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面對新時代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宏大的實踐創新,寄托着國家希望和民族未來的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有責任繼承好前輩的學術功業,進一步提升研究水準和創新能力,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聚焦前沿 服務現實需求
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長足發展和進步,曆經幾代學人的辛勤耕耘。如今,處于大變革、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青年學者的治學方式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發生了巨大變化,比照前輩學者傳統的卡片式學術寫作,不僅在學術文獻資源的擷取方式和知識管理方式上實作了長足進步,而且擁有優渥的研究條件和治學環境,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不斷推進學術研究的範式與方法創新。

2021年9月28日,北京東單東北角的“強國有我”主題花壇。配以地火炬、向日葵、書本、智慧樹等,寓意“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通過積極擁抱社會實踐,青年學者日益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最具活躍性的群體之一,緊密對接國家現實需要确定自己的研究領域,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實作學術研究不斷推陳出新。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嶽文澤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自然資源合理開發與國土空間有序規劃,我國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重構,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他研究的對象也從以土地為單一要素,發展到以山水林田湖草城村的生命共同體,研究目标從土地要素如何更好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發展到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嶽文澤說,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更加科學地開展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及治理空間的研究,“人地關系”基礎研究是以取得了積極成效。
把握學術前沿,提出新議題,解決新問題,需要走學科交叉研究之路。談及人文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前沿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葉超表示,首先是人的情感、價值和技術、地方之間的關系問題。資訊化和數字浪潮推動地方生存空間發生快速變化,有效找到人地相宜的價值化生存方式,成為地理學必須關注的最大現實論域。其次是空間正義問題。面對發展極不平衡且充滿變動的生活世界,社會問題也是空間問題,社會空間的巨大差異和區隔是人類文明交往的現實障礙,也是人文地理學關注的重中之重。再次是人和自然的協調問題。針對不确定性世界中的生态、環境、自然災害頻發,正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局限于某一問題和局部領域,迫切需要強化跨學科思維。
西方文學理論及研究方法可以借鑒,但隻有将其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傳統方法相融合,才能真正起到效用。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待古代文學研究傳統上,出現過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過于迷信、盲目崇拜西方理論,另一種則是鼓吹文化保守主義,甚至将乾嘉學術奉為最高典範。前者可謂邯鄲學步,後者則是故步自封。隻有充分繼承本土的有效研究方法,積極吸收西方理論的有益成分,才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創新方式。
采取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重在積極開拓學術視野。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呂文明的研究從書法入手,重點關注漢末魏晉儒學與文藝發展的文化轉型問題。他表示,将儒學嬗變、經學衰微、玄學興起、地域文化交流乃至士人風氣變化等文化現象與書法的演進、革新結合起來,有助于挖掘魏晉書法繁榮的深層文化因素。特别是以魏晉書法文化世家研究為基點,進一步拓展兩個方向:一是延伸探索魏晉時期民間書寫形态和中國文字發展史,考察近些年出土的居延新簡、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牍、樓蘭殘紙等材料。二是從儒學與書法關系出發,進一步拓展漢魏六朝的儒學與文藝發展研究,深入探究儒釋道思想互動影響中的儒學嬗變及其對文藝發展的影響。
對于全球化和數字化正在改變一些學科的研究所學生态,青年學者葆有敏銳的學術觀察,不斷适應學術成長的時代需求。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江玉琴一直關注後殖民文學與理論研究、文化理論研究。後殖民理論關注主體性的間性問題,由此産生了全球化、本土性、文化身份的多元度探讨,進而聚焦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引申出生态環境問題在國家之間、國度之内産生的差異化現象分析。在江玉琴看來,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探讨主體間性拓展到人機關系,構成了後人類理論與科幻文學研究論域。
