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很多大詩人會避免這種詩病,何謂詩中的龃龉病?

前言

以前提到過幾種詩病,發現最不為人注意的是龃龉(juyu)病。

因為這是聲律上的小毛病,現代人作詩有時會疏忽。另外,聲律有四聲之别,不喜歡作格律詩的朋友,更不會注意到這一點。而且很多字的今古韻不同,我們很難注意到這一點。

最近看古人詩詞作品,發現很多人對于這種詩病非常注意。是以特别選錄了一些古詩詞,與大家分享一下。

很多大詩人會避免這種詩病,何謂詩中的龃龉病?

一、什麼是龃龉病

《文鏡秘府論》中引用唐朝人崔融《唐朝新定詩格》、元兢的《詩腦髓》提到:

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連,同上去入是。

這種詩病也叫做“不調”之病。即連續使用同聲的字。這裡的同聲是指:上上(例如寶馬)、去去(帶隊)、入入(月落)的搭配,不要和雙聲疊韻的雙聲詞(如流連,同聲母)混淆。

《文鏡秘府論》中并且解釋道:

不調者,謂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聲相次 者。平聲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曉。如:〔晨風驚疊樹,曉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聲。如〔霧生極野碧,日下遠山紅。〕〔下〕次〔遠〕,同上 聲。如:〔定惑關門吏,終悲塞上翁。〕〔寒〕次〔上〕,同去聲。

四聲分平仄,仄聲分上、去、入三聲,龃龉病隻出現在仄聲字的使用上。

如果連續使用同聲字就是龃龉病。例如:曉月落危峰,月是入聲,落也是入聲字,即龃龉病。

又如:日下遠山紅,下是上聲字(上下,今天一般讀作去聲,古韻都是上聲),遠也是上聲字,是以也是龃龉病。

很多大詩人會避免這種詩病,何謂詩中的龃龉病?

二、杜審言兩首詩

之是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這首詩: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看到這首詩時,注意到雲霞出【海曙】,海曙,兩個上聲字是不是犯了龃龉之病,看來杜甫的爺爺也不太講究呀。

結果一查,曙這個字是在《唐韻》《集韻》中都是:常恕切,是去聲。在《平聲韻》中也屬于去聲六禦韻部。原來海曙,是上去的搭配。

雖然這兩個字并不在中間的位置,但是也注意到避免同聲。

至于思欲,這個比較熟悉,是去入的搭配,當然不是龃龉。

閑來無事,又看了看杜審言的其他作品,例如《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 》:

【北鬥】挂城邊,南山倚殿前。

雲标金阙迥,樹杪玉堂懸。

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

中峰繞瑞煙,繞瑞,似乎也是龃龉病,但是繞 這個字有上去兩個讀音,纏繞的繞也是上聲。可見,杜審言非常注意聲律上的問題。

北鬥,不在中間,也順便提一下,北是很常見的入聲字。是以是入上的搭配。

很多大詩人會避免這種詩病,何謂詩中的龃龉病?

三、固定詞語是龃龉病嗎?

繼續看一下杜審言的五律,《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

一年銜别怨,七夕始言歸。

斂淚開星靥,微【步動】雲衣。

天回兔欲落,河曠鵲停飛。

那堪盡此夜,複往弄殘機。

微步動雲衣。步動,查了一下,果然,動【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也是上聲字。步動,是去上的搭配。

但是第二句就出現問題了:七夕始言歸。

七夕,也是很常見的入聲字, 如此看來七夕一詞,是兩個入聲相連,不過不在中間。但是李商隐的這首詩中,七夕就在中間了。《詠雲》:

捧月三更斷,藏星【七夕】明。

才聞飄迥路,旋見隔重城。

潭暮随龍起,河秋壓雁聲。

隻應惟宋玉,知是楚神名。

七夕是固定搭配,這兩個是入聲組成的詞,無法避免。我的了解是都不能算作詩病。如果算,也無法避免,而且無需避免。

同樣的固定搭配,如這些連綿詞:芍藥、苜蓿,雙入聲;薜荔,雙去聲;菡萏,雙上聲(想不到吧?)。這些都是無法拆開使用的詞語,出現同聲,是不能算龃龉病的。

另,李商隐詩中的壓雁,是入去。宋玉,是去入。

很多大詩人會避免這種詩病,何謂詩中的龃龉病?

四、仄聲分上去,平聲辨陰陽

我們現在填詞,會發現詞譜中僅有平仄之分。其實古人還是很講究的,平聲也要分陰陽,仄聲更要注意三聲的搭配,其實也是在避免龃龉之病。

龍榆生先生《詞學十講》中,引用明人王骥德《方諸館曲律》一段話:

四聲者,平、上、去、入也。平謂之平,上、去、入總謂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陰、陽;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則曰拗嗓。 《曲律》卷二《論平仄》

1、平聲辨陰陽

陰平陽平,類似今天的一聲與二聲,如天、田。朱庸齋先生在《分春館詞話》中舉例說的:

五字句大抵如五言詩,縱有拗句,更換平仄即可。至五平句如《壽樓春》之起句,“裁春衫尋芳”(史達祖),當以陰陽相間調劑之。《分春館詞話》

附錄史達祖《壽樓春》如下:

【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幾度因風殘絮,照花斜陽。誰念我,今無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聽雨挑燈,攲床病酒,多夢睡時妝。

飛花去,良宵長。有絲闌舊曲,金譜新腔。最恨湘雲人散,楚蘭魂傷。身是客、愁為鄉。算玉箫、【猶逢韋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

朱庸齋先生說道:

如史達祖《壽樓春》“裁春衫尋芳”,“裁”、“尋”二字陽平,“春”、“衫”、“芳”三字陰平,讀來猶有高低抑揚之緻,至“猶逢韋郎”四字俱用陽平,音節顯見低沉。《分春館詞話》

2、仄聲分上去

龍榆生在《詞學十講·論四聲陰陽》中引用了幾首元曲,關于平聲和仄聲中上、去的搭配上,分析後認為:

陰平配上聲為佳,如:孤影、知否。

陽平搭配去聲為佳,如愁聽(聽,去聲)。

雖然舉例是曲,但是詞和曲是相通的。

3、結尾處的“去上”

關于仄聲中,上去入的用法,龍榆生先生引用萬樹《詞律·發凡》中說:

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種,不可遇仄而以三聲概填。蓋一調之中,可概者十之六七,不可概者十之三四。

若上去互易,則調不振起,便成落腔。尾句尤為吃緊。如《永遇樂》之“尚能飯否”、《瑞鶴仙》之“又成瘦損”,“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飯”、“瘦”必去,“否”、“損”必上,如此然後發調。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為不合。《詞律·發凡》

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中最後一句:

尚能飯否。四個字的聲調:去、陽平、去、上。

史達祖《瑞鶴仙》中,最後一句:

又成瘦損。四個字的聲調:去、陽平、去、上。

萬樹認為,這四個字的平仄必須如此安排才妥當。特别是後面二字,最好是【去上】,盡量不要用: 平去、 平上、去去、上上、上去。

很多大詩人會避免這種詩病,何謂詩中的龃龉病?

結束語

詩最早是唱的歌詞,詞最早也是唱的歌詞,元曲當然也是唱詞。隻是詩和詞,後來曲譜失傳,都變成了隻能吟誦的文學形式。

唐朝人所說的龃龉之病,用明人王骥德《方諸館曲律》話說:”乖其法,則曰拗嗓”。歌唱也好,吟誦也好,發聲更加流暢。

@老街味道

風雅頌賦比興,有人說杜甫這首《初月》,包含了詩之六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