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的《糖史》,引用許多唐朝之前的人們食用甘蔗的典故。比如曹植的就有“都蔗雖甘,杖之必折”文字傳世。曹丕也有“方食幹蔗,便以為杖”的文字傳世。
我們小時候吃甘蔗,經常拿甘蔗當武器打鬧。曹丕和曹植哥倆,跟我們小時候一樣,也喜歡啃幹蔗(古文原文如此),也喜歡拿幹蔗打鬧。

曹植影視形象,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甘蔗是一種分布非常廣泛的植物,中國是甘蔗原産地之一。中國人把甘蔗當水果吃的曆史非常悠久,中國制作蔗糖的曆史也很悠久。中國人制作的蔗糖,一開始是“蔗漿”。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蔗漿,出自《楚辭.招魂》。中國人在先秦時期,就有熬制蔗漿的技術。到了隋朝,蔗糖的技術水準,還是處在糖漿階段。
唐朝初年,玄奘法師西行天竺,學習天竺的文化,也向天竺傳播中國的文化。玄奘法師的宣揚,在天竺興起了中國文化熱潮。天竺的國王們,紛紛派遣使團來中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玄奘法師影視形象,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記載:“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
古文裡的“波羅樹”,就是鳳梨樹。摩伽陀除了給唐太宗獻上鳳梨樹之外,還獻上了紅糖和白糖。紅糖是甘蔗的初級提煉物,白糖是淨化後的紅糖。在印度人給唐太宗獻上紅糖和白糖之前,中國的蔗糖一直處于漿化狀态。
李世民品嘗了甜蜜蜜的紅糖和白糖之後,馬上就承認中國沒有這樣的煉糖技術。李世民向摩伽陀使者提出要求,想派遣使團去印度學習煉糖技術。摩伽陀使團答應了李世民的要求,李世民馬上就派使者去印度學習煉糖技術。
這件事情,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原文是:“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李世民影視形象,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大唐使者從印度留學歸國,學會了印度的煉糖技術。李世民馬上就指令揚州進貢甘蔗,留學歸國的使者,用印度煉糖技術,熬制出了紅糖和白糖。中國的煉糖技術,原本不如西域。在引進印度煉糖術之後,中國白糖的品質,就超越了西域蔗糖的品質。
中國為了學習印度的煉糖技術,還跟印度打了一場白糖戰争。故事的主角叫王玄策,他奉唐太宗之命,率領使團去印度學習制糖技術。當時的印度四分五裂,摩伽陀國願意向中國傳授制糖技術。
中天竺的阿羅那順不願意和大唐交好,劫掠了王玄策的使團。王玄策一怒之下,召集大唐友邦的軍隊,活捉了阿羅那順。今天的重點不是讨論戰争,王玄策滅中天竺的事情就不多說了。
李世民當朝的時候,有“天可汗”的威嚴,也能虛心學習外國的技術。大唐的帝王臣民隻要發現外國的東西比中國的東西好,就能拉下架子去學習他們的技術。大家去翻一下《新舊兩唐書》,就會發現有許多大唐的帝王臣民學習外國技術,引進外國物産的史料。
舉個例子,西域諸國向大唐進貢了金桃、銀桃兩種水果。李世民發現這兩種水果好吃,馬上就“诏令植苑中”。在李世民的帶領之下,大唐從西域和天竺、高麗、倭奴等國,引進了大量的物産和技術。
大唐帝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就了“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大唐盛世輸出技術,也引進了大量的外國技術,讓中國人生活水準大為提高,國力蒸蒸日上。最簡單例子,就是引進印度煉糖技術,使得中國的糖産量大增,讓中國人過上了甜蜜蜜的生活。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跟李世民一樣,有上國天子的威嚴,卻沒有李世民海納百川的胸襟。具體的事例,可以參考清緬戰争和馬戛爾尼使團事件。
1762年到1769年,清朝和緬甸發生了四次大規模戰争。緬甸軍隊大量使用從西方進口火槍火炮,使得清軍吃了大虧。參戰的清軍将領,紛紛要求乾隆皇帝引進洋槍洋炮。乾隆皇帝頑固地認為“騎射乃建州之本”,拒絕引進洋槍洋炮。
1793年,英國以為祝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為由,派遣馬戛爾尼為代表,率領使團通路中國。馬戛爾尼抵達中國之後,向乾隆皇帝進獻了火槍、炮艦模型、望遠鏡、地球儀等禮品。乾隆皇帝對英國使團的東西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奇巧淫技”。乾隆皇帝以中國物産豐饒,無需藩夷奉獻為由,拒絕了英國使團的禮品。
如果是李世民處在乾隆皇帝的位置,以他海納百川的胸襟,在清緬戰争期間,就會引進洋槍洋炮。
如果是李世民處在乾隆皇帝的位置,以他海納百川的胸襟,在馬戛爾尼通路中國的時候,就會笑納英國的禮品。
如果是李世民處在乾隆皇帝的位置,以他海納百川的胸襟,肯定會派出使團,去英國留學,學習先進的技術。
如果是李世民處在乾隆皇帝的位置,以他海納百川的胸襟,中國就将步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就可以避免鴉片戰争之後落後挨打的局面。
李世民比乾隆皇帝早了一千多年,卻有海納百川的胸襟。乾隆皇帝與華盛頓是同時代的人,卻死要面子,拒絕工業文明進入中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把“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做個對比,就會發現乾隆皇帝與李世民有着巨大的差距。
本文參考資料:陝西師範大學曆史系教授于赓哲先生視訊公開課《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本文史料來源:《糖史》《國運拐點》《新舊兩唐書》《清史稿》。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托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