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這個人物,在三國中似乎屬于襯托型的:周瑜和諸葛亮,襯托出後者的大氣和"多智近妖";周瑜和魯肅,則襯托出後者對于割據生存的格局……
其實,曆史上的周瑜和《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完全可以說是兩個人!赤壁之戰的功勞,其實當屬周瑜;而周瑜和魯肅對劉備集團的态度,展現出的并非是兩人的格局,而是周瑜對未來的探測能力。而且,由于周瑜針對劉備所作出的神預言未被孫權采納,東吳一度面臨亡國的危機!

赤壁之戰實為周瑜之功
根據史書記載,赤壁之戰前最重要的環節并非是所謂的草船借箭,而是黃蓋詐降和火燒赤壁,而這兩個計謀都是周瑜一手謀劃并親自動手實施的,根本就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即便是著名的“借東風”,也是周瑜對戰區氣候的了解。
而且在火燒赤壁這件事上,具體過程其實并不簡單,可以說比《三國演義》杜撰的"草船借箭"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借着對江面風向的了解,保證讓黃蓋的船能順利沖向曹軍戰船,是為“天時”;
對面的曹軍不習水戰,曹操陸戰狡猾,水戰毫無經驗;而東吳以長江為天險,大軍順長江而布防,早已熟知江面一草一木,是為“地利”;
派出的戰船,船内裝滿易燃的幹柴,船裡澆油,船外裹布,船上還插着旌旗。很明顯,此為絕對的“自殺式”攻擊。猛将黃蓋及其部下甘願請戰,在如此敵我懸殊的情況下還願意進行詐降而非投降,是為“人和”。
同時,當黃蓋的戰帆揚起之時,曹軍見大戰在即而敵軍重要将領來降,怎能不叫人欣喜,因而曹操的軍隊看見"投降"的船隊,不少士兵都紛紛來到船邊一同觀看這一"重要轉折時刻"。
于是這些易燃戰船一路毫無阻攔,直到距離曹操的聯營隻有二裡地時,同時"自燃",火勢加風勢,黑煙烈火間,讓曹操軍隊死傷無數,終是慘敗。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周瑜的謀略過人和《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過度修飾"。
東吳看穿劉備第一人
在這,問題來了,周瑜既是如此眼光獨到、思維靈活,為何會神預言并差點讓東吳亡國呢?
周瑜怎麼會沒看出劉備的野心和他的種種潛在優勢,正因如此周瑜才會作出"此人不死,東吳必亡"的神預言,但再神的預言也需要付諸行動才能有所改變。
早在劉備要來"借荊州"時,周瑜就曾建議孫權要軟禁甚至是直接除掉劉備,可謂是東吳看穿劉備第一人。畢竟劉備不是什麼善茬,這一事實曹操已經深有體會,天下也是有目共睹。除此之外,周瑜也明晰劉備種種看似"認慫"舉動背後的野心。
但是無論怎麼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從天下大勢講到劉備為人,周瑜的一番論證與結論終究還是沒有被孫權采納。
而明知劉備必會成為危害東吳的大患,周瑜又怎麼會在勸谏上草率放棄?結果這一谏,就是谏到去世。《三國志·魯肅傳》上,詳盡地記載了周瑜寫給孫權的遺言:
“方今曹公在此,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翻譯過來,即是:“如今曹操在北方,戰争絕對是避無可避,但是不管蟄伏在我們旁邊的劉備就像是養虎為患……如果能采納我的意見,我便死得其所了。”
公元210年,周瑜英年早逝,但這樣"誠摯"的建議因為魯肅的“聯劉抗曹”和孫權本人的私心,最終還是沒有被采納。而劉備順利地從孫權手中借走了荊州南郡,還在此"發家緻富奔小康",從南郡向西川進發,并奪得廣闊的益州。
一番騷操作下來,不僅孫權想要讓劉備先行抵禦曹操這一小算盤被砸的稀爛,劉備還占盡川蜀,徹底擺脫孫權并逐漸開始叫闆。
劉備不死,東吳必危
公元222年,周瑜的神預言開始應驗。這一年,劉備正式與孫權撕破臉,并發動夷陵之戰,兵勢強勁,決意要取東吳。此時,到底是劉備真要為兄弟報仇,還是要借失去兄弟之痛攻取東吳,這個二選一的問題實在讓人難以揣摩。
但無可否認的是,此時的東吳才真可謂是"危急存亡之秋",因為劉備的軍隊不僅壓境,還已經過了東吳國境兩百多公裡!更何況,此時的東吳幾乎無帥可用!
幸好,江南此時人才未盡,關鍵時刻站出來個陸遜,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東吳。然而,東吳在夷陵之戰中雖然取得了勝利,守住了荊州,但國力也是深受戰争打擊。
從周瑜去世到劉備正式亮出利爪、發動戰争,東吳險些亡國,不過十二年。周瑜看人之準、預言之神令人歎服,而孫權也為自己的"一意孤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在三國中,每個人物的存在都曾左右過那個時期的程序,正如周瑜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魯肅的聯劉抗曹,也為後續的孫劉大戰做了一段鋪墊。這兩人對于劉備的看法,造就了不同的結局,完美展現出現實中對于“養虎為患”和“與狼共舞”的了解。
其實,在三國時期那些津津樂道的人物背後的故事中,每一個人物的謀略、處世原則,都暗藏着一定的智慧。
當然,往小了說,這些謀略以及英雄們背後的為人,個個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經典例子,供我們探究在複雜的社會之上應如何處事。例如,司馬懿70歲篡位的故事告訴我們,起點差一點沒關系,做好自己,讓自己變強,熬到最後,絕對是赢家。當然,這裡的“熬”不是熬夜,也不是熬命。正确的了解,應該是做好準備,耐心等待時機。
如今,我們或許時常會遇到自己不曾料到的難題,也時不時會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但在社交和工作中,我們不得不迎難而上,或許大多數情況能夠迎刃而解,但有時回想起來,難免會覺得哪裡處理得不太得當;而在工作規劃上,有些計劃看似非常完美,其實還有着我們看不到的纰缪,甚至深藏着下一步的機遇……
“讀三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學習之道——學謀略,古為今用;學為人,混迹社交。而讀懂三國,就更能幫助我們遊刃有餘地處理這些人情世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