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中超總結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本土制造!

首次跨年賽制的2021賽季中超聯賽正式落下大幕,山東泰山時隔11年後重登冠軍寶座。在後金元時代,中國足球受經濟和疫情的沖擊,舉步維艱。22輪、176場比賽,16支球隊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值得訴說。本報将從本期開始對2021賽季中超聯賽進行多角度總結。

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中超開啟了“後金元時代”。疫情的沖擊,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足球的經濟危機,導緻大牌外援、外教大量流失,進而令競技場内的技戰術水準以及比賽品質大幅度下滑。而出于防疫方面的考慮,中超又不得不空場進行,且賽程密集,球員身心疲憊,更進一步加劇了比賽品質的下降,甚至喪失了觀賞性。但是,泰山奪冠也映襯出本質,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也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

1

“含金量”之說凸現本質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筆者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即中國足球并不是生存于“真空”之中,更多地是依存于社會現實中。整個社會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對待足球是一種怎樣的态度,足球對我們的回報就是什麼。當我們一直希望中國的職業足球發展是在“絕對公平”、“絕對公正”下全面展開時,也就顯得很不現實。因為足球在資本的全面介入後,資本固有的“逐利”本性不可能不對職業足球本身的發展産生影響與沖擊。最緻命的一點,就是“金元時代”的中國足球将原本是一個“大衆化”的運動項目變成了一個隻有少數有錢人才玩得起的“小衆項目”,高度壟斷及資本的無序擴張,一度令中國足球看上去風光無限,短期之内成績方面似乎也有所突破,但并未給中國足球帶來實質性的進步與積極影響。

而且,由于中國的職業足球基礎是直接建立在“企業或公司”基礎之上;而歐美因為職業俱樂部首先是建立在“社群”基礎上,再發展與建立公司去參加職業聯賽。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過程、性質也就徹底決定了中外俱樂部截然不同的命運。更決定着職業足球、職業聯賽發展截然不同的途徑與方式。因而,金元時代結束後,當中超各隊在母公司或企業受到國家經濟調控政策的影響下,無法再像過往那樣無節制地投入後,前後所造成的反差巨大,自然令人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失落感。

也正因為此,在泰山隊時隔11年重新奪取中超聯賽冠軍之時,衆多習慣了大手大腳“造錢”的人會提出所謂的“含金量”一說,認為泰山隊的冠軍價值不如以往的廣州隊、海港隊。而這種提法實質是過去金元時代思潮的一種慣性延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是中超金元時代最好的寫照,像山東這樣以注重青少年梯隊建設、一線隊主要以自己培養的球員為主的俱樂部球隊反而為外界所看不上,因而才會産生所謂的含金量一說。但實際上,泰山隊的模式才是中國足球發展原本應有的模式。是以,資本退潮與否,泰山始終是穩定的。

2

競技下滑因外援品質下降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超靠外援”是中國足球步入職業化之後就已經形成的一大特征,貫穿于中國職業聯賽發展的各個不同曆史時期。“金元時代”,衆多世界級的大牌外援在金錢誘惑下紛紛來到中國淘金,這極大地提升了聯賽的技戰術水準與品質。但這種水準與品質的提高,是因為外援水準和品質的提升而帶來的,并不是職業球隊賴以生存的基礎即本土球員技戰術水準與品質的提升。甚至更多時候,由于本土球員技戰術水準與品質反而給人以“王小二過年”的感覺。

