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古代的草根皇帝一旦上位後,都會對一些掌權的大臣進行打壓。比如宋朝宋太祖為了強化極權統治而“杯酒釋兵權”。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這般打壓功臣。不過,朱元璋更加狠毒一點,他制造了“洪武四大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無數的大臣和其家人。當初同他一起攻打天下、創立明朝的開國功臣們僅有少數能夠存活下來。

這其中就有劉伯溫。那麼,劉伯溫是怎麼能在這血洗朝廷的四大案中存活下來的呢?原因在于他作了一首詩,讓朱元璋對他手下留情。至于這是什麼詩,就請往下看吧。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當縣令,不滿昏官退官場

劉伯溫,名叫劉基,伯溫是他的字。元朝中期,他出生于浙江青田縣。他天賦異禀,頭腦早慧,被稱作“神童”。十二歲時就考中秀才。後來他開始系統地學習南宋的“程朱理學”,準備會試。二十三歲時到都城去參加會試,一下子就中了,成為進士。

後來,他被派到江西高安縣當縣令。他在任時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為縣民辦實事,工作僅僅一年後卻因為檢舉貪官而遭到同僚的排擠打壓,是以他憤然辭官隐居起來。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幾年後,他再次出山幫助元朝招安在地方作亂的方國珍。他認為方國珍及其兄弟罪大惡極,應誅以絕後患,誰知方國珍及其兄弟收買了官府,得以被招安并且有一官之職,繼續為非作歹。面對元朝官府的腐敗昏庸,他感到非常失望,是以退出官場,二度隐居起來。

但是,也許是他過于聰明,能文能武,名聲在外,是以即便隐居了多年,依舊有人要請他幫忙搞事業。而這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幫打拼,建立明朝當大官

朱元璋早就聽聞劉伯溫非常有智慧,幾乎和諸葛亮一樣,是以,1360年,在應天府的朱元璋便委托劉伯溫來做他的謀臣,幫他謀劃作戰計劃。而劉伯溫看朱元璋氣場強大、有“帝王之相”,将來一定能夠創下一番偉業,是以也沒有拒絕。

劉伯溫就這樣幫助了朱元璋八年,給他出了一些收買人心的計策,幫他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甚至滅掉了元朝。八年後,朱元璋排除萬難,終于在應天府創立了明朝。

這麼看來,劉伯溫可以說是明朝的開國大功臣。沒有他,朱元璋連陳友諒都打不過,更别談暗中擴大勢力了。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按照功勞配置設定官職,讓劉伯溫做了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并且,他在設定稅制時,唯獨讓劉伯溫的家鄉浙江青田縣這一地方免于稅收。可見,在朱元璋心裡,劉伯溫是一個地位非常高的功臣。

也是以,開國之初,面對軍紀、法律等一系列需要重新整定的制度時,朱元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伯溫來幫忙。這一過程中,朱元璋對他的信賴又上升了一個等級,甚至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後來,劉伯溫因在祭壇下殺了貪官李彬,而被衆人彈劾。尤其是左丞相李善長。李彬是李善長的手下。李彬之是以能夠貪圖私利就是因為李善長對其無比縱容。是以,李善長對于劉伯溫的行為非常生氣,便上書彈劾他。其他大臣對劉伯溫也有不滿,是以紛紛參與進來。

再加上幹旱時節時,劉伯溫祈雨失敗,十天都沒有下雨,朱元璋對他更加生氣。此時正好劉伯溫的妻子去世了,面對官場這般亂象,他幹脆請求告老還鄉,離開官場這個是非之地。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還鄉後,受猜忌而“假死”

劉伯溫的三度辭職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朱元璋賞他還鄉歸家。以此為契機,劉伯溫也決定徹底遠離官場。是以,後來朱元璋再次要請他出山時,他都不予接受。

不過,雖然他已經告老還鄉,但每逢元旦的新年早朝,他還是會前往京城參加,這是一種禮節。幾年後,他的腿腳開始出現毛病,不便于行走。即便如此,元旦時他還是前往京城。

此時,朱元璋對他的态度已經從敬佩、重用轉為了冷漠、猜疑了。朱元璋認為,劉伯溫畢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他既然能夠幫助自己創立明朝,那麼說不定也會幫助他人給自己的明朝使絆子。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是以,朱元璋多次派人去拜訪劉伯溫,看似噓寒問暖,實際上是打探劉伯溫的情報,擔心劉伯溫謀反。

這在劉伯溫看來,是多麼地令人心寒啊。自己身體不好、腿腳不便,皇帝不僅沒有實際地關照過自己,甚至還懷疑、猜忌自己。再說,自己曾經和皇帝共同打了八年的仗,明朝的建立好歹也有自己的功勞,自己怎麼可能想不開,去幹謀反的事情呢?難道自己不要這顆腦袋了嗎?

是以,劉伯溫為了斬斷這一切煩惱,幹脆對外宣稱自己已經“死”了。等到朱元璋再次派人來打探時,沒想到一到村門口,就看見村裡在辦白事。探子一打聽,才知道是劉伯溫去世了。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探子于是馬上回京禀告給朱元璋。朱元璋認為劉伯溫好歹也是自己一起打拼事業的兄弟,不去見他最後一眼也說不過去。

是以,朱元璋立馬起身去劉伯溫的家鄉。他來到村裡,正好看見了一間破敗的寺廟。鬼使神差之間,他走進了廟裡。

一進去,朱元璋就看見了牆上寫了一首詩:“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是劉伯溫的詩!朱元璋細細讀了幾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了解了劉伯溫對自己的勸告,歎了口氣,轉身離開了。

劉伯溫在這首詩裡要表達的,就是希望朱元璋對于群臣的猜忌心不要那麼重,應該更多地關注其他事務。如果對誰都保持一種懷疑的态度的話,最後将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憑一首詩死裡逃生,如今此詩幾乎人人會背

結語

古代當大臣真是不容易,對皇帝忠心耿耿地做事,反而還會被懷疑。在生活中,我們也不要對他人有太大的猜忌心,以免遭到他人的厭惡,失去了與他人的情誼。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