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極目時評|“恩人删除了我微信”,找與不找,愛心都在那裡

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謝洋(化名)是西南民族大學大四學生,七年前,謝洋偶遇了徒步旅遊的飛行員冰哥(化名),得知謝洋家境困難後,冰哥開始資助他上學。1月1日,冰哥又給謝洋轉了6000元,還鼓勵他:“等到你畢業的時候,忘記有人幫過你這回事……”之後,謝洋發現冰哥删了自己的微信。(據1月5日人民網)

最終,謝洋在媒體的幫助下找到了冰哥。他是位飛行員,今年32歲,出生在福建一個偏遠縣城,已先後資助了七八名學生,還有一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冰哥說:“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不能給他們心理造成負擔。”

冰哥說得真好。能默默無聞地做慈善,還站在受助者的角度思考,這是一種格局和境界。

做慈善,是一個技術活。有的人做慈善,生怕别人不知道,請來媒體,在鏡頭前大張旗鼓宣傳,給自己立“人設”,最後有人一挖,根本就是“假捐”,形象轟然倒地。

但有的人做慈善,卻能做到默默無聞。比如甯波的“順其自然”,23年匿名捐款超千萬。還有的人,即使被曝光,對指責、質疑都一笑而過,繼續做好事。

其實,隻要是真捐了,大張旗鼓也好,默默無聞也罷,都應該鼓勵和支援。但後者,卻往往更能打動人心。“恩人删除了我微信”的報道一出來,有網友就說,讀着讀着眼淚就出來了。也有網友說,你不想出名,但我們還是希望你能出名。

做慈善不求回報,這話不假。但資助人還是希望,自己做的善事能有正面回應。誰不希望自己資助的學生,能走出深山,考上好的大學,走進社會成才?誰不希望自己資助的人,能夠對社會盡一份力,将愛心傳遞下去?

受資助是一種道德壓力,也是一種正面激勵。但是,最終能否達到預期,因人不同、環境不同,恐怕也會有不同的結果。“不給他人造成心理負擔”,其實還是想讓他們卸下包袱,輕裝上陣,迎接更多挑戰。

“冰哥”之是以讓人感動,就是這種“順其自然”的心态。人生之路很長,從此靠你自己。反過來說,這也是一種激勵。

找人的謝洋,也讓人感動。資助自己的人删了自己的微信,和恩人斷了接觸,内心這關過不去,非要找到他,這才安心。這也是一種格局。

我相信,他真的是将這種壓力,當成了一種正面激勵,激勵他人生從此勇往直前,等他有能力了,他一定會将愛心傳遞開去。

有人資助過“冰哥”,“冰哥”也來資助别人,這種傳遞,不都是默默無聞的嗎?我們從那些走紅的“博士論文緻謝”“博士論文後記”“清華學生樹洞文”中,不難看到一個個“冰哥”的身影,在他們的成長路上,送來溫暖,為他們點亮人生的燈火。

“冰哥”們就隐藏着人群裡,順其自然地為他人點燃希望,播撒着愛心的種子。找與不找,恩人就在那裡,愛心就在那裡。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