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物資保障一線,看到了西安保供的另一面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張靜 每經編輯:賀娟娟

眼下,西安疫情防控處于關鍵時期,除了對疫情拐點的高度關注,居民基本生活如何保障、物資是否充足等亦是熱議話題。

而在猝不及防的“疫”考中,做好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經濟總量破萬億的特大城市的物資保障,其中不易顯而易見。

粉巷财經(ID:nbdfxcj)采訪到一位正在投身物資保障一線的從業人員,希望從理性的視角,以其親身經曆與感受,盡量客觀地還原西安物資供應與配置設定的真實情況,以及釋疑疫情緊要關頭,部分區域物資保障何以存在滞後。

1

12月23日零時起,西安進入封閉式管理,我隐約意識到了這場疫情的嚴重性,按照計劃,本來元旦要去翠華山玩,疫情來臨之後,不敢去,也不能去,于是買了很多零食在家吃吃喝喝,日子倒也過得安适。

1月2日,我接到機關打來的電話,詢問我所居住的小區是否是封控區,保障人員能否持證返崗,現在下沉人員人少,事多,壓力大。其實在此之前,我每天都能看到工作群裡各在社群、村下沉人員的工作日志,的确很辛苦。

并沒有猶豫,當天下午我就從家趕回公司,路上空空蕩蕩,開車途中,甚至有喜鵲直接停在路中央,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城市從熱鬧回歸靜默的巨大轉變。

根據工作安排,我被外派至物資組工作,負責轄區40多家社群的物資轉運工作。也就是到了物資組,我才真切體會到這場疫情背後的艱辛。

我在物資保障一線,看到了西安保供的另一面

圖檔來源〡受訪者供圖

物資轉運,顧名思義,就是把從上級接收到的物資精準、有序、高效地發送到各個社群。看似隻是“二傳手”的工作,但疫情發生後,防護服、隔離服、外科手套、醫用口罩、試管、棉簽等大量平時根本不了解的物資,此時需要快速學習相關知識,才能進行“套餐式”配送。

尤其在封控區,垃圾袋、保鮮膜、卷紙、社會捐贈困難戶蔬菜、甚至鍋碗瓢盆等事無巨細的“小物資”,也要“應有盡有”。雖然零碎,但系着每個人在這段艱難時期的希望。

作為疫情防控戰役中的一個陣地,物資轉運工作必須緊緊咬合着防疫工作的生活節奏。無論多晚,社群一線人員走進倉庫,都要有已經搭配好的“物資包”,以便及時滿足前線的各類需求。

一個20小時運轉的物資倉庫,會配備10-12名員工,員工的工作被精确切割為三個時間段,每段8小時。早班7點-15點,下午班15點-22點,夜班22點-次日3點,人員分批次輪崗服務。大多數時候,如果出現人流量大、人手緊缺,還會再安排志願者,從晚7點到次日7點,人員不間斷連續工作12個小時。

2

為什麼會這麼高強度工作?很簡單,物資來了,要裝貨,社群人員來了,要取貨,物資和社群人員一塊來,那就是連裝帶取,由于物資種類特别繁雜,現場手推車、地牛遍地走,取貨單、存貨單滿天飛,人與人相隔2米就聽不見對方說什麼。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工作4個小時,就會頭昏眼花。

具體而言,一天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清晨7點55分,點貨人員提前到崗,套上工作服,戴上一次性帽子和手套就鑽進了存貨區,清點貨物,準備迎接第一波拿貨的社群。

例如,早晨九點半左右,有社群從業人員前來取物資——120個隔離服、50個防護服、40個面屏、2000個試管、334個棉簽。這就需要取貨人員按照需求取貨,非整數還得破箱單數,一旦出現高峰排隊取貨,工作量就會瞬間暴漲。畢竟物資來之不易,一線人員工作也不易,是以出貨原則就是,多一個不幹,少一個不行。

