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古代的草根皇帝一旦上位后,都会对一些掌权的大臣进行打压。比如宋朝宋太祖为了强化极权统治而“杯酒释兵权”。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这般打压功臣。不过,朱元璋更加狠毒一点,他制造了“洪武四大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无数的大臣和其家人。当初同他一起攻打天下、创立明朝的开国功臣们仅有少数能够存活下来。

这其中就有刘伯温。那么,刘伯温是怎么能在这血洗朝廷的四大案中存活下来的呢?原因在于他作了一首诗,让朱元璋对他手下留情。至于这是什么诗,就请往下看吧。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当县令,不满昏官退官场

刘伯温,名叫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元朝中期,他出生于浙江青田县。他天赋异禀,头脑早慧,被称作“神童”。十二岁时就考中秀才。后来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南宋的“程朱理学”,准备会试。二十三岁时到都城去参加会试,一下子就中了,成为进士。

后来,他被派到江西高安县当县令。他在任时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县民办实事,工作仅仅一年后却因为检举贪官而遭到同僚的排挤打压,因此他愤然辞官隐居起来。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几年后,他再次出山帮助元朝招安在地方作乱的方国珍。他认为方国珍及其兄弟罪大恶极,应诛以绝后患,谁知方国珍及其兄弟收买了官府,得以被招安并且有一官之职,继续为非作歹。面对元朝官府的腐败昏庸,他感到非常失望,因此退出官场,二度隐居起来。

但是,也许是他过于聪明,能文能武,名声在外,因此即便隐居了多年,依旧有人要请他帮忙搞事业。而这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帮打拼,建立明朝当大官

朱元璋早就听闻刘伯温非常有智慧,几乎和诸葛亮一样,因此,1360年,在应天府的朱元璋便委托刘伯温来做他的谋臣,帮他谋划作战计划。而刘伯温看朱元璋气场强大、有“帝王之相”,将来一定能够创下一番伟业,因此也没有拒绝。

刘伯温就这样帮助了朱元璋八年,给他出了一些收买人心的计策,帮他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甚至灭掉了元朝。八年后,朱元璋排除万难,终于在应天府创立了明朝。

这么看来,刘伯温可以说是明朝的开国大功臣。没有他,朱元璋连陈友谅都打不过,更别谈暗中扩大势力了。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按照功劳分配官职,让刘伯温做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并且,他在设置税制时,唯独让刘伯温的家乡浙江青田县这一地方免于税收。可见,在朱元璋心里,刘伯温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功臣。

也因此,开国之初,面对军纪、法律等一系列需要重新整定的制度时,朱元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伯温来帮忙。这一过程中,朱元璋对他的信赖又上升了一个等级,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后来,刘伯温因在祭坛下杀了贪官李彬,而被众人弹劾。尤其是左丞相李善长。李彬是李善长的手下。李彬之所以能够贪图私利就是因为李善长对其无比纵容。因此,李善长对于刘伯温的行为非常生气,便上书弹劾他。其他大臣对刘伯温也有不满,因此纷纷参与进来。

再加上干旱时节时,刘伯温祈雨失败,十天都没有下雨,朱元璋对他更加生气。此时正好刘伯温的妻子去世了,面对官场这般乱象,他干脆请求告老还乡,离开官场这个是非之地。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还乡后,受猜忌而“假死”

刘伯温的三度辞职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朱元璋赏他还乡归家。以此为契机,刘伯温也决定彻底远离官场。因此,后来朱元璋再次要请他出山时,他都不予接受。

不过,虽然他已经告老还乡,但每逢元旦的新年早朝,他还是会前往京城参加,这是一种礼节。几年后,他的腿脚开始出现毛病,不便于行走。即便如此,元旦时他还是前往京城。

此时,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已经从敬佩、重用转为了冷漠、猜疑了。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毕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他既然能够帮助自己创立明朝,那么说不定也会帮助他人给自己的明朝使绊子。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因此,朱元璋多次派人去拜访刘伯温,看似嘘寒问暖,实际上是打探刘伯温的情报,担心刘伯温谋反。

这在刘伯温看来,是多么地令人心寒啊。自己身体不好、腿脚不便,皇帝不仅没有实际地关照过自己,甚至还怀疑、猜忌自己。再说,自己曾经和皇帝共同打了八年的仗,明朝的建立好歹也有自己的功劳,自己怎么可能想不开,去干谋反的事情呢?难道自己不要这颗脑袋了吗?

因此,刘伯温为了斩断这一切烦恼,干脆对外宣称自己已经“死”了。等到朱元璋再次派人来打探时,没想到一到村门口,就看见村里在办白事。探子一打听,才知道是刘伯温去世了。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探子于是马上回京禀告给朱元璋。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好歹也是自己一起打拼事业的兄弟,不去见他最后一眼也说不过去。

因此,朱元璋立马起身去刘伯温的家乡。他来到村里,正好看见了一间破败的寺庙。鬼使神差之间,他走进了庙里。

一进去,朱元璋就看见了墙上写了一首诗:“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刘伯温的诗!朱元璋细细读了几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理解了刘伯温对自己的劝告,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

刘伯温在这首诗里要表达的,就是希望朱元璋对于群臣的猜忌心不要那么重,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他事务。如果对谁都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的话,最后将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凭一首诗死里逃生,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结语

古代当大臣真是不容易,对皇帝忠心耿耿地做事,反而还会被怀疑。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要对他人有太大的猜忌心,以免遭到他人的厌恶,失去了与他人的情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