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在《更衣記》中寫道“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丸的香。”這句話放在本期主人公彭紫薇,一位古董旗袍愛好者的身上,是最适合不過的。

99年的她從國中開始就跟“地皮”(一線收舊物的人)打交道,在收藏老物件上“頗有心得”,目前家裡收藏了一百三十餘件古董旗袍,最早的那件還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
這一次,紫薇打算分享她的一些“成功上車”和“翻車”的經曆。
「Z一代·正青春」第02期
Z世代,你為什麼喜歡老古董?
——99年女孩和她的一百件古董旗袍
故事主角:彭紫薇
99年女孩,外企工作
收藏古董旗袍三年多
01
始于老鋼筆
陷于老旗袍
正準備過23歲生日的紫薇,成為古董玩家已經快7年了,老鋼筆是她最開始接觸的老物件,英雄、永生(幸福)、關勒銘等等這些老牌子,是她收藏庫裡的頭牌。直到上大學之後,一位相熟的“地皮”的一句“我收了一件老旗袍,你要不要看看?”打開了紫薇收藏之路的新副本。
那件30年代的青色旗袍雖然有些污漬,但是真絲緞料的質感,以及現在難得一見的老旗袍版型,讓紫薇瞬間上頭。簡單清潔之後上身發現,像量身定做一般合适,“照鏡子的時候就好像看到了那種老照片裡面的大家閨秀,cos欲拉滿!”這種跨越了近一百年的機緣巧合,讓她下定決心要走進老旗袍的世界。
02
從旗袍迷妹
到旗袍行家
老旗袍的收藏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
剛入坑時候的紫薇,對老旗袍的認知還停留在它們美麗的外表之上,對老旗袍的工藝、面料、生産年份以及形制等等都一無所知。是以紫薇一次又一次地跟各種“限量隐藏款”擦肩而過。
她曾經收到過一件玻璃紗面料的老旗袍,因為年代久遠,面料脆弱,那件旗袍的破損已經相當嚴重,且不好儲存,但是收藏價值卻是極高。而懵懂的紫薇“有眼不識泰山”,抱着“破損嚴重、修複難度高、儲存困難”的想法轉給了他人。待她後面知道這件旗袍的珍貴程度的時候,後悔莫及。
痛定思痛的紫薇,下定決心再也不要經曆一次“走寶”(錯過寶物)的痛苦,于是在收藏旗袍的過程中開始不斷學習跟老旗袍相關的一切。
“玩古董這行不會水很深嗎?如何能分辨這件旗袍就是那個年代的服飾,而不是僞造的?”第一次和紫薇見面時,欄目組編輯有些不解。
“上個世紀的旗袍,大多數是量身定做的,哪怕是給家裡人做,也會量體裁衣。如果說有人要按照手藝人的标準來‘僞造’,那做出來的也都是精品,入手不虧。”
紫薇拿出了一件倒大袖的上衣,開始分享一些分辨的小竅門。
“你看這些衣角、紐扣、滾邊的縫合處,針腳密且整齊,而且基本上不會露出縫合痕迹。在面料上,也是講究得不能再講究,很多面料儲存到今天,在光影的映照下,依舊是絲滑柔亮的。”
“再就是花紋,中國人的審美是非常講究對稱美的,是以你可以看到,這些旗袍的花紋樣式,一定是對稱的,就算是在肩線腰線的縫合處,它都一定是對齊的。這種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比匠人更具匠心的手藝活,你想要低成本複制,都是基本不可能的事。”
03
旗袍文化不是文藝複興
而是一種文化自信
影響一件老旗袍收藏價值有很多因素,工藝、面料、花紋、形制、儲存程度等等都有,但在紫薇這裡還有一個額外的标準,那就是“可不可以穿出去”。
在紫薇的藏品中,有很多件漂亮的藏品因為尺寸不合或者面料失修,沒辦法穿出去展示,這是她目前“最大的遺憾”。問到她會不會是以而産生身材焦慮,她說:“大可不必!很多人認為隻有身材好的人才能把旗袍穿好,但這放在老旗袍身上是說不通的。”
一百年前的女孩們有多“叛逆”,她們穿的衣服就有多前衛。在往前的一百年曆史裡面,旗袍不僅僅是一件普通的服飾,還是當時整個社會發展程序、經濟水準以及思想風潮的縮影。
在不足一百年的程序,旗袍經曆了很多形制上的變化,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風行的展露身體的倒大袖,到30年代為争取社會地位和穿衣自由的一件式旗袍,大至整體樣式的變化,小至衣領、長短等等不同,都展現了當時各個圈層女性的思想内涵。
從古董旗袍愛好者到想要成為旗袍文化的傳承人,在紫薇看來,收藏老旗袍,不僅僅是收藏一份美,更是收藏一種中國匠人精神,一份中華文化的歸屬感與自豪感。
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曆史,是融在每個中國人血液裡的底氣。翻開這本厚重的民族史書,有太多寶藏值得我們這些Z世代學習、傳承。
“作為99後,你愛收藏老物件的這種愛好,可以在同齡人中找到同好嗎?”
“在愛好這件事情上,年齡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喜歡老旗袍跟喜歡潮玩的人本質上都是有所熱愛的人,是以我們都是‘同好’。”紫薇如是回答。
聲明:以上内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撤銷。