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湘江之畔,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自然村,當年紅軍戰鬥過的地方,如今靠着發展葡萄産業富了一方百姓。在長征精神指引下,毛竹山自然村整合人文與自然雙生态,強化鄉村文旅發展融合,推動了鄉村全面振興。 記者唐豔蘭 攝

  □本報記者 張苑

  新年伊始,伴随着2022年的第一縷陽光,位于桂林市臨桂區六塘鎮的岚岩村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清澈見底的小河繞村流淌,水中魚蝦成群,情趣盎然;古香古色的石拱橋成為了“網紅景點”,不少遊客慕名前來;白牆青瓦、飛檐翹角的農房外牆上,挂滿了喜慶的紅辣椒,寓意着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正值元旦假期,村裡的“農家樂”幾乎爆滿,遊客絡繹不絕,村民們忙前忙後,臉上卻寫滿笑容……

  “鄉村振興讓我們的村子變漂亮了,産業的發展更讓我們實作了村美民富!”村支書一語道破村民笑臉背後的秘密。

  ——這是桂林市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一個縮影。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桂林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産業更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農民持續增收。尤其是2021年以來,桂林在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征程中,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桂林路徑”,一幅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美景,正在桂林山水間徐徐展開。

  牢記總書記囑托,走出鄉村振興的“桂林路徑”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桂林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自然村考察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在得知毛竹山村依靠葡萄種植走上緻富路,過上幸福生活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欣慰。他深情地說,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鬥,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他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态,貫通産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寄托着對桂林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關懷,也為桂林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如何進行有效銜接?這是現階段的一個重要課題。2021年以來,桂林多次召開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推進會,積極探索與實踐具有桂林特色的“銜接路徑”。

  市委書記周家斌強調:“要切實做到從聚焦‘脫貧’向聚焦‘發展’轉變,把鄉村振興作為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重要依托,突出城鄉統籌、産業先行、環境改善、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努力把桂林鄉村建成大景區,形成鄉村全面振興新格局。”

  大筆繪新圖,鄉村日日新。如今,随着鄉村振興的新征程在桂林山水間開啟,從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部署,到各部門的積極推進,再到基層群衆的奮鬥探索,我市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桂林路徑”。

  産業引領,綠色田園唱響“奮進歌”

  2021年11月,農業農村部釋出《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十億元鎮億元村公示名單》,桂林的兩個鎮入圍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十億元鎮,四個村入圍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據悉,此次我市入選的十億元鎮和億元村均為全區入選數量第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被稱為“中國月柿之鄉”的恭城瑤族自治縣,有400多年的月柿種植和加工曆史,恭城月柿系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2021年,恭城月柿種植面積約22萬畝,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國家,促民增收緻富,助力鄉村振興。圖為恭城蓮花鎮一村民在曬杮子。 記者劉教清 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興安縣靈渠景區從業人員在靈渠表演傳統捕魚。 通訊員遊擁軍 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秀峰區“詩意桃花灣”田園綜合體。近年來,秀峰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着力打造“生态美、人文美、田園美”的田園綜合體,使百姓受益,讓村民“從美麗鄉村走向美麗生活”。 通訊員王戰飛 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龍勝各族自治縣将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在交通建設上,以“四好農村公路”建設為目标,打通“最後一公裡”,推動“村村通”變“組組通”。圖為通向細門村孟山組的公路。 通訊員潘志祥 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岩村一景。 通訊員伍文悄 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桂林山水間唱響新時代“田園牧歌”

  ▼源江村委周家園村位于興安縣興安鎮西南部山區。風電項目的入駐和開發,讓周家園村率先建成了布局合理、規劃統一的新農村。   (資料圖檔)

  (上接第一版)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振興。 發展特色産業一直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要途徑和抓手,也是桂林市委、市政府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我市不斷壯大糧食、柑桔、特色水果、蔬菜、中草藥、優質家畜等6個超百億元産業叢集,推動農業産業化、規模化、集聚化發展,先後湧現出40個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4個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21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數量均為全區第一。

  全市各地積極探索,闖出了不少産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子。目前桂林市基本形成了每個縣(市、區)都有一到兩個主導果品或“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産業格局,湧現出荔浦沙糖桔、恭城月柿、陽朔金桔、興安葡萄、資源紅提、灌陽黑李等一批特色明顯的水果主産縣、水果專業村屯。

  不僅如此,我市還積極借助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優勢,以22個田園綜合體建設為載體,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産業,貫通産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據統計,我市共有6個縣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号、6個村屯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号,桂林鄉村休閑四季遊成為全國首批十條精品線路之一。

内外兼修,山水美景印刻“鄉愁詩”

  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富有桂北民居特色的設計與裝點,讓樸實的農房煥發生機;修複古民居、建設村史館、挖掘文明鄉風故事,一個個“走心”的舉動彰顯了美麗鄉村的深刻内涵……

  實施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是深入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我市把實施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形成了“市級統籌、上下關聯、齊抓共管”工作格局,明确了鄉村風貌提升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建構了指揮有力、工作高效、安排有序的工作體系,以“一盤棋”串點連線成片打造提升農村風貌,推動鄉村從“一處美”到“全域美”。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兩高”沿線近400個村莊環境整治、3萬餘棟農房改造,重點打造了“永福—臨桂—陽朔高速公路”“321國道桂陽公路段”“全州紅軍大道”為代表的示範路線,以及大美漓江、九曲龍溪等示範區,以點連線帶面,形成了“點上有精品、線上有風景、面上有形象”的局面。

  鄉村風貌提起來了,文明新風也要樹起來。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和鄉村風貌提升工作中,桂林市在注重提升鄉村“顔值”的同時,同樣注重鄉風文明建設,提升村莊的内在氣質:不僅深挖各地文化内涵并融入風貌提升改造項目中,還修建了一批文化、娛樂、休閑運動場所,建立了村民理事會,制定了村規民約等,提振鄉村建設的精氣神。

  不僅如此,我市還結合各地實際,主動挖掘鄉村文化内涵,凸顯自身特色、講好鄉土故事,凸顯魅力鄉村背後的深厚底蘊。如全州才灣鎮的紅色文化,陽朔高田鎮的壯族文化、舞獅文化,靈川江頭村的廉潔文化,臨桂岚岩村的鬥雞文化和永福的福壽文化……對這些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并巧妙融入到鄉村改造的各個項目中。鄉村文化的挖掘和提升,留住了農村文化底蘊和鄉愁記憶,提升了村莊的内在氣質,也凝聚起了建設美好家園的強大合力。

  如今,2022年已經到來。桂林正在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的新征程中奮力前行。桂林充滿希望的田野裡,依然回響着振奮人心的“田園牧歌”,山水間的魅力鄉村正踏出與時俱進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