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1990年2月的一天,一個農民打扮、滿臉白胡子的老人在其外甥的陪同下,從東北黑龍江來到38軍的駐紮處——河北保定。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快到門口時,衛兵禮貌地問他為何而來。老人也沒有回答,顯得有些局促不安。衛兵見此,立即叫來了部隊的謝幹事。

看到有個主事的人,老人的心似乎放下了一些,于是緊緊握住他的手,激動地望着他,仿佛看到了親人,看到久未碰面的老戰友。他用顫抖的聲音說:

“我叫李玉安,是335團3連的李玉安。”

“335團3連,李玉安?”

“李玉安”這個名字讓謝幹事覺得十分耳熟。335團3連,是當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松骨嶺阻擊戰中那個英雄的團隊。“李玉安,李玉安是誰?”

時間回到四十年前,那時正值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彭德懷以疑兵之計,将數十萬“聯合國軍”引入了包圍圈。随後,志願軍從各個方向,向敵人後方迅猛地迂回、穿插,而其中尤其以38軍插得最為勇猛。

在軍長梁興初的指令下,38軍112師向鳳鳴裡方向猛插,并隻用兩個小時就打敗了駐紮在當地的土耳其旅,扼住了美軍退卻的道路。随後,梁興初又下令,指令112師師長楊大易守住一處叫做松骨峰的小山,并像釘子一樣釘在那裡。為此,楊大易派出英雄團長——335團的範天恩,牢牢地控制了松骨峰。

松骨峰,是軍隅裡經龍源裡通往順川公路沿線的制高點,海拔标高為288.7米,是一座半土半石的小山包。由于松骨峰位于龍源裡東北,是以與三所裡、龍源裡呈鼎足之勢,是美軍第2師退卻的必經之路。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和無窮無盡的兵力,3連的100多名戰士,硬是堅守了8個小時,除了7位幸存者外,其餘戰士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記者魏巍上了戰場,看到松骨峰上遺留的數百具美軍屍體以及仍然保持戰鬥狀态的烈士遺體,百感交集、淚眼婆娑,最終寫下雄文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而這篇文章,最終名揚天下,讓松骨峰這場規模并不是很大的阻擊戰變得家喻戶曉。

在這篇文章中,魏巍一共記錄了13位烈士的名字,他們是王金傳、邢玉堂、胡傳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趙錫傑、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張貴生、崔玉亮、李樹國。

而李玉安的名字,也在其中!

“我終于想起來了,你就是那個李玉安!”

謝幹事又驚又喜,原來當年那個已經“犧牲”40年的老英雄,如今依然尚在人世。

老人連連說:“是的!”随後,他取出懷中揣着的《殘疾證》和一本《國小課本》。老人翻開課本,出現的文章正是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随後,謝幹事趕緊将此事告知了38軍的首長。軍史辦公室的李淼生主任急匆匆地趕來,并接待了這位老英雄。經過調查确認以及核實,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老人,正是當年38軍112師335團3連的副班長——李玉安。

李淼生緊緊地握住了老英雄的手,關切地問:“請問您是為何而來?為什麼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才回來找部隊?”

李玉安歎了一口氣,說道:

“本來我也不想麻煩部隊,但是我想将我的小兒子送回老部隊,是以才來麻煩您啊!”

原來,李玉安一共有6個兒女,他和老伴商量一定要讓自己的小兒子參加軍隊,讓他繼承自己的傳統,為國效力。是以,他想到了自己的老部隊——38軍。如果讓小兒子李廣忠去自己原來的“母團母連”效力,也不枉自己活了那麼多年了。然而左等右等,但是小兒子的稽核就是無法通過。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着急上火的李玉安,這才想着來到保定,來老部隊“幫幫忙”。他滿懷歉意地說:

“要是有别的方法,我說什麼也不會給老部隊添麻煩了。”

對于李玉安的請求,部隊首長做出決定,親自出面和地方政府相商。他們表示,應該将李玉安的兒子作為特殊情況,應特事特辦,讓他加入軍隊。辦妥此事後,李淼生又親自給李玉安所在的當地政府寫了一封信:

“李玉安同志是我們38軍名副其實的戰鬥英雄,希望在生活上給予适當的照顧”

誰知好事多磨,入伍手續卻遲遲沒法辦下來。于是李玉安又跑了一趟,回到了老部隊。而恰逢此時,當時335團正在召開慶功大會。李淼生聽說李玉安又來了,喜出望外,于是趕緊帶他參加了慶功會。

在慶功會現場,團上司将李淵介紹給軍、師50多位新老上司:

“這位就是我們部隊的老英雄,松骨峰戰鬥的“活烈士”李玉安同志!”

頃刻間,會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戰士們都在向這位仰慕已久的老英雄緻敬。李玉安眼含熱淚,站得挺直,向戰士們行了一個标準的軍禮,一個隐姓埋名40年的老英雄,今天又回到了自己的家。

會上很多人都感到疑惑,李玉安是怎樣在美軍如此猛烈的火力下幸存的。松骨峰戰鬥結束後,李玉安到底去了哪?

