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相知进退,以守业为第一要务,惠帝登基后,曹参为何远离朝政?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曹参是西汉第二任宰相,也是萧何的继任者,这两人在沛县时便已经和高祖相识。彼时萧曹是官吏,高祖是游民,不过二人非但没有嫌弃高祖,还和他兄弟相称,帮助他处理了不少问题,因此这两人后来也成为了高祖丰沛势力中的核心成员。

曹相知进退,以守业为第一要务,惠帝登基后,曹参为何远离朝政?

曹参像

在萧何远离朝堂以自保之后,曹参被指名出任宰相,这个行为也衍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许多人因为这个成语而觉得曹参的能力在萧何之下,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曹参不仅在当年封侯时大出风头,在晚年仍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进退得当,保住了曹氏的基业。

高祖打天下时曹参奋勇当先

昔日高祖在沛县起兵时,大约有三千人的队伍,这个队伍的人员组成大概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丰沛地区的豪强借着高祖起兵的旗号,带领私家兵马客从于高祖,此事在高祖分封功臣表中有明确记载。这一类人的数量,占整个队伍人数的一半以上。

曹相知进退,以守业为第一要务,惠帝登基后,曹参为何远离朝政?

汉初三杰都非客从

第二类,则是一些相对闲散的势力,比如樊哙、曹参这些人,虽然他们也是尽量带着宗族亲属和财产加入高祖的队伍,但是他们的实力较小,和客从者的规模无法相比。

显然,对于高祖来说,起义初期,客从者的帮助更加巨大,对整个起义有无法抹杀的功绩,因此再后来论功行赏时,但凡客从者都得到了极大的赏赐。

像第二类人员中,由于先天的条件不足,所以做出巨大贡献者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件事看起来对于他们不公平,可是在残酷的起义斗争中,却是不争的事实。

曹相知进退,以守业为第一要务,惠帝登基后,曹参为何远离朝政?

楚汉争霸时的众多势力

然而可以和客从者的功绩比肩者,虽然数量少但是也有人做到了。比如曹参,而他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他在高祖打天下的过程中奋勇当先,英勇的行为感动了整个汉军阵营: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

在高祖封赏功臣时,群臣都希望曹参能获得首功,不过高祖却将首功给予了萧何。这件事令曹参心中不快,并且托罪于萧何,二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间隙。即使如此,曹参也和萧何相知甚深,一起坐镇关中。

惠帝登基后曹参远离朝政

高祖去世前,吕后向他问政,寻找可以信赖的治国良臣,高祖首推萧何。然而此时的萧何年事已高,吕后便继续问何人可以担任萧何的继任者,高祖又推举了曹参。

而萧何去世前,同样向惠帝推举了曹参: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高祖和萧何的相同选择,加上曹参的地位和名声,使得刘盈极其信赖曹参,然而曹参任相后,却天天和手下宴饮胡闹,不问政事。有的谋士看不过去,向他提出了建议,他却给人灌酒,强迫其不能说话。

曹相知进退,以守业为第一要务,惠帝登基后,曹参为何远离朝政?

汉惠帝刘盈

曹参对于汉朝乃至刘氏后裔的忠诚,已经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可以证明是非常深厚的,因此他的这种行为,摆明了是不想过多干涉朝政。

惠帝作为一个年轻的继任者,有着属于年轻人的雄心壮志,于是便派曹参的儿子曹窋去打探曹参为何不问政事。曹窋带着皇帝的嘱托,回去刚和他爹说明来由,便挨了一顿胖揍,还被骂到他年纪小,轮不到他教训老子。

虽然曹窋年纪小,但是很明显,他是惠帝的传话筒,其言行完全代表了惠帝,惠帝让他去和曹参问话,一是想探明原因,二是想侧面提醒曹参。

以曹参的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不可能想不通此事。然而他做出的行为却有着不尊重皇帝的嫌疑,除了自己是前朝元老外,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希望通过此事回复惠帝,自己不会因为他的提醒而改变风格。

知进退的曹参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曹窋的一顿揍没有白挨,好奇的惠帝终于直接向曹参问话,才使得曹参的想法真相大白。

曹参回复惠帝说,自己并非懒政,而是因为前任萧何的治国政策源自大秦,是秦人从商鞅变法时历经百年积累的先进经验,萧何认为这种经验对大汉有益,因此没做改动全盘拿来,也收到了巨大的成效(汉朝建立一统)。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政策,惠帝和自己都没有超凡的才能,去提出超越前者的新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稳定,让各种政策继续像萧何在位时一样施行才是最重要的。

曹相知进退,以守业为第一要务,惠帝登基后,曹参为何远离朝政?

此时的吕后已经显露出霸道的一面

换句话说,既然君臣们没有做出改变的能力和必要,那么不折腾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时候,年轻的帝王为了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总愿意推翻前任的政策,来彰显自己的伟大。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在这里栽了跟头,懂事理的惠帝此时也明白了曹参不折腾的原因了。

除此之外,曹参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从当年的沛县小吏到今天位列一人之下的万户侯,他拥有了巨大的地位和物质条件,这是他的宗族和后人生存壮大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这些条件能顺利的传达到后人手上,他也不希望自己栽在政治斗争中。

韩信、萧何、英布、彭越,无数当年的功臣都倒在了高祖以及吕后对功臣的清算上,而曹参正是凭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才能在复杂的朝堂上独善其身。

曹相知进退,以守业为第一要务,惠帝登基后,曹参为何远离朝政?

汉末搅动风云的曹丞相

四百年后,东汉风雨飘摇,整个汉朝辉煌的历史即将宣告终结,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乱世风云中,无数英雄并起,继续了斗争的轮回,在这其中,便有曹参的后人参与其中。

然而在四百年风云中,并不是每个家族都能有机会延续到最后的。汉初的风云人物中,许多人的后人在朝堂斗争中溃败,连累了整个宗族,不仅爵位和财富被收回,就连族人的性命都难以保全,不得不被时代所抛弃。

两相对比下,曹参的不问朝政便显得极其聪明了,这种选择既保障了新建立的汉朝能够在萧何的治国策略辅助下平稳运行,也能让自己和宗族远离权力风暴的中心,充分证明了知进退的曹参的守业选择是理智而高明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