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是什麼導緻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奧斯曼帝國即奧斯曼土耳其人所建立的伊斯蘭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人(一譯奧斯曼突厥人,簡稱土耳其人)為突厥人的一個分支,原居住在中亞,信奉伊斯蘭教。13世紀初期往西遷至小亞細亞,投附魯姆蘇丹國,在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公元1299年酋長奧斯曼一世(公元1259一公元1326年)自稱為埃米爾,宣布獨立。

之後土耳其人兼并了小亞細亞大部,并在14世紀中葉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歐州進行擴張。穆拉德一世(1359一1389年在位)時,改稱為蘇丹。到了14世紀末葉,土耳其人侵占了巴爾幹半島很大部分。公元1453年又滅了東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後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公元1478年臣服于克裡米亞汗國。到公元1517年滅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在蘇裡曼一世時期,其版圖包括了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叙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了地垮亞、非、歐三個州的大帝國,達到了鼎盛。

曆史上是什麼導緻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我國清朝的衰落是一樣的!都是古代社會沒有轉型到真正的近代社會。在改革轉型問題上,奧斯曼比清朝做得好多了,它完成了近代化改革。而且,奧斯曼比清朝統治者清醒多了,英法雖然支援奧斯曼,但奧斯曼直到英法想要什麼。是以,一直希望擺脫英法的“軟霸占”。但可惜,找錯了德國,上錯了船。

(1)奧斯曼變革早于清朝,18世紀開始“洋務運動”

因為奧斯曼帝國面臨的國際情況更複雜、與西方交鋒更頻發和激烈,導緻其内部改革更早相對也更有效。即使在奧斯曼變成土耳其後,在工業基礎、軍事先進度上比我們都要強些。

曆史上是什麼導緻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艾哈邁德三世(1703-1730年在位)

奧斯曼統治廣闊疆域的方法主要靠宗教和“蒂瑪利奧”制。但後期,蒂瑪騎兵已經開始堕落了。在與沙俄交戰中,兩次小敗并沒有讓奧斯曼警醒(内容詳見“奧斯曼帝國為什麼和沙俄的戰争從來沒赢過”6月20日,這篇文章比較重要)。但是,1697年,奧斯曼在奧地利戰場上發生大敗。這次“山塔之敗”讓土耳其開始猛醒,開始向法國學習,進行了“土耳其式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本質上就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和表層,發展軍事和商業、科技。奧斯曼的艾哈邁德三世(1703-1730在位)在“山塔之敗”“第二次土俄戰争之敗”刺激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全面向法國進行學習。結果在“第三次土俄戰争”中大勝(1711年)。

曆史上是什麼導緻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2)從1703年到1861年,奧斯曼用了一個半世紀時間完成從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曆史

艾哈邁德三世改革雖然成功,最終因為要改革蒂瑪騎兵制度,遭到軍隊地阻礙。最終于1730年被迫退位。在此之後的曆代蘇丹都在進行小規模改革。到了塞利姆三世(1789—1807)、穆斯塔法四世(1807—1808)、馬哈茂德二世(1808-1839)三位蘇丹時期,已經注定奧斯曼改革失敗了。

塞利姆三世不習慣小打小鬧,準備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結果禁衛軍發動叛亂囚禁了他。堂弟穆斯塔法四世繼位,但打着擁護塞利姆三世旗号的禁衛軍在1808年發動叛亂。穆斯塔法四世立刻指令殺死塞利姆三世,和後來的馬哈茂德二世、也就是他的堂弟,結果馬哈茂德二世逃過一劫。穆斯塔法四世隻好退位。

馬哈茂德二世開始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其後任蘇丹邁吉德一世(1839—1861年)繼續融入歐洲的改革。

曆史上是什麼導緻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塞利姆三世

最終在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會議中被承認為歐洲國家。而這一年“第九次土俄戰争”中,土耳其獲得了空前勝利,俄羅斯幾乎吐出了大部分“勝利果實”。

(3)奧斯曼改革中,蘇丹對英國和法國的幫助目的心知肚明

奧斯曼雖然完成近代化轉型,但問題是:奧斯曼的這種改革是在失去内部控制權(軍隊掌握根本權力)、英法控制改革思想的情況下。

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沖突的,英法控制你、幫助你,是為了讓其抵抗俄羅斯,根本不希望奧斯曼重新複活!對此,奧斯曼方面也非常清楚。

是以,帝國上下一直希望引入新的勢力。這時,德國來了!奧斯曼再次找錯了隊友。

究其消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奧斯曼帝國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蘇丹實行的是封建專制統治,由大維齊爾(宰相)輔政。到了17一18世紀,在與奧、俄交戰時屢遭失敗,勢力轉衰。19世紀初期,境内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内患重重,巴爾幹半島諸國先後宣布獨立;英、俄、法、奧加緊争奪帝國領土,外患不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又以失敗結局。戰後又屢遭列強的宰割,國内也爆發基馬爾上司的資産階級革命。

到公元1922年新政府廢黜末代蘇丹,奧斯曼帝國告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