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北京冬奧延慶賽區“追風”的年輕人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喆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位于北京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将承擔滑降、超級大回轉、雪車、雪橇等比賽項目。這裡露天、半露天的比賽環境給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山滑雪中心的競速賽道,從山頂到山腳的垂直落差有900米,運動員滑行速度能達到100公裡/小時,在某些起跳點高差能達到50米左右。”雖然因為速度快、觀賞性強,這裡被稱為“冬奧皇冠上的一顆明珠”。但在延慶氣象台副台長、冬奧氣象保障人員闫宏亮看來,一點橫向風可能就會對運動員成績,甚至安全造成影響。

其實早在2014年,冬奧氣象綜合監測系統的建設就已經開始。當時,闫宏亮和同僚們在沒水、沒電、沒路、沒有通訊的條件下到海陀山“拓荒建站”。每次身背幾公斤的儀器,再用騾子馱上更重的儀器,一趟趟往山上跑,在延慶海陀山上完成了自動氣象站和天氣雷達的建設。

在北京冬奧延慶賽區“追風”的年輕人

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延慶氣象服務組工作地。

在北京冬奧延慶賽區“追風”的年輕人

闫宏亮在介紹服務冬奧的氣象系統、平台。

2017年,北京市氣象局成立了冬奧北京氣象中心,下設一辦十組,闫宏亮所在的延慶氣象服務組作為其中一組,面向競賽團隊、場館群指揮中心、城市運作指揮中心等多個需求方,承擔了競賽場館和非競賽場館的預報服務、裝置維護搶修,同時也承擔了賽區及外圍交通運輸、森林防火、城市運作保障多項工作。

在這個由49人組成的團隊中,年輕人占了絕大部分,其中年紀最小的是1996年的。

“賽道的垂直變化大,每個點位的特點都不一樣,而且高山上各種要素變化劇烈,如何把握風的演變規律是我們氣象觀測的一個難點。”闫宏亮提到。

為了積累預報經驗,延慶氣象服務組的隊員們經常要上山體驗天氣。特别是遇到下雪、刮大風等轉折性天氣時,更要追風逐雪,頂着惡劣天氣去山上走一圈,看看每個高度、站點風的變化情況,結合自己已有的氣象知識,把預報情況和實際情況進行反複對比。就這樣,他們一堅持就是5年。

為了更精準地提供氣象服務,科技力量也被融入冬奧氣象預報之中,比如多元度冬奧預報業務平台、冬奧現場氣象服務平台、冬奧氣象綜合可視化系統等。其中可視化系統,通過自動站、雲能天、垂直覺測、雷達等不同分類,把賽區的氣溫、濕度、風向風速等實時氣象資料集中、直覺呈現出來。

另外,相較于日常的氣象監測,在賽區這樣一個地形變化劇烈的小尺度、微小空間裡進行監測,需要建設密集的監測網。同時由于監測站點是沿着賽道建設,從場館建設到最終定型中間經曆了很多變化,是以站點采用的是鋼架結構,有可拆卸、便于遷移的特點。

經過不斷積累在複雜地形下的預報經驗,在測試賽期間,延慶氣象服務組提供賽時服務、場館指揮、城市運作、森林防火、大氣環境、交通運輸、掃雪鏟冰等10類氣象專報898期,日常決策資訊509期;探測運維人員,累計完成巡檢維護74次、維修搶修56站次,觀測雪溫51次。

據了解,北京冬奧會期間,延慶氣象服務組将有11人參與到核心賽區的氣象保障中,其中将有7人在後方負責根據監測資料制作賽區的氣象服務專報,保證每小時更新;另外4人在賽區内負責對後方傳來的氣象服務專報進行詳細的解釋,與前方的裁判、教練員以及賽事組織方針對未來天氣變化趨勢進行及時溝通。

在北京冬奧延慶賽區“追風”的年輕人

從業人員在進行各種資料的記錄。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