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當中,張無忌的武功當然是獨一檔。而其餘的幾個高層人物,武功大緻在同一級别,比如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以及莊铮。
但同一級别并不意味着武功高低完全一緻,不分伯仲。他們七個人,如果細分的話還是有高下之别的。比如光明頂之戰前夕,韋一笑和五散人去找楊逍的麻煩,雙方動手。冷謙就曾評估楊逍比韋一笑高半籌。其實也不難了解,楊逍貴為明教光明左使,是教主之下的明教第一人,而韋一笑雖然位列四大法王,但他是最後一位,況且四大法王在教中的地位本就在光明左右使之下,是以楊逍和韋一笑之間有個區分度,是再合适不過的了。

即便是同為光明使者的範遙,仔細分析的話也比楊逍略微差一點。闖金剛伏魔圈時,範遙看到楊逍招式繁複精妙,不禁歎服。金庸加這一段内容,其實就是想說明,楊逍比範遙高那麼一丢丢。
當然,大家經常比較的,還是楊逍和殷天正。雖然殷天正的地位不如楊逍,但他畢竟年歲比較長,功力深厚,是以未必就比楊逍差。不過書中的确沒有明顯的例子,來證明兩人孰高孰低。
關于這個問題,張無忌無意間對兩人有過一次排序,從側面給出了答案。
首戰三渡的時候,張無忌孤身一人,力不從心。當時他感歎——
再鬥下去隻有徒自送命。今日且自脫身,待去約得外公,楊左使,範右使,韋蝠王,咱們五人合力,定可勝得三僧。
注意張無忌的排序,他把外公殷天正排在首位,在楊逍範遙之前。
要知道,此時的張無忌正在快速評估三渡的實力,是以他第一考慮的就是我方人員的武功,而不是親密程度。是以張無忌把殷天正排在前面,也就是認定殷天正是我方武功最高的,而不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外公,和自己關系最近。
如果按地位排序,楊逍範遙當然要排在殷天正前面。但張無忌并未這麼排。是以基本可以肯定,殷天正,楊逍,範遙,韋一笑,這個排序,就是當時明教高層人員的實力排序。
其實,楊逍殷天正還真比過一次,但比的不是武功,而是輕功。去救武當派的路上,楊逍殷天正齊頭并進,最終同時到達。金庸的分析是,楊逍步履輕快,殷天正功力深厚,兩人跑了個平手。
顯然,所謂步履輕快,隻是占了年輕一些的便宜。功力深厚才是關鍵的實力展現。
光明頂之戰,張無忌出場前,殷天正一直支撐着明教的命脈,和六大派的高手作戰。如果換成沒受傷的楊逍,恐怕他支撐不了這麼長時間。
最後解釋一個細節。二闖金剛伏魔圈的時候,張無忌先後挑選了楊逍,範遙,韋一笑,甚至殷野王,就是不選殷天正。其實這不是因為殷天正實力不行,而是怕外公年紀大有閃失。不然的話,殷天正的實力在張無忌眼裡難道還不如殷野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