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東泰山隊最終捧得2021中超聯賽冠軍獎杯,本年度的中超大戰除了保級區參加附加賽的球隊沒有完成比賽外,已經結束了,而回望整個2021年的中超聯賽,難是開頭,難上加難是休賽,雖然最終踉踉跄跄的結束了,但落幕後又是幾人哭來幾人笑?

自一紙中性名改革及各種變革措施相繼到來,還未從“金元時代”緩過勁兒來的中國足球自上而下又被“毆打一遍”,衆多球隊紛紛爆出欠薪,甚至連往日一擲千金的廣州隊也因為恒大母公司陷入财務危機而面臨存亡的難題。企業“提桶跑路”已經基本成為事實,在失去了足球紅利之後,本就已經踟蹰要不要退出足球這個深不見底的金錢黑洞的各家企業算是被中性名政策夯實了決心,當然,疫情的沖擊也導緻很多企業難以為繼,泥菩薩過河的情況下,足球這個尾大不掉的累贅自然是第一個割去的。但是,令人驚奇的是,足協肯定也知道中性名的改革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但仿佛絲毫沒有留什麼後手,隻是聽之任之的靜觀事态發展,球隊的生死似乎隻是各地球迷和體育局關心的事情,與他們無關一般……
1月5日完成中超比賽之後,廣州隊解散了球員們,這支曾經的八冠王球隊最終拿到2021年中超季軍,而如今的他們卻朝不保夕,隻能在此前廣州體育局的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的“廣州人民喜愛足球,廣州市委市政府支援足球”的話語中尋求安慰,然而一切還得等到股改完成才能揭曉。不久前新華社發文,文中提到了相關股改的事宜,引用如下“據了解,除山東泰山已完成股改,部分俱樂部也有實質推進,但目前股改的問題是缺乏統一的政策指導,股改本身涉及政府和企業等較多層面,沒有政策層面的指導定位,而且部分俱樂部、球員以及廣大球迷對于股改仍缺乏系統性的認識,使得各地改革推進較為緩慢。需要指出的是,股權改革應實事求是,追求效果導向,分地域、分階段推行,而不是為改而改,更不應強制股改。”從中找出的關鍵詞無非是除了山東隊已經完成股改,但其他隊伍不是還在進行中就是毫無推進,而最後一句話中新華社也隐隐的對于曾經的“一刀切”政策提出了應該逐漸推進而非強制的建議,但作為中國足球領航者的中國足協最終會如何督促股改的進行,當下也隻能靜觀其變了。
廣州隊鄧涵文含淚與球迷鞠躬告别的樣子讓人心疼,可是又有多少曾經飽含熱情想要踢球改變命運的梯隊少年最終伴随俱樂部對于青訓的漠視而最終消失在所有人的視野中呢?足球運動的建設是個龐大的工程,歐洲用了兩百多年才成就現在的輝煌,而重視青訓和廣泛的低等級聯賽以及水準較高的基層教練毫無疑問都是中國缺失的環節,這些問題足協知道麼?小編認為應該是知道的,但解決的了麼?解決不了。為什麼?那可就多了……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踢球的少年缺少上升空間,一旦學習沒跟上,踢球再好也沒用——沒有低等級聯賽,沒有公平公正的選人方式,俱樂部缺少青訓熱情等等等等,而最緻命的就是如今中國男足成績低迷,中超也陷入困境導緻受關注程度低,成績越差關注度也就越低,自然沒有父母願意孩子去參加這樣受累不讨好的運動,然後就成了死循環,長此以往,恐怕也就沒了然後。
疫情之下,空場進行的中超無疑依舊在被“放血”,雖然其他國家躺平似的不管不顧不符合我國國情,但看着歐洲各大聯賽中熱熱鬧鬧的場景,其實應該在加強管理的情況下盡快恢複球迷入場,哪怕僅有曾經的十分之一,對于恢複中超熱度和球迷熱情都是有益的,球迷們不僅僅是為自己母隊搖旗呐喊壯聲勢,更是一種足球文化潛移默化的輸出,每一個球迷都能感染更多身邊的人,進而發掘出更多的潛在足球愛好者,而當下大門緊鎖的球場,空空蕩蕩的看台讓許多本就不堅定的球迷成為了旁觀者,漸漸失去了看球的習慣,失去了對中超的關注度。稍稍思考就可以明白,既然我隻能在電視上中超,不能入場助威,那我何不看歐洲聯賽,何不看南美聯賽,那些水準更高更好看啊!如今老一輩的球迷是真的老去了,卻不見新鮮血液的加入,中國的年輕人們越來越不關注足球,排球、乒乓、遊泳、跳水、舉重、射擊……哪個項目中國不是世界名列前茅,就連曾經黃種人被質疑在短跑上毫無作為的男子百米賽跑上,蘇炳添在奧運會上也創造了曆史,引發許多人關注中國的田徑運動,然後話鋒一轉,那我為何還看那個令我受氣,令我憋屈的中國男足呢?
2022年了,沒有一項體育運動是暴死的,唯有在慘淡中慢慢被消耗,直到徹底消失在所有人的視野中——當足球成為少數人的狂歡,當足球産業成為撈錢的耙子,當本應駕駛中國足球這艘巨輪脫困的舵手也迷航的時候,中國足球到底會駛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