學術研究的創新,離不開紮實的積累,必然與堅定的學術信念、遠大的學術理想、明确的學術目标密切相關。廣西師範大學越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國保長期從事中越關系史、越南曆史文化以及越南漢喃文獻整理等研究。他告訴記者,青年學者選擇研究領域,要有階段性研究計劃,也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更要有研究的專注和“預流”的自覺追求。讀碩士時他就選擇以中越關系史、越南史作為長遠學術目标,從中國郡縣時代的交州、安南研究到古代中越宗藩關系,緻力于整體性宏觀視野觀照下推進實證研究,把握越南曆史文化的真正特性和古代中越關系的多重樣相,旨在傳承中越友誼、推動中越友好交往,更好地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克服瓶頸 創新學理路徑
學術研究之路并非坦途,青年學者難免遭遇挫折和困惑,以學術為志業需要極大勇氣和毅力。江玉琴告訴記者,在她研究的初始階段,向期刊投稿杳無音信時,會對自身能力産生懷疑。由于一些文化因素,後殖民理論的内在機理有些難以把握。她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向前輩學者求教治學經驗,多參加會議吸收學術前沿的創新觀點,切實強化基礎理論建構,擺脫學理研究的主觀随意性。
拓展深化既有學術領域的過程,也時常遭遇研究瓶頸。以古代中越關系研究為例,陳國保談到,長期以來“過度使用”固有文獻資料,制約了傳統中越關系史研究的拓展性。這必然要求我們積極發掘越南文獻新資料,強化基礎理論研究的頂托作用。他發現,運用“從周邊看中國”的新視野,從中越雙向主體的互動視角探尋古代中越宗藩關系的實質,是突破既有朝貢體系等理論範式的重要路徑。
創新是學術研究的永恒話題,也是永葆學術活力的重要源泉,但是創新并非随意發生的事。面對唐詩這個千百年來被無數學者精耕細作過的領域,張巍想要做出新成果,着實面臨不少困難。最近,他正在嘗試運用史學、哲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來探讨某些古代詩歌作品。
創新是檢驗科研績效的第一标準。嶽文澤對專業的特色定位是頂天立地、交叉融合、創新引領。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研究,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領域,以服務國家需求為主要價值展現。這些年他比較大的困惑是交叉學科如何發展,交叉科研績效如何評價。目前在科研管理上,項目申請、成果申報甚至職稱評定等,都有一個對應的學科歸口,這導緻從事交叉研究的學者及其團隊無所适從。在績效評價上,又難免出現外行評内行的現象,過去的評價還有純量化名額,現在落實反“五唯”的措施還不到位,科研績效評價存在亂象。
然而,學術研究也是不斷遇到困惑而又不斷解決困惑的過程,既有沖突糾纏中的煩惱,更有學術突破後的樂趣。呂文明說,他正是在疑問和壓力中,最終找到了儒學與文藝發展這個交叉領域,圍繞藝術精神問題深入探索,研究成果也逐漸豐滿起來。
薪火相傳 跑好學術接力賽
薪火相傳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智識方式,也是確定學術弦歌不辍的重要積累路徑。在繼承老一輩學人優秀傳統基礎上,繼續推進理論學術創新,無疑是加快新時代學術發展推陳出新的必由之路。
學術是一個薪火相傳、前赴後繼的過程,不僅有知識的增長和智慧的創獲,更是家國義理的凝結。回望自己的治學經曆,葉超告訴記者,在跟随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求學時,陸先生始終教導他一定要結合實際問題,要“進得去、出得來”,先抓住實際的地理或空間問題,通過理論展演和解釋再回報實踐。這是非常有力的糾偏導向。在北京大學教授蔡運龍指導下,葉超開辟了第二個研究方向:地理學思想史和方法論。他說,學術和人生是需要坐标和參照系的,必須有一寸一寸付出努力的精神和态度,才會有超越的可能。
老一輩學者的無私奉獻和傳道解惑,對呂文明的學術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他告訴記者,其博士生導師王志民提出的“小切口深挖掘”等研究方法,讓他養成了嚴謹、紮實的學術習慣。呂文明說,有才氣、有功力、有見識,這三個條件對于做學問來說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做好三者的有機融合,許多學問上的創新就是在這種融合中逐漸升華出來的。
陳國保表示,作為青年學者,既要以自身的學科方向和學科積澱為支撐,同時要打破學科壁壘,實作多學科交叉融合,在優勢與特色領域取得突破,進而為提升學術創造力,奠定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他認為,青年學者的成長,離不開學術資訊和學術資源的交流與分享。是以,青年學者要主動融入高水準學術共同體,這有利于促進自己研究領域的國内外交流與合作,推動研究成果走在世界學術前沿,走好學術發展之路。
很多青年學者既接受過良好的學術訓練,又有從事學術研究的熱情,頗有發展前景,但很多都沒有做出突出成績。在張巍看來,必須承認現行的學術體制特别是學術評價機制的某些方面,存在不利于青年學者成長的因素。事實上,人文科學特别像中國古代文學有其特殊性,需要較長的積累階段,對青年學者應有更多的鼓勵、支援、包容和耐心。“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是應該提倡的一種有益導向。不過,張巍也表示,在學術成長道路上,青年學者無論在何種困苦和挫折的打擊下,都要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定位,始終抱有堅定的學術報國追求,要有“坐冷闆凳”的決心和毅力。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哲學社會科學的持續繁榮發展是學術薪火傳承的接力賽,蘊含着民族智慧繁衍播遷的曆史使命。青年學者總要接過學術使命的接力棒,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力量。嶽文澤表示,一方面,青年學者要做好傳承。充分學習老一輩學者身上那種始終服務“國之大者”的家國情懷,學習老一輩學者嚴謹治學的“風骨”與“傲氣”,傳承“求是”的治學态度。另一方面,青年學者要充分認識自己這一代人的長處和優勢,開闊更廣域的國際視野,着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對話,在傳承中大膽創新,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推向更廣闊的新天地。
在偉大時代投身偉大事業,以崇高理想踐行崇高使命。新時代,是國家卓然發展的時空場域,更是青年一代學術報國的實踐舞台,唯有心系家國、堅定為人民做學問、深耕鑽研、奮發有為者,才能與民族複興程序中的波瀾壯闊與行穩緻遠協力同心。青年學人在新時代的風雨兼程,正是學術創造使命光榮的時代表達。
編輯:齊澤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