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绛帻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唐頂級名流王維在早朝後,看着眼前這座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大明宮,不經發出了此番感歎。
那麼為何唐朝在已經擁有太極宮的情況下,又要再造大明宮呢?這還得從一個黑夜說起......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成功登上帝位後,始于太極宮聽政。
因為當時唐王朝的皇宮隻有太極宮,并沒有第二座宮殿可去,是以被迫退位的李淵則以太上皇的身份仍居住在太極宮。
隋帝國曾以《周易》的乾卦理論為指導,建造了長安城。天才建造師宇恺以天象中紫微星被衆星環抱,而選擇其對應的地面建造君主的宮殿。
可是他算天算地,唯獨沒有算準太極宮所在地就卡在長安城中最低窪的一片區域,一到夏季暴雨時就潮濕而燥熱,使用者體驗非常差。
而且根據史書記載,晚年的李淵郁郁寡歡,從不問政事,整日沉迷于琵琶彈奏中。公元623年,太宗想帶着父親前往九成宮(今寶雞
麟遊縣
)避暑散心。
但長安城中早就流傳着楊堅正是在九成宮被楊廣所殺,這使得曾目睹兒子們因争奪權力而互相殘殺的李淵不願意同行。
看到父親身體與精神上如此難過,太宗也寝食難安。
于是一個叫馬周的官員建議太宗在長安城内北部,為太上皇建立一座“以備清暑”的新宮,以求“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
經過兩年的籌備,選址“龍首原”,取名“永安宮”,意求太上皇長永安泰。一項浩大的工程,由此拉開了帷幕。
貞觀九年春(公元635),看着大批的工匠以及優秀的建築大師們彙集長安,他們朝着東北方向開始大興土木,太宗由衷的希望父親能夠龍體康複,永享安樂。
可不幸的是,工程僅僅持續了半年,李淵就離開了人世,随即永安宮的營建戛然而止,同時更名為大明宮。
沒有人會想到,這一停工就是27年。直到太宗去世,高宗李治繼位後,大明宮才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龍朔二年(公元662年),
因長期居住在潮濕悶熱的太極宮,年僅35歲的高宗身患“風疾”,再加上本來身體就不好,是以位于龍首原,氣候涼爽的大明宮高地,就得到了李治的關注。
又一次,數以萬計的工匠再次彙集到了長安城的東北方向,大明宮的興建工程又開始了。整個工程的監造者名叫梁孝仁,專門負責工程設計的則是閻立本。
由于皇帝的緊急需要,工程開展十分迅速。公元664年,正月初一,帝國的官員自大明宮正門——丹鳳門進入。
它正對着縱深630米的廣場,廣場的盡頭是主殿—含元殿。坐落在三層大台之上,殿基高出地面十五米,東西兩側是高大的阙樓,有翔鸾閣、栖鳳閣等,還為官員上朝友善修建了兩條坡道,稱為龍尾道:““
進而仰之,骞龍首而張鳳翼;退而瞻之,岌樹颠而崪雲末。”
”
它成為了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内”(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内”。
擁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朝大殿,數座别殿亭觀30餘座,以及富麗堂皇的太液池。被岑參描述為:“金阙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自此,大唐的權力中心從太極宮轉向了占地350公頃的大明宮。玄宗時期,為友善自己遊走于大明宮與興慶宮之間,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修建了夾城複道,北起大明宮東宮牆,南沿唐長安城東郭城牆,直抵興慶宮。
杜牧的“六飛南幸芙蓉苑,十裡飄香入夾城”,寫的就是此夾道。
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曆時達200餘年。直到公元880年,黃巢的軍隊攻占了長安,大明宮在戰亂中破壞慘重,含元殿、麟德殿均被焚毀。并且往後的十幾年中,大明宮又數次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公元904年,朱溫一把火燒掉了長安的民房和宮殿,大明宮至此徹底淪為廢墟。
從建成之日算起,大明宮存世222年。
韋莊的一首《秦婦吟》,道進了一個繁華的都市,如何變成了一座廢墟:華軒繡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内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日落大明宮,大唐的國運将近。在公元十世紀即将來臨的時候,大唐帝國走向了尾聲。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開放 ,
重制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今天再看大明宮,在為大唐的墜落而歎惋的同時,也依然為中華文明的巅峰時期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