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昆曲皇後“張三夢”離世,享年83歲

昆曲表演藝術家、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名譽院長張繼青因病于2022年1月6日中午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她被譽為“昆曲皇後”、“昆旦祭酒”。1983年,張繼青帶着她的《牡丹亭·驚夢·尋夢》和《朱買臣休妻·癡夢》到北京演出,技驚四座,獲得了第一屆梅花獎的榜首,并從此有了“張三夢”的别号。

如今,“張三夢”杳然遠去,但張繼青留下的昆曲表演藝術,以及她對昆曲藝術的執着和精神,影響着一代代昆曲傳人。

張繼青1939年生于浙江一個戲曲藝人世家,年少飄零,14歲即随大姑母在上海民鋒蘇劇團學藝,後來師從尤彩雲、曾長生,專學昆劇旦角。

1956年劇團正式更名為江蘇省蘇昆劇團,并被搬至蘇州,張繼青自此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培養的第一代昆劇“繼”字輩演員,改名“繼青”。她也由此受到俞振飛、沈傳芷、朱傳茗、姚傳芗、俞錫候等昆劇藝術名家的傳授和指點。

那一年,年僅18歲的張繼青與昆劇大師俞振飛合作了《白蛇傳·斷橋》,毫不怯場,北昆名家韓世昌、白雲生等看後稱贊說,張繼青很可能成為未來的“昆劇梅蘭芳”。1978年,張繼青再度與俞振飛合作《販馬記·三拉團員》,在俞振飛合作過的年輕一輩的昆劇閨門旦裡,除了張繼青,就隻有華文漪兩人。

1978年之後,張繼青的表演藝術迎來了輝煌期,雖然已經年過40,但在舞台上大放光芒。她師從昆曲名家尤彩雲的《牡丹亭·驚夢》,從傳字輩姚傳芗學習的《牡丹亭·尋夢》,以及沈傳芷先生教授的《朱買臣休妻》,成為了張繼青表演藝術的代表作,她繼承了“傳”字輩正統的昆曲格調,吸收各家行腔特點,加之自己的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法,其行腔婉轉,韻味隽永,吐字清晰,由此奠定了她在昆曲旦角中當之無愧的大家地位,并以出色的表演而飲譽海内外。

昆曲皇後“張三夢”離世,享年83歲

1983年,張繼青憑借這三出戲成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人,不僅折服了衆多同行,也影響了很多同齡昆劇表演藝術大家。昆劇表演藝術家嶽美缇曾回憶,當年她和華文漪搞了一版更多創新意味的《牡丹亭》,但就在這一年,張繼青繼承自傳統的《牡丹亭》赢得了更多觀衆的喜愛,這也讓她們深刻認識到傳統昆曲表演藝術之偉大。在此之後,她們在上昆整理改編了《玉簪記》等一系列傳統昆劇基礎之上的經典保留劇目,至今成為昆曲藝術最受歡迎的作品。

而另一位昆劇旦角大家梁谷音則談及,當年,正是因為在一次曲會上聽到了張繼青師姐的一曲《離魂·集賢賓》,一時間驚為天人,發現這段曲子可以這麼好聽,這才萌生了自己也要演出《離魂》的想法。

當年,張繼青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曾經多次到日本、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在柏林“地平線世界文化節”上甚至謝幕多達15次,被藝術節秘書長希格榮稱贊“演出可以寫進歐洲藝術史”。而當地媒體更是發出“今天整個柏林都在贊美昆劇”,“她帶給巴黎人民無可比拟的享受”、 “歐洲目前找不到這樣的演員”的贊譽。

昆曲皇後“張三夢”離世,享年83歲

1987年,作家白先勇在南京看到張繼青主演的《牡丹亭》極為感動,自稱聽得“魂飛天外”。2003年,白先勇策劃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特别邀請張繼青做藝術指導。張繼青也由此第一次收下三個徒弟:蘇州昆劇團的沈豐英、顧衛英和陶紅珍。2007年,張繼青又收下江蘇省昆劇院的單雯為徒。

就在不久前,張繼青自己回憶起自己當年受白先勇之邀擔任藝術指導的經過時說,“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最後我收了兩人為徒。雖然收了徒弟,我仍然像以往一樣,隻要有人希望來學戲,我還是盡心盡力地教,絕不藏私。‘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時,我幾乎場場都去把場,發現問題,下來就和徒弟說。2005年5月,我在南京人民大會堂指導排練時踩空跌倒,導緻股骨頸斷裂。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仍然堅持參加‘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活動,既然我做了師父,我當然就要對她們負責到底。”