李玉安,是河南台前人,出生于一個極為貧苦的農民家庭。16歲時,他流落到東北,做了苦工。1946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人民軍隊。一年後,作戰英勇的李玉安加入了共産黨。在四平戰役中,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榮立一等功。此後在遼西會戰、平津戰役中他多次立功。在渡江戰役中,他再次下了一等功,随後又跟着部隊從長江一直打到廣西。從冰天雪地的東北,幾乎一直打到了祖國的最南邊。

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李玉安随部隊入朝參戰。在松骨峰戰鬥中,李玉安遇到了此生以來最猛烈的炮火。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當天早上6時許,美軍第二師為了而來逃命,動用了30多架飛機、10多輛坦克以及數不清的大炮,向松骨嶺高地發動了多次進攻,如雨點般的燃燒彈,恨不得将山上的花崗岩都熔化了。李玉安和戰友們一邊撲着身上的火,一邊用機槍和步槍向敵人射擊。子彈打沒了,就用刺刀和敵人拼命。當打退美軍第五次進攻時,連刺刀也卷了刃,戰士們隻好用石頭與敵人對壘。

下午2時許,美軍發動第六次進攻,而陣地上隻剩李玉安、副連長、通信員以及寥寥幾個戰士。他們利用戰鬥間隙,将陣地上的子彈、手榴彈集中在一塊。此時,敵人以為陣地上已無活着的志願軍,于是“叽裡呱啦”地叫喊着,向山上爬去。當敵人接近之時,李玉安甩出一顆手榴彈,“轟”的一聲炸翻了好幾個美國鬼子。

然而就在這時,李玉安卻感到腋窩一熱,随後很快失去知覺倒在了地上。等李玉安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受了重傷。四周漫山遍野,都是戰友和敵人的屍體。他心想,自己說什麼也要活下去,于是掙紮着向山下爬去。爬着爬着,李玉安碰到了幾具屍體,他們都是自己朝夕相處、最熟悉的戰友;看着看着,李玉安的眼淚刷地一下就流了出來。

非常幸運,一位北韓人民軍的司号員發現了李玉安,随後便架着他來到松骨峰南坡下的一個北韓老鄉家。當時北韓老鄉為了躲避戰事,都已經搬走了,隻剩下空蕩蕩的房子。就在這時,兄弟團的一個戰友押送戰俘路過了這裡,發現了受了重傷的李玉安。于是這個戰友和北韓司号員一起找了一副擔架,将李玉安擡到了師部的山洞衛生所。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經過檢查,子彈從李玉安腋下射入,穿過脊梁,打斷了兩根肋骨,脊椎骨也破裂了。在衛生院,醫生給李玉安做了開胸手術,取出了子彈,保住了他的性命。經過一個月的休養,傷疤卻遲遲難以愈合。于是在1951年初,李玉安被送往國内醫院治療,後來又轉到了中南軍區的陸軍醫院,前後做了8次手術,總算養好了傷。但是在胸口上,依然留下了一個碗口大小的傷疤。

雖然李玉安一再請求傳回北韓前線,但是部隊首長卻說:

“你現在身體有了殘疾,還是複員回家吧!”

就這樣,李玉安淚别部隊,拿着《殘疾證》複員了。

李玉安複員後,被安排在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糧庫做普通勞工,一幹就是39年。幾十年來,他一直隐姓埋名、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為人民無私奉獻,保持了一位老戰士、老共産黨員的優良作風。

從複員到退休,他16次被評為糧庫先進工作者的,多次被評為糧庫優秀黨員,同時還當選過縣财貿系統的勞動模範。

剛剛到糧庫工作時,上司見李玉安傷情很重,于是就讓他去當糧倉保衛員。後來本地勞工經常和外地勞工産生沖突,而李玉安總是能耐心地為大家做說服,最終化解雙方的沖突。

後來,李玉安又擔任了糧倉檢斤員。當時經常有人找他,希望在斤兩方面“擡擡手”,是以經常送給他豬肉、粉條、香煙等禮品。但是李玉安從來都眼皮一瞪:“想從我這裡占國家便宜,門都沒有!”糧倉和售糧戶對老李的評價從來都是:“老李就是一杆公平秤”。

對于旁人,李玉安絲毫不提自己當年的功勞,甚至連其家人也不知道他的身份。是以,他從來沒有麻煩過政府,也沒有找組織要過一分錢。李玉安的家庭很大,有6個子女。一家8口人,就指望着他50多元的工資過日子,生活過得清貧而樸素。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後來,小兒子上國小了,學到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看到了李玉安的名字。于是趕緊回家問父親:

“爹,這個李玉安是你嗎?”

對于這樣的問題,李玉安從來都是擺擺手:“不是我,同名同姓而已!”

