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曾險被熔煉、後被無償捐獻給國家

宋朝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60年代險被熔煉,後被無償捐獻給國家

锏屬于鐵鞭類的短兵器,通常是為在馬上作戰的人準備的,長短大小因人而異,不過通常是在半米到一米二之間,外形為方形,有四個棱邊,下端有握柄,上端比較細。

锏通常很重,而因為它沒有刃,是以通常是用直接擊打的方式傷人,如果是相當有力氣的人使用,那麼連盔甲也能砸碎。

宋朝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曾險被熔煉、後被無償捐獻給國家

也正是由于锏的這個“非力大者不能用”的特點,古代用锏的将軍不是很多,在福建省博物院裡收藏有一件宋代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锏身上刻着“李綱”二字,乃宋朝名将李綱的武器,而鑄造時間“靖康元年”也一并被刻上了,

锏這種武器本身的稀有也讓這件宋朝鐵锏成為了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锏,這隻锏大約一米長,除去握柄,锏身長七十四厘米,搭配有長七十六厘米的鞘,重量有三點六公斤。

宋朝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曾險被熔煉、後被無償捐獻給國家

锏的握柄地方是瓜錘形的,握柄外面還套了一塊斜紋花梨木,握柄與锏身之間隔着格闆,呈四瓣形,而這隻锏也是典型的上細下粗,是以,锏除了能打擊外,還能戳刺。

而這隻锏的锏鞘不是鑄造時就有的,可能是在清代的時候,為了保護這隻锏,收藏家們自費打造的,整個锏鞘十分華麗,不僅用的是珍貴的樹木,還鑲嵌有銀的花卉、古罄、垂纓絡、蝙蝠等圖案,中間纏繞着銅佩和璲,璲帶有紐,友善佩戴,鞘的尾部被圓形銅球包裹着。

宋朝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曾險被熔煉、後被無償捐獻給國家

但真正讓這隻锏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原因,是他經過了九百年的風沙洗禮,竟然像新的一樣,而且它本身帶有的故事也十分精彩。

這隻锏被鑄造出來的原因,是靖康元年,宋朝與金爆發戰争,李綱是主戰派,為了上陣殺敵,他命人打造了這隻锏,刻上自己的名字,金軍攻破城池時,李綱就是帶着這隻锏,奮勇殺敵,數千人死于他的锏下。

盡管這隻锏和他的主人一心保衛祖國,在前線英勇厮殺,朝廷卻并不領情,李綱一直都被貶職,最後定居在福建,隻能通過曾經的好友傳遞的消息了解到前線的情況。

宋朝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曾險被熔煉、後被無償捐獻給國家

李綱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将禦賜的所有服飾、武器都給了來看望他的朋友韓世忠之,而隻把這隻锏佩戴在身上,這位将軍帶着遺憾去世之後,這隻锏就傳給了子孫,将軍想讓自己的後代記住,與金人永遠勢不兩立。

這隻锏走過了宋朝,來到了清朝,在1926年,被時任南京汪僞政府典禮局局長的蕭奇斌購得,并收藏在外甥林中宇家,60年代這隻锏險些被熔煉,差點被當做“四舊”集中存放在福州警備區金雞山後勤修械所倉庫,與此锏同期被收走的其他物品後來都被送去其他地方熔煉了,但不知怎麼回事,這隻锏卻被完好的儲存下來了。

宋朝名将鐵锏:曆經九百年,曾險被熔煉、後被無償捐獻給國家

直到1982年,此锏被時任福州警備區副政治委員的周迅在倉庫裡發現,請示上級之後,才被收進了博物館裡,其實當時博物館本來想将這個文物還給原本的主人,也就是林中宇先生,但最後,林先生無償地将锏捐獻給了國家,也算是成就了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