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漢朝從建立伊始就與匈奴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種關系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在漢朝與匈奴的關系中既有烽煙四起的戰争,也有相對緩和的“和親”政策。

在錯綜複雜的漢匈關系中,其實所涉及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家利益。作為西漢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匈奴在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就不斷侵擾和挑釁漢朝的國家政權。

而作為西漢的最高統治者漢高祖劉邦,在最初與匈奴的關系中始終認為隻有武力才能解決這個邊疆大患,但由于當時的西漢王朝國力并不是特别強大,是以在與匈奴的戰争中并沒有占到太多便宜,而且往往都是勝少敗多。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在“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劉邦及時改變對待匈奴的政策,由最開始的武力解決到采納“和親”政策,其實這種漢匈關系變化與當時的西漢實際情況有很大關系。

通過“和親”政策漢朝得到了休養生息和大力發展的機會,直到漢武帝劉徹統治的中期,才有實力和能力主動發動漢匈奴戰争。

此時漢朝與匈奴的關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一開始委曲求全執行“和親”政策,到最後主動出擊并一舉打敗匈奴,這其實不得不說是曆史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西漢王朝走向繁盛的一個标志。

一、西漢對匈奴的政策變化

西漢和匈奴的關系可以用複雜多變來形容,一個是中原地區擁有統一政權的封建王朝,而另一個是少數民族政權中的霸主,當二者因為國家利益、領土問題發生争端後,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隻有兩點,要麼直接付諸武力進行戰争,要麼就是吃力比較弱的一方向另一方低頭。

在漢朝初年由于國家的綜合實力并不強大,雖然在和匈奴交往的過程中也曾經發生過戰争,但由于漢朝的整體實力遠遠不如匈奴,是以在漢朝初年漢匈戰争基本上都已經西漢王朝失敗為主。

為了避免長期戰争對國家政權以及人民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西漢統治者不得不調整對待新人的政策。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和親”政策是西漢對待匈奴的主要外交政策,但這種政策其實是在武力無法達成的前提下才出現的。這種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西漢邊疆安甯,但即使在“和親”政策的綏靖之下,匈奴依然不斷與漢朝發生小規模戰争。

但是為了能夠保證國家發展大計,是以西漢初年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采取忍讓政策。即使是在漢武帝前期,漢朝和匈奴的關系其實也在不斷變化。

比如,漢武帝即位到發動漢匈戰争之前,在對待匈奴時也是延續先祖留下的“和親”政策。但随着漢武帝時期的國力不斷強大,漢朝與匈奴的關系也正在逐漸發生着變化。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二、由“和親”政策向“圖制匈奴”轉化

縱觀中國古代曆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原地區的曆代王朝都無法忍受統治權力受到任何威脅。尤其是對西漢時期的漢武帝來說,他深知開國皇帝劉邦以及“文景二帝”對匈奴的憎惡,是以在他即位之後就發誓要厲兵秣馬、發憤圖強。

但由于漢武帝統治前期,西漢王朝的綜合國力無法達到可以發動戰争的水準,是以漢武帝為了能夠穩住匈奴,并且在國家發展之際盡量與匈奴避免發生戰争,在這個時期與匈奴依然采取“和親”政策。

但此時的“和親”政策可以說已經名存實亡了,無論從漢武帝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匈奴對漢朝的态度來看,單純的依靠“和親”根本無法解決兩國的利益糾紛。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匈奴人由于無法忍受長期呆在漠北苦寒之地,是以為了民族發展和政權統治,不斷向中原地帶移動其中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軍事行動。匈奴人的這種做法與西漢王朝的利益産生了大沖突。

雖然在漢朝建立初年并沒有與匈奴人抗衡的綜合國力,但是到了漢武帝中期的時候,由于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人口都得到了質的飛躍,是以漢武帝絕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幹事來解決漢朝與匈奴的争端以及多年的國仇家恨。

公元前129年即西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派遣衛青和霍去病帶領大軍主動攻擊匈奴,這場戰争曆時四十四年并取得了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三次大捷。通過這三次大戰,漢朝與匈奴的關系徹底扭轉,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受之于人變為統治于人。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發動了戰争,不僅解決了匈奴經常南下侵犯漢朝邊疆的問題,而且對當時西漢時代北方地區的經濟和人口發展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三、漢匈戰争後的“威震匈奴”政策

自公元前129年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并勝利之後,也從側面完成了西漢“圖制匈奴”的目的。漢匈之戰不僅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王朝統治的威脅。

同時也迫使匈奴遠離漢朝北方邊境,并且在漢朝軍隊的窮追猛打之下不得不向更加深遠的漠北地區逃竄,至此匈奴在“南漠無王庭”的局面徹底被确立。

相信對漢朝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在打敗匈奴之後并沒有就此收手。在民族利益以及國仇家恨面前,他又萌生了讓匈奴向漢稱臣的想法。這其實也是漢武帝“威震匈奴”政策的開端。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為了将“威震匈奴”逼其向漢稱臣,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頒布诏書:“南越、東越均已經臣服,但是匈奴等部未臣服,我将親率大軍巡邊陲。”

這其中想表達的意思其實不言而喻,簡單的說就是讓匈奴王庭了解,南越、東越已經被漢朝通過武力制服并稱臣,作為漢朝手下敗将的匈奴也應該有自覺性,那就是趕緊向漢武帝低頭稱臣。

為了讓匈奴人能夠感受到大汗朝的國威,漢武帝在北河屯兵18萬借此震懾匈奴。同時,在這個階段漢武帝還曾派出使臣出使匈奴,并用警告的口吻告訴匈奴統治者,“如單于可以漢朝作戰,我将親自率軍士奉承”。至此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已經足以震懾匈奴王庭。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公元前107年漢武帝再次遣使出使匈奴,并要求将匈奴單太子作為漢朝人質,同時還迫使匈奴答應與漢朝“和親”。

匈奴在權衡利弊以及将自身實力與漢朝實力進行對比之後終于臣服于。這不僅實作了漢武帝“威震匈奴”并讓匈奴稱臣的目的,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時的漢武帝國仇家恨都以得報。

漢武帝對匈奴政策是什麼?

四、結語

通過漢武帝對待深無政策的改變,其實就可以看到漢朝與匈奴關系的變化。從西漢初年無法與匈奴抗衡。

并且通過“和親”政策以求得片刻安甯,再到漢武帝初年繼續與匈奴實行“和親”,其實都是漢匈關系不斷變化的佐證。

其實家之間關系的變化,主要依舊國家綜合實力而定。到了漢武帝帝中期主動出擊興隆并取得勝利,這個時候漢匈關系可謂達到了曆史新高度。由之前漢朝委曲求全到戰争勝利之後,匈奴不得不向漢朝俯首稱臣,這個過程既有曆史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國家關系變化,其實最重要的底牌就是政治、軍事以及經濟實力,這種變化雖然會有此起彼伏的現象,但漢武帝時期的西漢王朝,從根本上颠覆了匈奴與漢朝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李怡淨《漢武帝時期漢朝與匈奴的關系》

2.餘兆木《叙論兩漢對匈奴政策的演變——西漢初期至東漢前期》

3.邢晉源《漢武昭宣時期對匈奴政策研究》

4.李明瑤《從西漢與匈奴的交往過程看西北部疆域變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