是以,當這些大牌外援離去之時,整個聯賽的品質與觀賞性大幅度下滑明顯。于是,很多人都在感慨:過去的2021賽季中超聯賽“沒法看”或“看不下去”,原因就在于各支隊伍的外援品質呈明顯下降之勢。就像北京國安在奧古斯托、比埃拉、金玟哉、巴坎布等四外援首發之時,具備與以往“暴力鳥”領銜的廣州隊對抗的整體實力,但如今就隻剩下席爾瓦一名外援前鋒,即便是與同一位置的巴坎布都不可同日而語,更不用說還少了其他三名絕對核心級的外援。于是,國安又何以去與奪冠隊伍相抗衡?而2021賽季國安隊中的國腳人數與2020賽季相比并未減少。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國安在2021賽季與2020賽季中的反差,恰恰佐證了剛剛結束的中超聯賽在技戰術水準與比賽品質下降方面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外援的變化。但是,以目前中國足球的現實水準,想要令隊伍發生變化,短期内快速見效就是燒錢引進大牌外援。可燒錢并非長久之計,更無可持續性,是以在俱樂部母公司遭遇經濟困難時,才會令中國足球呈現如今的一地雞毛。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疫情進一步加劇了中超危機。因為要嚴格執行國家的防疫政策,當國内衆多行業都是以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沖擊時,中超聯賽的這點影響與沖擊恐怕也就根本不值得一提,這是中國足球在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與行業中地位不高的現實所決定的,尤其是與教育、就業、醫保等事關民生的問題相比。是以,類似像“空場”、“賽會制”等這樣奇特的情況,并非中國足球管理部門、管理者所願,而是中國社會的現實所決定。于是,再與近鄰韓日、甚至歐美職業足球進行比較也就顯得沒有現實意義。

3

足球發展之路總是曲線型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面對“後金元時代”的中國足球,更多的人是失望、悲觀,但就中國足球人而言,順利完成過去一個賽季的中超聯賽,某種程度上是在“自救”,而且是在克服了諸多不利因素的大背景下。類似像張外龍這樣的南韓老帥在重慶兩江競技保級後現場動情演說,已經充分說明了目前大環境與大形勢下,足球人之不易,更折射出中國足球人的“不甘”。這種“不甘”恰恰就是中國足球的希望所在。

當我們在總結與回望過去一年的中超聯賽時,我們必須要看到:2021賽季中超聯賽在整個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史中,僅僅隻是一個“片段”,或者說僅僅隻是一粒“小水滴”。任何事物的發展與前進,總是波浪型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隻是實體學上的原理,在人生經曆、社會發展曆程甚至具體到中國足球時,距離最短的往往是曲線而非直線。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是以,當2021賽季中超聯賽被普遍認為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之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在短短的不到30年時間裡,以往已經多次經曆過類似的場景,像2001年十強賽出線後,中國職業聯賽就開始陷入低谷中,特别是2004年中超元年還爆發了“G7事件”。那一段時間裡,外界也認為中國足球要“完蛋了”、“沒救了”。如今,中國足球結束“金元時代”後,現實與當年的情景頗有相似之處。目前的客觀大環境下,中國的職業聯賽一直靠地産支撐,地産公司受國家政策影響而陷入不景氣狀态中,勢必影響到俱樂部。而且疫情更是進一步加劇了當下中國足球的不景氣。但是,畢竟尚未到“天塌下來”那一步,隻要足球依然在中國還存在,就不可能徹底消亡。

某種程度上,資本的大量介入以及各種利益之争,讓中國足球單純變成了一種“工具”,成為衆多私企、私人老闆尋租的“名利場”。而如今,“資本潮”退卻後,反而未必不是中國足球發展的一次難得曆史機遇,正是可以讓中國足球回歸足球本質、回歸社會的一次契機。就像泰山時隔11年重新奪冠那樣,說到底,自己制造還是王道。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如同國内其他領域特别是科技界那樣,“卡脖子”的情況不斷發生,唯有自強不息、打造自己的“中國制造”,走國内國際雙循環道路,才能突破重圍、在世界站穩腳跟。中國足球其實也一樣,唯有培養出自己的優秀球員,才能夠真正先在亞洲足壇立足。今年将承辦世界杯賽的卡達在這方面已經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過去這麼多年來依靠“燒錢+歸化”,始終未能在亞洲足壇占據一席之地,是卡達精英學院自己培養出來的一批精英球員,才讓卡達隊稱雄亞洲、奪取亞洲杯賽冠軍。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而“中國制造”首先就是從職業聯賽起步。該是中超全面重新洗牌的時候了!

馬德興:2021中超賽季總結 中國足球需要“中國制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