李玉安一家人住的房子很破舊,但是機關分房子時,他卻總是把新房讓給其他同僚。一次,糧倉改了兩排家屬房,考慮到李玉安是元老職工,于是決定先分給他住。然而李玉安卻決絕地說:

“糧倉有那麼多新勞工沒有房子住,我們的房子雖然破一點但是還能住。就這樣,他把機關分好的房子又讓了出去。”

李玉安為什麼有功不說,有福也不享呢?據他所說:

“我從來不敢張嘴,我是黨員,向組織要待遇,抹不開面,怕人家說我吃老本,擺老資格,辦啥事都要注意影響。”

同時他還說:

“我從來都不把自己當英雄,我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再說了,你的成績早就被祖國、人民、軍隊寫進了書裡,我知足了,活着,死了,還不是一樣嗎?”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李玉安,就是這樣質樸、令人高山仰止的老英雄。當然,他之是以隻字不提功勞,還有個隐含的原因。那就是他死去的100多位戰友。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隐姓埋名,為什麼不找政府幫忙時。他總是回答:

“我那100多個戰友能享福嗎?”

或許在他看來,如果自己過于幸福,對于那些死去的戰友就是一種虧欠。每天午夜夢回,他都會回到戰友們身邊,回到那硝煙彌漫的、血與火的戰場。

後來,李玉安的兒子李廣忠光榮地加入了軍隊,服役的部隊正是38軍112師335團3連,父輩的旗幟交到了他的手上。而他到此時才知道,自己尚在人世的父親,竟真的是當年最可愛的人,是家喻戶曉的“烈士”。

其後,李玉安“死而複生”的消息傳遍了中國,想要采訪他的記者排起了長龍。随後,關于李玉安的新聞也如爆炸式地增多:李玉安當年的入黨申請書被發現;李玉安當年住院的檢查單、報告單被發現;同時還出現了反映李玉安的電視專題片、電視劇等等。

而給他寫信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其中,愛國将領吉鴻昌的女兒吉瑞芝在給李玉安的信中這樣寫道:

“對黨和人民,您以功成自退的風骨,從不向組織伸手,多年過着較貧苦的生活,默默為黨工作,表現出一個共産黨員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顯的崇高品質,您是我心中的光輝榜樣。”

後來,李玉安不辭辛苦,多次到學校、到企業去演講。但是老英雄每到一個地方,都特别注意影響,除了安排的活動,哪兒都不去,從來不提自己是李玉安。在吃住方面一點兒也不講究,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便宜的飯菜。每天的吃食,常常靠一頓烙餅、一杯涼水就打發了。到老部隊補拍鏡頭時,接站的面包車座位不夠坐,他說什麼也要讓攝制組的同志坐,他說:

“你們扛着機器拍照,比我辛苦多了。”

1990年10月25日,李玉安作為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的特約代表,重新跨過鴨綠江,到北韓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40周年紀念大會。會上,李玉安受到了金日成的熱情接見,并給他頒發了“一級國旗勳章。”北韓勞動黨中央書記崔泰福握着他的手說:

“我要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你的事迹已經在我們北韓的報紙上刊登出來了,我國人民都知道你!”

很顯然,老英雄的事迹已經傳到了國外。

對于李玉安來說,還有一件事讓他牽腸挂肚,那就是他一直想和魏巍見上一面。後來,魏巍聽說此事後,又驚又喜。一次,李玉安和他的女婿一起來到北京,終于和魏巍見面了。

兩位老戰士見面後,激動地抱在了一起,雙雙潸然淚下,徹夜長談。臨行前,魏巍意猶未盡,将自己的小說《東方》和一本散文集送給了李玉安。同時,他還在兩本書的扉頁上寫道:

“過去我以為你成為了烈士,今天才知道你負傷後被救起了,這次我見到您非常高興,祝您健康長壽,繼續為人民做貢獻。”

離開北京前,38軍還健在的老首長們又為他踐行。老首長們勉勵道:

“你要戒驕戒躁,保持作風,争取更大的光榮!”

對于首長們的囑托,李玉安敬了一個軍禮,然後堅定地表示:

“請老首長放心,沒有黨和部隊的培養,就沒有李玉安,出名也好,不出名也好,功勞和榮譽都屬于黨!”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李玉安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他無私忘我,隻要人民有需要,就是赴湯蹈火也要辦到。

老兵務工39年,其子去38軍報到才知,尚在人世的父親竟是“烈士”

90年代的興隆鎮,路況極差,下雨後經常泥濘不堪,老百姓們苦不堪言。一輩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坐不住了,他不顧自己曾經的槍傷,拄着拐棍去走廠子,進商戶,到處籌款,最終籌得數百萬元的修路資金。然而還沒等路修好,李玉安就于1997年病逝了,時年73歲。

兒子們在清點李玉安的遺物時,發現一封信,這封信來自于魏巍。信中說,李玉安是戰鬥英雄,希望地方政府給予他更多的照顧。然而李玉安最終沒有向組織呈交這封信,甚至連信封也沒打開。直到生命的最後也沒有。李玉安,還是那個從不向組織伸手,從來不麻煩國家的志願軍老兵。

老兵永不死,隻是漸凋零。雖然李玉安離開了人世,但他永遠都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們效仿的楷模以及學習的對象,他的精神和家風将引領我們以及後代不斷前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