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書店成為心靈栖居的溫暖一平方

當書店成為心靈栖居的溫暖一平方

更讀書社借閱區。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攝

在小說《島上書店》中有這樣一段話:“他們喜歡小島書店,盡管他們也有時購買電子書、在網上購書,他們喜歡一提起這個鎮,就說小島書店就在主要商業區的中央,是下了渡輪後去到的第二或者第三個地方。”從很多方面來看,更讀書社的隆福店都和故事中的那家“小島書店”十分相像:店内設有咖啡角和直播區、雖處于繁華之中卻保有甯靜,還有最重要的,人們願意在這裡停留,與書籍獨處,讓心靈在此溫暖地栖居。

讓書店成為“打卡地”

更讀書社是北京的本土品牌,首家門店創立于2018年。截至目前,在北京已有17家分店。更讀書社創始人康蔔川生于20世紀80年代,從對他的采訪中可以清楚地感覺到,他是愛書的人,也是愛書店的人。“在我小時候,擷取知識和資訊的管道很窄,閱讀書籍是最好的一個管道。如今,閱讀尤其是深度閱讀,依然是我所堅持、偏愛的擷取資訊和知識的方式。它可以幫助我思考,讓我獲得最大的收益。這一點我認為是彌足珍貴的。”

康蔔川創立更讀書社除了因為希望與更多的讀者分享閱讀的樂趣,還因為他看到了機遇。傳統的書店以書為核心産品,這種經營方式如今受到網際網路的沖擊,電商平台可以将這一過程做得更加垂直,同時輔以資本的補貼,如讓購書人的利益最大化。“現在一個主流說法就是書店正在經曆寒冬,但是在我們看來,寒冬同時也意味着機遇,就像冬至過後白晝會逐漸變長,天氣會逐漸變暖一樣。”

康蔔川認為,一家書店真正的核心競争力應該是提供給人們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單一的産品。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便是他的核心觀點,同時也是他對更讀書社的定位。

“作為一家線下的實體書店,它首先是商業,商業最需要的就是流量,而流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動流量,另一種是被動流量。我們希望在每家書店都有自己的打卡點,有能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比如我們店門口的裝置藝術、比較有特色的吊燈、布置的彩雲裝飾等,諸如此類的設計和布景會形成一個又一個打卡點,通過到店使用者主動拍照、上傳到網絡來形成傳播效果,獲得被動流量。主動流量則通過我們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号上進行各種宣傳推廣活動來獲得。”

走進更讀書社,随處可見“買書就是最帥的消費主義”“讓閱讀點燃生活”等内容的辨別。“我們的讀者走進書店,他們首先看到裝置藝術,然後看到圖書,接着看到這些像口号一樣的智語。這些提示性的語言會一點一點地打動顧客、增強顧客的心理體驗,等到心理體驗達到他們的預期或超過這個預期的時候,剛好手邊就有一本書或一款文創産品,能夠幫助他們實作轉化,那麼最終就會形成消費。”

讓生活回到“線下”

就在記者采訪康蔔川的同時,一場《阿加莎經典作品集》有聲劇主創見面會正在更讀書社内舉行。該劇導演吳紅涓、演員周野芒等主創人員與讀者“零距離”接觸,分享着劇裡劇外的故事。康蔔川說,如今有聲劇也是很多青年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産品形式。這樣的見面會能夠與讀者産生關聯,将讀者從“線上”引至“線下”,讓讀者能夠走進書店,感受到書店營造的氛圍和生活方式。

“所謂的生活方式,就是感受生活中多姿多彩和有趣的一面。比如今天,我們面向的是有聲劇的愛好者和推理文學的愛好者。見面會現場,讀者可以與嘉賓進行互動交流,可以掃碼到線上音頻平台收聽有聲劇,同時我們店内也在進行阿加莎系列圖書的展賣,這樣既有線上的産品,又有線下的産品,同時還融合了社交的性質,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活方式。”

導演吳紅涓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更讀書社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敞開心扉的場所,人們可以與書交流,同時也可以與來到這裡看書的人交流。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是孤獨者,每個人又都需要盟友。“在這裡我們能聽到觀衆對我們最直接的回報,同時我們也把對作品的了解回報給觀衆,讓大家能更好地去了解作品,最終更好地了解人、了解世界。”

康蔔川說,這種打造線下生活方式的理念,也即将通過中國青年報社“溫暖一平方”平台,注入到與中青報聯合打造的新門店中。“這家即将在海運倉落地的門店雖然體量不會很大,但卻會擁有衆多亮點。我們會采取線下的讀書會形式,每一次會有一個不同的主題,面向不同的閱聽人,把生活中和閱讀、文化相關的内容展示出來,引導讀者,特别是年輕讀者,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時也會和一些正能量的公衆人物合作,通過他們引導年輕人重新回到閱讀。”

除了見面會,在更讀書社的圖書借閱區,不少人在進行着另一項傳統而簡單的線下活動——閱讀。

一位80後父親說:“我自己很喜歡看書,這次帶我兒子來,讓孩子通過看書感受這個世界。這裡的氛圍很适合閱覽,大人和孩子都可以沉下心去看喜歡的書。”

一名初二的學生經常來這裡借書看,每次至少看兩個小時。他說:“我的手機被媽媽沒收了,于是就來這裡看書。看了之後我覺得看書比玩手機有意思。”

一個第一次來的女孩說:“我本來是來這裡拍照的,這家書店很有藝術感。咖啡也不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