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相知進退,以守業為第一要務,惠帝登基後,曹參為何遠離朝政?

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曹參是西漢第二任宰相,也是蕭何的繼任者,這兩人在沛縣時便已經和高祖相識。彼時蕭曹是官吏,高祖是遊民,不過二人非但沒有嫌棄高祖,還和他兄弟相稱,幫助他處理了不少問題,是以這兩人後來也成為了高祖豐沛勢力中的核心成員。

曹相知進退,以守業為第一要務,惠帝登基後,曹參為何遠離朝政?

曹參像

在蕭何遠離朝堂以自保之後,曹參被指名出任宰相,這個行為也衍生了一個著名的成語"蕭規曹随"。許多人因為這個成語而覺得曹參的能力在蕭何之下,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确的。曹參不僅在當年封侯時大出風頭,在晚年仍然保持了清醒的頭腦,進退得當,保住了曹氏的基業。

高祖打天下時曹參奮勇當先

昔日高祖在沛縣起兵時,大約有三千人的隊伍,這個隊伍的人員組成大概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豐沛地區的豪強借着高祖起兵的旗号,帶領私家兵馬客從于高祖,此事在高祖分封功臣表中有明确記載。這一類人的數量,占整個隊伍人數的一半以上。

曹相知進退,以守業為第一要務,惠帝登基後,曹參為何遠離朝政?

漢初三傑都非客從

第二類,則是一些相對閑散的勢力,比如樊哙、曹參這些人,雖然他們也是盡量帶着宗族親屬和财産加入高祖的隊伍,但是他們的實力較小,和客從者的規模無法相比。

顯然,對于高祖來說,起義初期,客從者的幫助更加巨大,對整個起義有無法抹殺的功績,是以再後來論功行賞時,但凡客從者都得到了極大的賞賜。

像第二類人員中,由于先天的條件不足,是以做出巨大貢獻者的數量相對較少,這件事看起來對于他們不公平,可是在殘酷的起義鬥争中,卻是不争的事實。

曹相知進退,以守業為第一要務,惠帝登基後,曹參為何遠離朝政?

楚漢争霸時的衆多勢力

然而可以和客從者的功績比肩者,雖然數量少但是也有人做到了。比如曹參,而他之是以能做到,是因為他在高祖打天下的過程中奮勇當先,英勇的行為感動了整個漢軍陣營:

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

在高祖封賞功臣時,群臣都希望曹參能獲得首功,不過高祖卻将首功給予了蕭何。這件事令曹參心中不快,并且托罪于蕭何,二人之間産生了一定的間隙。即使如此,曹參也和蕭何相知甚深,一起坐鎮關中。

惠帝登基後曹參遠離朝政

高祖去世前,呂後向他問政,尋找可以信賴的治國良臣,高祖首推蕭何。然而此時的蕭何年事已高,呂後便繼續問何人可以擔任蕭何的繼任者,高祖又推舉了曹參。

而蕭何去世前,同樣向惠帝推舉了曹參: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高祖和蕭何的相同選擇,加上曹參的地位和名聲,使得劉盈極其信賴曹參,然而曹參任相後,卻天天和手下宴飲胡鬧,不問政事。有的謀士看不過去,向他提出了建議,他卻給人灌酒,強迫其不能說話。

曹相知進退,以守業為第一要務,惠帝登基後,曹參為何遠離朝政?

漢惠帝劉盈

曹參對于漢朝乃至劉氏後裔的忠誠,已經經過了時間的驗證,可以證明是非常深厚的,是以他的這種行為,擺明了是不想過多幹涉朝政。

惠帝作為一個年輕的繼任者,有着屬于年輕人的雄心壯志,于是便派曹參的兒子曹窋去打探曹參為何不問政事。曹窋帶着皇帝的囑托,回去剛和他爹說明來由,便挨了一頓胖揍,還被罵到他年紀小,輪不到他教訓老子。

雖然曹窋年紀小,但是很明顯,他是惠帝的傳話筒,其言行完全代表了惠帝,惠帝讓他去和曹參問話,一是想探明原因,二是想側面提醒曹參。

以曹參的人生閱曆和政治經驗,不可能想不通此事。然而他做出的行為卻有着不尊重皇帝的嫌疑,除了自己是前朝元老外,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希望通過此事回複惠帝,自己不會因為他的提醒而改變風格。

知進退的曹參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曹窋的一頓揍沒有白挨,好奇的惠帝終于直接向曹參問話,才使得曹參的想法真相大白。

曹參回複惠帝說,自己并非懶政,而是因為前任蕭何的治國政策源自大秦,是秦人從商鞅變法時曆經百年積累的先進經驗,蕭何認為這種經驗對大漢有益,是以沒做改動全盤拿來,也收到了巨大的成效(漢朝建立一統)。

面對着如此優秀的政策,惠帝和自己都沒有超凡的才能,去提出超越前者的新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保持穩定,讓各種政策繼續像蕭何在位時一樣施行才是最重要的。

曹相知進退,以守業為第一要務,惠帝登基後,曹參為何遠離朝政?

此時的呂後已經顯露出霸道的一面

換句話說,既然君臣們沒有做出改變的能力和必要,那麼不折騰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時候,年輕的帝王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與衆不同,總願意推翻前任的政策,來彰顯自己的偉大。然而絕大多數人都在這裡栽了跟頭,懂事理的惠帝此時也明白了曹參不折騰的原因了。

除此之外,曹參的身份也發生了改變,從當年的沛縣小吏到今天位列一人之下的萬戶侯,他擁有了巨大的地位和物質條件,這是他的宗族和後人生存壯大的重要保障,為了確定這些條件能順利的傳達到後人手上,他也不希望自己栽在政治鬥争中。

韓信、蕭何、英布、彭越,無數當年的功臣都倒在了高祖以及呂後對功臣的清算上,而曹參正是憑借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才能在複雜的朝堂上獨善其身。

曹相知進退,以守業為第一要務,惠帝登基後,曹參為何遠離朝政?

漢末攪動風雲的曹丞相

四百年後,東漢風雨飄搖,整個漢朝輝煌的曆史即将宣告終結,新的時代即将來臨,亂世風雲中,無數英雄并起,繼續了鬥争的輪回,在這其中,便有曹參的後人參與其中。

然而在四百年風雲中,并不是每個家族都能有機會延續到最後的。漢初的風雲人物中,許多人的後人在朝堂鬥争中潰敗,連累了整個宗族,不僅爵位和财富被收回,就連族人的性命都難以保全,不得不被時代所抛棄。

兩相對比下,曹參的不問朝政便顯得極其聰明了,這種選擇既保障了建立立的漢朝能夠在蕭何的治國政策輔助下平穩運作,也能讓自己和宗族遠離權力風暴的中心,充分證明了知進退的曹參的守業選擇是理智而高明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