留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這個缺口,進可攻,退可守。

輸不起的魏武卒: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就像富二代和窮二代,都是滿懷激情去創業,窮二代即使水準比富二代強,但是最後你會發現,富二代成功率遠高于窮二代,為什麼呢?因為窮二代隻有一次機會,輸不起。而富二代有多次試錯的機會,能不斷總結經驗,赢一次就全回來了。

看似“富庶”的魏國實際上是地緣格局中的“貧二代”,而看似“老少邊窮”的秦國卻是地緣格局中的“富二代”。

是以對于魏國而言,最核心的問題不是打多少次勝戰,稱霸多少年,而是如何從天生的地緣格局中“貧二代”轉變成“富二代”。

答案就是:徹底地吞并東西南北四大諸侯國中的一個,把自己從四戰之國變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有戰略縱深之國。

而吞并積貧積弱近二百年的秦國無疑是最容易實作的方案。

四、難道當時人才濟濟的魏國就沒人明白這個道理嗎?

當然不是,吳起和後來的龐涓都看懂了,多次向魏文侯和魏惠王進言,請求乘勝追擊徹底吞并秦國,但都被否決了。

輸不起的魏武卒: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于是魏國錯過了地緣格局轉變的最好時機。繼續陷在四戰之地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四處奔波的錯誤戰略思想指導下,四面樹敵,不斷消耗國力。最後被逐漸強大的齊國抓住機會,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之中一舉打懵了。從此淪為了打醬油的角色。而曾經戰功赫赫的魏武卒也随之泯然于曆史中。

結論:對于一個大型組織而言,戰略方向最為重要,如果戰略思想出現錯誤,那麼再優秀的戰術水準也挽救不了失敗的結局。就如曆史上的魏國,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卻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