好在,存貨取貨的高峰期來得急,散得也快,人群一窩蜂散去,喧鬧的倉庫一瞬間又歸于平靜。12點-16點之間往往是人潮靜默期,我們需要趁着這個點完成清點、整理堆放、補充急缺物資等工作。

16:00-00:00,第二波取貨高峰到來,魚貫而入的人擠進倉庫,即使是飯點,也得輪流甚至推遲用餐。由于倉庫有蔬菜,無法供暖,餐食不超過5分鐘就會變涼。

我在物資保障一線,看到了西安保供的另一面

圖檔來源〡西安釋出

部分從業人員時常是煮一碗泡面蹲在隔離服箱子上面吃,社群的人一來,就能迅速站起來,重新戴好口罩和帽子,分發物資。其實,有專門吃飯的桌子,但沒有人會說他,因為每個人都太忙了。

我們所負責的40多家社群,情況不同,人數不同,領貨時間無法固定,是以,即使提前配好,也必須得等他們全部拉走才能結束當天工作,而這一等,就到了夜間22點。

如果領貨人員22點後還是在路上,或者需要再等等,那麼,第三班“接續”的從業人員會接替崗位,繼續運轉下半夜的5個小時。

直至新一天的早八點,黎明劃破黑暗,倉庫門口重新吵嚷起來。早班的物資組人員從家中趕來,穿上工作服,進入倉庫大門,仿佛昨天的疲憊不曾發生過,看着黑黑壓壓的“物資山”,還沒回過神,背後就會有人推開門問,“有人嗎,我是XX社群,來領物資。”

“好的,馬上給你配比,請稍等”。

3

近期有不少網友議論西安物資保障存在滞後等問題,在此,我以自身實際經曆解釋一二。

關于醫療物資配送及時性方面,每天封控、管控區區域都在變化,核酸人數也會随之變化,作為物資供應方,無法提前預知或摸索出數量規律,再加上物資來之不易,為了避免浪費,隻能采取“事後供應”,這種供應方式的優劣勢顯而易見,但眼下,這種方式的的确确可算是最優解。

關于物資種類多樣性方面,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标準水漲船高,個性化需求層出不窮;再加之此次疫情的德爾塔病毒傳染性極強,一線人員所需要的醫療物資種類較之以前,也是大幅增加。這兩種“增加”累計在一起,工作量與配送範圍幾乎無法計量,在極其緊張的人員數量下,配送出錯率難以避免會升高,工作效率亦會肉眼可見地下降。也是以,隻能先保證基本物資不出錯,保證先把這場“硬仗”打赢。

我在物資保障一線,看到了西安保供的另一面

我印象較深的是,有次一位頭發花白的社群從業人員來倉庫取物資,期間在倉庫外坐了好長時間,物資領取完也沒有很快離開。有物資組人員注意到他臉色通紅異常,休息期間整個頭伏了下去,擔心他累壞了,又擔心錯過一線物資分發,故而上前拍醒他,他卻說,“我連續三個晚上沒合眼了,讓我在多休息一下,你看見我頭發白了吧,其實我才37歲……”

事實上,這也是物資保障組的所有人的常态,不分晝夜地繁忙。且不同于白班,夜班人員幹的都是“硬活”,需要在次日早晨前将所有貨物挨個檢查、處理一遍;半夜也會有物資送達,當送貨的物流車準時到達門口,又需要忙着點貨、搬運、上架,至少兩個小時;結束後,還需打掃衛生、燒水等,大家打趣道,“就當是在健身,忙完基本上就沒勁了”。

也正是親身經曆了物資配置設定的完整流程,我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線抗疫工作事無巨細的繁雜,體會其中的艱辛與不易,在從業人員極為緊張的情形下,西安千萬人口的衣食住行,即便隻是基礎保障,也難免會有滞後性,或者,些許不足。隻是希望,大衆對物資保障工作能多一分了解、多一點寬容,畢竟,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