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孝義:影與偶 藝心傳 守護“非遺”

影舞萬象,偶戲大千。堅定文化自信,汲取奮進力量,多年來,我市皮影木偶劇團創新活态傳承“國家級非遺”“三晉奇葩”“孝義文化一絕”,在技藝提升、打造精品,惠民演出、情系群衆與走向全國、放眼世界的登台亮相中,不斷擦亮孝義文化名片,彰顯着孝義的文化自信。

音樂起,舞台上,木偶舞動自如,藝人們專注操作,賦予木偶生命。人偶合一間,故事中的起承轉合被演繹得淋漓盡緻。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受省文旅廳邀請,攜一身絕技驚豔亮相。

孝義:影與偶 藝心傳 守護“非遺”

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團長 孝義木偶戲傳承人 劉亞星

我們這幾個節目,人人有絕活。美猴王有捋绫子、舞金箍棒、眨火眼金睛這樣的絕活。還有小和尚的佛珠,可以套在表演者的脖子上,也可以套在木偶的脖子上,上下關聯。

一喜一悲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在《國家寶藏·展演季》第四期“惟石能言”的錄制中,劇團作為嘉賓前去“揭榜”,用孝義木偶傳神演繹國寶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把孝義木偶戲、碗碗腔、孝義話這三樣都帶到了央視的舞台上。

孝義:影與偶 藝心傳 守護“非遺”

舞台上的“驚鴻一瞥”,背後卻是日複一日的“舉團修煉”和日日新、又日新的“匠心求索”。

木偶的精髓就是人偶合一,上下傳神。木偶本身是沒有生命的,但是你賦予了木偶生命。沒有下到功夫,你有再好的動作也是表現不出來的。

孝義:影與偶 藝心傳 守護“非遺”

2014年,劇團的大型神話木偶劇《義虎千秋》參加“首屆中國南充國際木偶周”,獲得“優秀劇目獎”。表演時,老虎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一隻老虎需要兩個木偶演員配合來完成它的各種動作。老虎行走和坐卧的狀态,以及老虎和幼虎舐犢情深的情感,都要通過演員的紮實功底和默契配合來完成。劇中角色沈星寫書法筆法潇灑、行雲流水,可謂畫龍點睛之筆,這一劇團之前從未有過的嘗試,赢得滿堂喝彩。

一張紙就是義虎千秋四個字,一天寫500張,人寫會以後你才能傳到木偶。

孝義:影與偶 藝心傳 守護“非遺”

2015年,劇團攜《義虎千秋》赴台灣六個縣市,參加了首屆“亞太傳統文化藝術節”,獲“兩岸文化交流貢獻獎”。2017年,木偶戲《美猴王》赴荷蘭海牙、阿姆斯特丹參加“中國映象非遺展演”,獲“表演金獎”。

将皮影戲從幕後搬到台前,也是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的一大創意表演。

所有皮影都在幕後演出,但是觀衆永遠有一份好奇心理,永遠想知道在幕後是怎麼表演的。我們往往把這個節目放到最後,但是這樣表演的話,他對演員的功底又是一種考驗。

孝義:影與偶 藝心傳 守護“非遺”

台前,皮影、木偶在藝人手中大顯身手,盡情演繹精彩故事,幕後,匠人們用雙手創造,用心賦予他們生命。

木偶戲分為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鐵線木偶戲四大類。孝義木偶戲屬于杖頭木偶戲,據考證有800多年曆史,形成于宋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劇團制作的木偶很多都是以木質雕刻工藝制作,演員表演起來很費力,後來劇團在造型方面改進技術,借鑒漆器的制造技術,采用紙脫胎技術,給孝義木偶的制作帶來了極大的進步。制作一個木偶,需要造型、翻模、脫胎等四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考驗制作者的美術、刺繡甚至是縫紉的功力。

孝義:影與偶 藝心傳 守護“非遺”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精神家園, 2017年以來,劇團帶着非遺文化,行走于省内外各個學校、社群、軍營。

非遺進校園大概有200多場,包括學生來咱們這兒體驗,有非常完整的一套流程,孩子還小,但是等于是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它遲早會發芽。

自1954年孝義皮影木偶劇團組建以來,一代接着一代的藝人,接續奮鬥,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創新,不僅讓孝義皮影木偶獲得了新生,也讓這古老的劇種,在新時期散發出了新的魅力。非遺文化漸漸走出“深閨”,大放異彩,從“靜态傳承”邁向“活态傳承”,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用璀璨文化助力孝義高品質發展。(記者/楊柳 光遠)

來源:孝義市融媒體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