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于中肅集》中如此評價于謙:“公曆事三朝,服官三十餘年,位極人臣...其孤忠峻節更曆夷險,先後一日,凡遇休暇,諸子百氏之書,涉獵無遺,為文有奇氣,而主于理,詩詞清逸流麗,人争誦之……詠詩皆揮筆立就,尤長于奏疏,毎政事旁午,章日數十上,累千萬言,不假構思,揮翰如流,人稱為天下奇才雲。”

于謙,是中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的五十萬精銳都損失殆盡,可謂國家危難之際。衆臣紛紛主張退避,唯有于謙挺身而出,扶持朱祁鎮之弟朱祁钰登基,為景泰帝,并但對南遷,親自部署戰略。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最終與瓦剌決戰于北京城外,并且取得了勝利,史稱“北京保衛戰”。可以說,于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明朝轉危為安并逐漸走向中興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等到朱祁鎮再次上台,立刻處死對大明王朝有着再造之功的于謙,讓人嗟籲不已。

受任危難之際,挽大廈将傾

于謙,字廷益,号節庵。少年于謙便有着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的志向,1421年時,于謙考中進士,從此走上仕途。

于謙為官清廉且剛正不阿,才幹出衆。1426年時,他鎮壓了漢王朱高熙的叛亂,得到了宣宗的極力贊賞;巡按江西時,他平反冤獄并革除弊政,被百姓稱為“神明”……

種種可見,于謙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清官、好官。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公元1449年,這是大明立國以來遭受最嚴峻考驗的一年。土木堡成為了明朝中央軍的墳墓,明軍的“三大營”全軍覆沒了,無數的文武百官戰死,就連明英宗也被俘虜成為了人質。

瓦剌首領想要英宗來打開邊關的城門,軍隊直逼北京,此時的形勢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明朝的精銳軍事力量和中央機構都幾乎被摧毀,無從禦敵,若是稍有不慎,大明的江山就要化為烏有了。

于是衆臣群龍無首,人心惶惶,不少的大臣都主張南遷。此時,剛剛上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厲聲喝道:“凡倡議南遷者,立斬不饒!”。

于謙一舉之力抵南遷、立新君、守北京。在他的部署下,第二年瓦剌戰敗,并向明朝求和。于是在瓦剌當了一年俘虜的英宗被迎回了京城,但此時已經有了景泰帝,是以英宗被冠上了“太上皇”的尊号,并住進了南宮。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然而,景泰帝唯一的兒子卻死了,于是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等到1457年一月,景泰帝忽然病倒,從此一病不起。于是,英宗被都禦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和武清侯石亨等人迎回了金銮殿,再次掌控了朝政。

威脅帝王權威

而于謙的下台和死亡不是因為其他,正是因為他挑戰了朱祁鎮的帝王權威。

盡管于謙讓朱祁鎮能夠安然回到北京城,對他是有恩的。但對于朱祁鎮作為皇帝的權威來說,于謙便是對立的。

衆所周知,于謙廢掉了朱祁鎮,盡管他當時如此作為确實是為了大明王朝,也是出于朱祁鎮的生命安全考慮。但于謙此舉還是挑戰了朱祁鎮作為帝王的底線,自古以來,有那個行廢立帝王之事的臣子,能夠得到好下場呢?幾乎是沒有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允許有人挑戰自己的權威。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朱祁鎮原本是至高無上的帝王,但是他卻經曆了一個被俘虜,被廢掉,又複位的階段,其中甚至還被景泰帝幽禁長達七年之久。這期間,朱祁鎮所受的辛酸、悔恨和羞辱,無疑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

而在朱祁鎮的心裡,于謙便是他經曆這一切的見證者,是他的心理陰影。也隻有殺掉于謙,才能夠為他樹立權威,并挽回帝王的顔面。

當然,單單是為了帝王的權威和自己的面子,英宗就殺掉于謙還是有點牽強的,畢竟于謙在經曆了北京保衛戰後已然成為了“救世主”。英宗的毅然決然殺掉于謙的背後,還有其深層原因。

公權力的平衡,削弱文官集團的必然

明英宗并非是沒有野心和主見的人,這一點從他曾經連續動用幾十萬軍隊,不斷南下鎮壓西南的麓川土司這一點來看就能夠看出一二了。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衆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貧苦,奪得天下後在國家治理上面花的功夫可謂是巨大的。因為是以武力打下天下,是以朱元璋曆來看不上文人,對文官士大夫的打壓更是嚴重,實行的廠衛與廷杖制度可謂前無古人。

在土木堡之戰之後,無疑是對武将與太監集團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明軍的全軍覆沒使得武将的實力遭到了衆人的質疑,而太監則是被文官趁機安上了阻礙視聽和蒙蔽皇帝之名。

于是文官集團通過此次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證明了文人的實力,擴大了文官集團的影響力,就連皇帝的存廢問題上,文官也有了話語權。

明英宗正是在傳回北京後,才發現局勢已經非常不利了,以往勢弱的文官隊伍如今十分膨脹,甚至形成了威脅皇權獨大的政治勢力。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于是,明英宗才同太監與武将集團聯合起來,在三方合作下,文官集團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而作為文官集團中樞的于謙,自然是必須殺掉的,以至于發生了後來的奪門之變。

是以在朱祁鎮複位當天,他便下令将于謙投入大牢。朱祁鎮還将自己複位後的年号改為“天順”,其意是複位乃是“順應天意”。

小結

毋庸置疑,北京保衛戰在明朝的曆史上有着無可替代的意義,正是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沒有讓北京城陷入被動的境地,成功保住了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

但對于明英宗來說,于謙卻忽略了他一個帝王的自尊和威嚴,無論是不顧他在後金手上,毅然立新君;還是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勢力的壯大和幹預,都是使得英宗明知道于謙是冤枉的情況下卻仍然将其置于死地。

于謙一心為大明朝,一心為百姓,最後怎麼會落得被處死的結局?

而對于謙來說,他這一生都隻知謀國不知謀身,他忠心報國,報的是天下的百姓和整個國家,而不是某一個皇帝。也正是因為如此,于謙可堪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參考資料:《于中肅集》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