晚年的張繼青鮮少演出,除了2014、2015年參加了大師版《牡丹亭》的演出之外,幾乎很少能看到她的彩妝演出。

昆曲皇後“張三夢”離世,享年83歲

她自己也談到,退休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昆劇的傳承之中。“2004年我退休後,我把主要經曆都投入到青年演員的傳幫帶上面來。省昆的單雯、徐雲秀,蘇昆的王芳、陶紅珍、沈豐英、顧衛英、劉煜等一批南昆旦角接班人取得了一定成就,使南昆的《牡丹亭》《朱買臣休妻》等經典劇目仍活躍于昆劇舞台上。現在不僅我所學的兩出大戲《牡丹亭》和《朱買臣休妻》都已經傳授下去,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和欣賞昆曲。有人問我還有什麼心願未了,我說沒什麼其他心願,就是帶學生。過去我的主要職責是演戲,我就專心好好演戲,現在我的主要職責是當老師,我就好好教戲。我别無所求,隻想把昆曲傳下去。”

生活中的張繼青極為低調樸素,不善言辭,她經常說,我的條件不算好,但我對于藝術确實非常認真。“藝術,最怕認真二字”,成為張繼青一生的名言。

如今,張繼青的學生們也都接過了昆劇藝術的大旗。其中,江蘇省昆劇院的單雯就是張繼青花費心血頗多的學生,她也在2019年獲得了梅花獎榜首,成為當下十分受到觀衆喜愛的昆劇閨門旦。在得知張繼青去世的消息,單雯哀痛無言,她回憶說,“張老師是我藝術道路上的貴人,因為她的點撥才有我今天表演的成就。老師是個樸實、德藝雙馨,一心隻為藝術的昆曲大家,她和我的交往大多都是教學,在這方面她特别嚴格,從不誇獎,隻說不足。但老師也特别喜歡美食,是以我每次去看她就會買她喜歡的甜品。“

昆曲皇後“張三夢”離世,享年83歲
昆曲皇後“張三夢”離世,享年83歲

昆劇醜角名家李鴻良曾經擔任多年江蘇省昆劇院院長,而張繼青多年來也一直都是劇院的名譽院長,加之李鴻良的老師範繼信也是“繼字輩”,和張繼青一直都是舞台上的搭檔,李鴻良是以和張繼青甚為熟悉。

昆曲皇後“張三夢”離世,享年83歲

李鴻良回憶說,“當年經常跟着張繼青老師一起外出演戲,張老師在生活當中是相當低調的一個人,但在舞台上、在藝術上絕對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特别嚴謹。跟她同台,真的是那種迫使你演任何一個角色,哪怕是跑龍套都是不敢掉以輕心的狀态。“

李鴻良說,張繼青對于所有勤學苦練的孩子都特别喜歡,無論是唱閨門旦,還是别的行當,因為她自己也是苦孩子出身,是以對願意勤學苦練的孩子會有特别的偏愛,會口傳心授地給予指點幫助。

“我記得特别清楚,我剛進昆劇院後不久,應該是1988年,無錫的第一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有一位老師輩演員生病了,就臨時安排了我的《雙下山》,我是開鑼戲,張繼青老師是壓軸的,我當時特别緊張害怕,因為這個戲有很多技巧。當時被張老師發現了,她把我叫過去說,你這戲我看過,戲很嚴謹,技巧水準都很好,不要緊張,平時怎樣正常發揮水準就好。”。

“還有一次,張繼青老師和我老師範繼信搭檔的代表作《蘆林》傳到我這一代,張老師看了好幾場,有一次她和我說,你目前第一步是學的很像,但你要想一想,老師最好的地方不僅是身上和演唱,而是這個角色人物的氣韻啊,是以你不光是學得像,更重要的是人物要神似。”

李鴻良說,張繼青對小輩點點滴滴的這種提攜,讓人終生難忘。在藝術品格引領上,也是對晚輩的藝術道路起到相當重要作用的大師。在藝術上,張繼青始終有不懈的追求,尤其是她特别強調南昆的藝術風格,以中州韻的念和唱,加之表演的整個唱念做表的風格統一,這是南昆的藝術風格,也是張繼青了不起的藝術成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